关注“第二届南岛语族文化学术宣传周”暨“探寻文化根脉·守望共同家园”学术交流

2022-06-24 09:43:28 来源:平潭网 作者:陈澜清 黄莺莺

日前,“第二届南岛语族文化学术宣传周”暨“探寻文化根脉·守望共同家园”学术交流活动在岚举行。在为期两天的活动中,国内外的十余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结合自身考古研究工作经历、成果和知识储备,以“南岛语族探源”为研究切入点,用头脑风暴的形式,探析南岛语族之谜,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的发掘研究和保护建言献策,为实验区下一步文物考古工作注入强心剂。

福建省文物局原局长郑国珍表示,开展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全面认识海峡两岸的文化渊源,推进研究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增进海峡两岸共同家园的认同感以及我国同南太平洋国家间的文化亲近感。

本期,将整理部分与会专家讲座内容,进一步深入探析南岛语族文化、海峡两岸的历史渊源和“南岛语族起源及扩散”的学术话题。

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闻捷

青铜时代就有两岸文化交流的迹象

2018年到2021年,厦门大学考古实习队师生在平潭配合海坛海峡水下考古遗址公园所做的建设,一共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平潭榕山遗址,这是商周时期大概接近3000多年前的一个海洋性聚落遗址,分为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明清,唐宋,商州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是一个一直延续使用的聚落,其中发现了很多丰富的遗物,包括房子、墓葬、灰坑等。这些遗物遗迹的发现,有利于人们直观地去认识平潭当地的历史文化,对于我们探讨平潭的历史脉络非常有帮助。

另一个是在仙女山墓地的抢救性清理工作。这是一个南朝晚期到唐代的墓葬,是一个砖石墓,砖上的浮雕非常漂亮,墓葬里遗物保存完整,我们对整个墓进行了搬迁。从目前现有的一些遗物能看到,青铜时代就已经有两岸文化交流的迹象,相信通过这些新的考古发现以及未来的持续考古,能够为平潭海坛海峡水下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以及平潭当地的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做出有益的帮助。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葛威

南岛语族先民对海洋性资源适应性和对农业依赖并存

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以南的一种较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它反映了约7000年前我国东南沿海长江流域氏族的生活情况。我们曾在河姆渡遗址中挖掘出船桨、陶灶、石碇等器物,以及大量河口与海洋生物骨骸等大量珍贵的文物,因此普遍认为河姆渡文化拥有较强的海洋性。但通过我们对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以及福建东南沿海的昙石山文化的遗存进行了多学科的分析手段后,发现它可能并没有依赖很多的海洋性的资源。

研究结果表明,河姆渡文化虽然被认为是南岛语族最早的发源地,但在那个时候,海洋性是比较弱的,到了昙石山文化阶段才有了较强的海洋性,南岛语族先民对海洋性资源的适应性和对农业的依赖并存。其实,这样的发现带给了我们更多的问题,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仍需要多学科参与。

另外在黄瓜山文化时期,大约在4300年到3800年,我们通过位于霞浦的黄瓜山遗址,对出土的一些猪骨头提取了胶原蛋白,进行同位素比值分析,跟台湾的相关数据做了对比后发现,台湾的猪明确不是本地的,因为本地没有驯化野猪,从胶原蛋白的组成上面来说成分很相似,所以应该就是大陆这边传过去的。

美国华盛顿大学人类学博士、成功大学考古学研究所助理教授 熊仲卿

通过海洋、岛屿和文化传播研究南岛语族

国际学术界所说的“南岛语族”,是指所有说南岛语的民族。南岛语系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主要分布在岛屿上的语系,其分布西起非洲东海岸的马达加斯加岛,东到智利西海岸的复活节岛,北到中国的台湾岛和美国夏威夷群岛,南抵新西兰群岛。南岛语族的语言有1100至1200种,人口近4亿。

通过当年的研究发现,菲律宾、印尼东部、马来半岛等地,很多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不相同,有的以采集狩猎为生,有的采用农耕的方式。从整体来看,整个东南亚地区,种族、语言和文化相当复杂,他们唯一的共同特点是都讲南岛语,这引起了很多历史语言学家的关注,针对这些地区开始历史语言学的研究,后来,才有考古学的研究介入。

新石器时代,福建沿海的先民不仅在近岸的大陆和岛屿上往来活跃,而且跨越台湾海峡,建立起两岸文化交流和人群迁徙的通道。

目前,南岛语族的考古学研究重点内容包括原始南岛语的重建与文化关系、新时期农业扩散、人骨、墓葬与两层论研究,以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等内容。此外,语言和物质文化的连接点、海洋与岛屿生态也存在着复杂性、相似性、差异性和变化等,都值得进一步探究,这对于南岛语族的研究深入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左昕昕

商周时期海坛岛已开始种植水稻

水稻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古往今来,稻作农业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关于水稻是何时、何地、在什么环境下开始驯化等问题一直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经过长时间的探索研究,我们得到了一些种植证据来支撑7000多年前水稻已经传到了福建,并在当地有小规模的种植,水稻在福建可能存在本地驯化的过程。

另外,海坛岛在以前都被认为是海洋性文化地,没有发现农业迹象,通过前期我们在壳丘头遗址周边做一些大规模的钻探以后,在3000多年前的地层里,发现一些水稻信息,并且在最近的榕山遗址,包括青铜时期地层面,提取出了植硅体,初步分析包括水稻、棕榈等。这说明海坛岛虽然风沙大,环境恶劣,但至少在商周时期,海坛岛就已经开始种植水稻。

现在我们还将继续开展更多的工作,将论据一个个论证。在闽东北,我们都认为最早的是黄瓜山文化,然而通过钻探显示的数据,黄瓜山文化里存在非常高的农业活动的高峰值,因此在黄瓜山文化之前,至少在5000年以前,这个区域也已经出现了水稻。这给今后考古学家在闽东北一带开展考古学工作提供了有意义的指示,也许在这个区域可能还有比目前我们所发现的遗迹更早的遗址。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荆志淳

平潭是当下研究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的新希望

众所周知,人类处于采集、渔猎时代的历史有两三百万年之久,进入农业时代的历史至今不过一万年左右。渔猎采集向农业过渡是考古学中的重要内容,其中就包括农业为什么会逐步替代采集渔猎的过程等。而南岛语族给我们研究此类问题提供了非常好的案例,包括农业起源、语言起源与扩散、农业与渔猎采集的关系等重要内容。

研究这些问题,对于当下全球化、移民化的过程研究有着指导意义。南岛语族文化的研究不仅是考古学中的重要内容,同时对于当下的社会生活研究也十分重要。

关于南岛语族的源起,近年来,专家学者们从语言学、考古学、民族学等角度,提出了多种不同的起源地及扩散模式。如今,越来越多研究成果的出现,将南岛语族先民的起源,指向了同一地点——平潭岛,平潭是当下研究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的新希望。

在殷商文明考古挖掘工作中,强调将微观和宏观视角相融合,这同样可以运用到壳丘头遗址群的挖掘保护研究中。比如,从壳丘头遗址群中发现的彩陶等物品,可以以这个为研究方向展开,进行深入挖掘。当下,许多考古专家学者认为,考古关键在于“透物见人”,通过发散思维和创新性,揭示出“物”背后的精神内涵。而更关键的是,不能把“物”和“人”分离开,要从“物”看到“人”背后的直接社会关系。

福建工程学院南岛语族研究院首席专家,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邓晓华

南方汉语的形成与原始南岛语有关

南岛语人群最初是19世纪以来西方殖民者在赤道以南广阔的太平洋三大群岛上“发现”的语言相通、相似的海洋土著,从语言学角度将这群海洋民族称为“南岛语族”,是世界民族志上以语言共同体“识别”的大族群。

近年以来,新的研究方法包括贝叶斯系统发生学方法(时空)、基于数理统计和数据库的语言学研究、新的证据(古DNA)、新的研究理念(大时空范国内的考古文化变迁)以及新的技术(科技考古)。目前为止,大陆学者对于南岛语人群及其语言的起源与演化历史研究仍比较薄弱,还没有形成整合多学科证据的学术观点体系。

对比南方汉语方言与南岛语中有关基本生活、生态、身体部位的一些核心词,我们发现,南方汉语方言中仍保存着原始南岛语“底层”成分,可以说,南方汉语是随汉人南迁的中原汉语与南方土著语言,即与原始南岛语长期相互融合的结果。留在大陆的古南岛人可以分成两部分:一种是已经汉化的闽、粤、吴人;另一种是受中原文化影响,但尚未汉化的苗瑶族群、侗台族群。

在近百年中国学术史上,考古学对于新史学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通过史前、上古考古学文化的发现、梳理,重构中华民族起源与形成的早期历史,重构中国民族史的基础框架。


责任编辑:陈耀峰

最热评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