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革命先辈吴秉熙“最后一盘棋”的故事

2022-11-25 09:25:14 来源:平潭网 作者:黄莺莺/文 林君斌/摄

生于乱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年轻时,萌生报国救民之志,投笔从戎;暮年时,仍一心造福平潭人民,开发荒岛。这便是革命先辈吴秉熙一腔热血献革命的一生。翻开《铁骨丹心——吴秉熙传》,品读其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和不怕牺牲的伟大品格,仿佛把人们又带回那段峥嵘岁月。

“父亲这一生把自己献给了党的革命事业,即便是离休了,他也在发挥余热,下好开发大嵩岛的‘最后一盘棋’,将荒岛变成一块绿意盎然的美丽岛屿。”近日,在城区的一处住宅里,记者采访了吴秉熙的女儿吴云钦,重温父辈的经历,汲取前进的新动力。

吴秉熙女儿吴云钦(右)给记者讲述吴秉熙留下的老照片。

蹚出一条“垦荒路”

记者见到吴云钦时,她正在翻阅家庭相册。看着父亲吴秉熙在大嵩岛的留影,吴云钦感慨万千。“我记得1983年2月,父亲办理离休手续后,提出要开发大嵩岛。家人当时很反对,因为父亲年纪大了,我们都希望他在离休后能够安度晚年。”吴云钦说,父亲之所以对大嵩岛情有独钟,与他坎坷的前半生有关。

1947年秋至1948年夏,吴秉熙从事地下革命活动时,曾经多次携伯塘渔民到大嵩岛,对岛上的生态环境颇为了解,一早便有“开发大嵩岛,造福伯塘人民”的愿望。“父亲重情重义,开发大嵩岛,一方面,可以报答伯塘群众长期以来对平潭游击队开展革命活动的支持,另一方面,想为伯塘游击队员困难家属、子女提供就业机会,帮助他们解决找工作难的问题。”吴云钦说。

家人们见吴秉熙态度坚决,便知劝说已无用。“劝说无果后,母亲便提出要追随父亲一起去大嵩岛,俩人就这样义无反顾地来到了荆棘丛生、虫蛇栖息、惊涛包围的荒岛上‘安家落户’。”吴云钦说,岛上生活的艰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吴秉熙与妻子在大嵩岛上留影。

登上大嵩岛后,吴秉熙与妻子林惠便在蛛网尘封、年久失修的一座古庙里,清扫了几尺见方的地面,打开他们自己带来的铺盖卷就是最初的栖息之所。据吴云钦回忆,这座古庙建于清康熙年间,俗称“大嵩宫”。庙内却只有前后两个小宫殿,合计不到30平方米。前后殿之间,有一个一米见方的小天井。

吴云钦对这座古庙印象十分深刻。“因为一次超大台风,父亲在古庙里差点丧命。”吴云钦说。事发当晚,因台风卷起的大浪反复冲击着古庙,当时正在熟睡的吴秉熙被吵醒后,用身体死死抵住前殿大门,古庙大门的门闩已经被冲断裂,如果没守住大门,整个庙宇就会被大浪吞噬。不仅如此,附近的一棵大树也被台风连根拔起朝着古庙的方向砸来,不偏不倚,插在了天井之中,吴秉熙险象迭生。

“即便是遇到如此危险,也没有让父亲放弃开发大嵩岛的念头,我很钦佩父亲坚强不屈的精神。”吴云钦说。

荒芜小岛换“新衣”

开发大嵩岛的愿望被批准后,吴秉熙带领十几名青年工人踏上了前往大嵩岛的船只。吴兆钦作为其中一员,见证了当时的那段艰苦岁月。

初到岛上,吴兆钦就被眼前荒芜的景象上了步入社会的“第一课”。吴兆钦坦言,大嵩岛条件恶劣,粮食都是从大岛运进来,一旦风高浪急无法运输就要靠挖野菜和捡海螺维持生活。

据介绍,大嵩岛在很早以前,曾经住过几户人家,由于海产资源日渐枯竭,他们便陆续迁离。此后,大嵩岛成了一座沙土裸露、无人问津的荒岛。在吴秉熙等人的努力下,岛上打了一口机井,不但能满足生活用水,而且还能解决生产用水。

“大嵩岛常年受海水冲刷,土地贫瘠,种下的绿植不易存活,吴老经过50多次的实验,通过种植已存活植物长成树林形成严实的‘屏障’,防止风沙、海浪的肆虐,然后在‘安全区’种植果蔬。”吴兆钦说,在植树造林的季节,早晨四五点,吴老的哨声准时吹响,大家便以最快的速度起床投身其中,从1983年3月至1991年7月,他们植树造林20万株,消灭荒地400亩,森林覆盖率达67%;开垦荒地40亩,耕种番薯、花生、西瓜等果蔬,产量可观,除了满足拓荒者日常需求之外,还有分红收入。吴秉熙如愿让大嵩岛换上了“新衣”,成为海上的一块绿洲。

在此期间,新建的职工宿舍、饭厅、厨房、厕所、浴室,大大改善了拓荒者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小型风力发电站,也让荒岛的夜晚如白昼般明亮。

首次引进黑鲍养殖

大嵩岛地理位置特殊,具有原生态的珍贵资源和自然景观。其岸滩丰富多样,适合内海水产养殖。

“从1985年开始,吴秉熙将主要精力放在发展水产养殖上。他在大嵩岛海域铺设了20多亩浮筏式养殖台,开展海带养殖和太平洋牡蛎试养。他还亲自到大连和连江等地取经,尝试发展贻贝养殖,取得成功后向全县推广,开创了平潭贻贝养殖的先河。”吴兆钦介绍,后来全县贻贝养殖发展到几万亩,成为许多渔区的支柱产业。

1986年12月,在吴秉熙的努力下,从日本长崎市苗种中心场引进的1000粒黑鲍在大嵩岛成功试种,成活率达70%。1987年6月20日,日本黑鲍养殖专家久原俊之到大嵩岛考察,认为大嵩岛养殖黑鲍的生态环境比日本好,在该岛养殖6个月的黑鲍相当于在日本养殖14个月,是养殖黑鲍的理想场所。

1995年,大嵩岛“黑鲍引进与人工育苗及养殖”课题获得福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吴秉熙在大嵩岛养殖日本黑鲍的成功经验很快就推广到省内外,经过30多年的不断发展,鲍鱼养殖已成为我国南方沿海水产养殖的支柱产业。

“鲜少有人知道中国黑鲍养殖业始于平潭大嵩岛,可以说吴老是中国养黑鲍的第一人,对中国鲍鱼养殖业的兴起和发展有着功不可没的贡献。”吴兆钦透露,在引进日本黑鲍时,正值严冬,吴秉熙每天与技术员详细记录鲍鱼的成活率、生长速度等数据。一次,由于养殖海域风大浪急,工人们喂饵料时,不小心掉落了一个养殖笼,眼看一笼鲍鱼就要沉没海底,吴老在船上急得就要跳海抢救。

“吴秉熙同志来自基层,他肯舍身为民,是一位真正造福苍生百姓的草根英雄。”平潭籍作家冯秉瑞说。

“最后一盘棋”未来更美好

在《铁骨丹心——吴秉熙传》一书中记载着,在大嵩岛古庙前的一块石碑上,吴秉熙写下“最后一盘棋老金”这几个字。吴秉熙向青年工人说道:“人生如棋,一个阶段的工作就是一盘棋。我此生已经下过很多盘棋,而今年近古稀,来日无多,想在‘开发大嵩岛’的战斗中,下完人生‘最后一盘棋’。老金是我在地下革命时的化名。你们要帮老金一起下好这‘最后一盘棋’。”

吴秉熙(左二)和朋友们在“最后一盘棋老金”的石碑前合照。

“我们一个月会有一次‘优秀员工’的评选,从考勤情况、任务完成度等方面考量,奖励的是大米。去省里申领补助款项,吴老不舍得打车,住的是最便宜的旅馆。”回忆起与吴秉熙多年共同奋斗的点点滴滴,吴兆钦如数家珍。

“开发大嵩岛遇到最难的事,要数四处筹集创业的资金。父亲首先把他和母亲的离休金全部拿出来,捐献给大嵩岛开发之用。”吴云钦说。

“受父亲影响,我们一家人都处事低调、严于律己。这么多年来,终日忙碌、身影高大的父亲,在我们的心里从未走远。”吴云钦说。

每周一次的“忆苦思甜”家庭会议让吴云钦记忆犹新。“在家庭会议里,父亲要求我们细数当周所做的错事与好事,小时候我比较调皮,没少挨父亲的责备。在一次火灾事故中,我冲在了救火第一线,我印象很深刻,那一次父亲说为我感到骄傲。”吴云钦说,长达二十多年的家庭会议,只是他传奇人生中一个小小的缩影。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县劳动模范”吴秉熙的努力推动下,大嵩岛被纳入福建省首批20座无居民旅游岛之列。值得一提的是,记者从实验区旅游与文化体育局获悉,大嵩岛目前正有序进行项目策划、海岸修复、景观建设、上岛码头等规划,未来将拥有高端酒店、水上运动基地、沙滩酒吧、天然无边际泳池等配套设施。优质的度假环境、完善的服务设施,大嵩岛正朝着更美好的未来前进。

责任编辑:陈雅倩

最热评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