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寻幽 醉意西门

2023-03-10 11:15:12 来源:平潭网 作者:陈澜清 

DSC_4163(1639503)-20230310091141.jpg

“大厝第”古厝里记载着西门村的根脉。

位于南海乡草屿岛的西门村,有座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大厝底”古厝,传承着西门村的历史根脉;300多年树龄的古榕树,至今枝繁叶茂,福泽后世;福字照壁随处可寻,续写着“福”文化故事;每年元宵佳节,红红火火的板凳龙盘旋往复,是一年中最热闹的节庆盛景……

初春时节,记者踏上了西门古村的寻幽之旅。

DSC_4179(1639473)-20230310091427.jpg

300多年的古榕树枝繁叶茂。

祖厝延续西门根

西门村位于南海乡,东面临陈厝村,西面为莲澳村,南面为狮头顶,北面为高屿岛隔海相望。村落已有数百年历史,全村遍布石头厝。相传,西楼村先民因避战乱,由河南固始一路向南迁徙,经福清到草屿,见此地山清水秀,宛如世外桃源,就定居下来。因为房子一律朝西,故取村名西楼。后来,有一部分人将房子逆向建在对门,称门前。最后,人们才将村子合称西门。

行至村口,与一棵古榕树相视的,就是西门村最为知名的“大厝底”古厝。这栋六扇厝的古建筑,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坐东朝西,古朴静谧。“大厝底”古厝是镜面墙身堵砖砌,下部是龟纹拼花砌,整体色泽鲜亮喜庆。“先辈建功立业留青史,后贤继往开来耀祖宗”的石刻楹联正悬大门两侧,横批为“鸿运贯万年。”楹联旁还刻有“太山石敢当”的石雕,是平潭传统石厝名居的代表样式。

踏上三级石阶,就能进入厝内,建筑包括前院、天井、后厅以及多重附舍组合衍生而成的合院建筑。中间厅堂宽敞明亮,为奉祀祖先及会客的场所,厅堂内的墙门两侧,写有“自古文章正乃奇,从来人品恭能寿”,横批是“地宝生金”。

墙壁上的一块“修缮祖陵与祖厅碑记”,记录着西门村的历史:“清乾隆18年(公元1753年)自福清东瀚沙玉迁徙至草屿岛西楼。陈厝后人在草屿这片海岛上薪火相传,繁衍生息,并不断向外发展,事业蓬勃发展,兴旺昌盛。2015年,族人经商议,决定泽几日修缮位于普安下山的祖陵,补葺西楼大厝底祖厅,以铭记先辈创业艰辛,感念先人福润绵长……为此族人踊跃参与,解囊相赠。”

“这栋祖厝是西门村的根脉。当时条件艰苦,先辈发挥智慧,用糯米、石灰、红糖为原料砌成砖墙,这样不仅紧固防盗,冬暖夏凉,而且古朴美观。在布局和装饰上,祖厝也深受儒家和海洋文化影响,有着深远的文化底蕴和内涵。第一间厝在此地建成,后来开枝散叶,辐射如今全村……”1956年出生的林谋凤从南海学校的教育岗位上退休后,一直在村部帮忙,助力古村文化搜集、整理和挖掘,希望用文字延续西门村的“根脉”。古榕树、祖厝的文字介绍均出自其之手,对于古村的历史,他娓娓道来。

“以前村里很多户都生活在祖厅内,留下了许多美好而珍贵的技艺。”林谋凤说,祖厝虽年代久远,但风采依旧,它传承的是家乡人民的繁衍壮大,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听完林谋凤介绍,再重新审视古厝,层层叠叠的瓦片,仿佛垒砌起一代代西门村人的岁月痕迹,他们从这里出生、生活、学习,而后走出古村,在外工作生活,闯出一片天地,而这里的一砖一瓦,还在延续着先辈的精神,诉说着赓续血脉的家族精神。

DSC_4182(1639467)-20230310091438.jpg

村内福字照墙随处可见。

福字照壁遍地寻

告别“大厝底”古厝,我们一路上与海风邂逅,有鸟鸣相伴。目之所及处,凡是有院子的石厝屋舍,一道醒目的福字照墙,必不可少,让这海岛上的老石厝多了一分别样的精致。这样的布局,在大岛上的许多乡村鲜见。

古民居中的照墙,也被称为照壁和影壁,是建筑在大宅(即主宅中堂)前面的那一面墙壁。作家阿灿的《平潭石头厝》一书中记载:“大厝身门外犯冲,一般的化解方法就是在门口埕设一座墙,墙上置上辟邪符号,如“福”字、“八卦”等。

据有关古书记载,照壁在古代建筑中具有不寻常的意义,它起着挡住外面邪恶,不得进入家中扰乱的作用,保住家园安宁吉祥,越是豪宅大院,名门望族的家庭,对照壁的建筑越是讲究,这就是古代建筑美学的倾向。

《中国古建筑中的福文化》一书中,详细介绍了照墙的前世今生。这是我国古代传统建筑中特有的建筑样式,最晚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明朝时期特别流行,古人也称之为“萧墙”。照壁为中国汉族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四合院必有的一种处理手段。照壁上经常刻有象征美好寓意、富贵吉祥的图饰或文字,而“福”字则是最常用的一种,以此来满足人们祈福求吉的心理。

据了解,照壁可位于大门内,也可位于大门外,前者称为内照壁,后者称为外照壁。形状有一字形、八字形等,通常是由砖砌成,由座、身、顶三部分组成,照壁墙的中央还镶嵌有“福”“寿”字的砖匾或者是带有吉祥意味的砖雕。照壁上的福字往往都是正对着大门,有开门见福、福临门之美好寓意。

西门村里,许多无人居住的民居,照墙上的福字颜色被雨水冲刷,露出白底,写满岁月的痕迹。有的民居还升着炊烟寥寥,他家的照墙“福”则显得鲜亮,隐藏着人间烟火气。随意走进一家宅院,就是一面福字照墙。走过照壁,就看到了正屋,青石红瓦,清新典雅。再细看这些屋舍,基本不是深宅大院,照壁规模虽然不大气派,却也道出了小岛人家对福文化的传承和精神寄托。

站在斑驳不堪的西门村古民居中的照墙前,思绪万千,深感历史的悠久,文化底蕴的深厚,这些照壁好像一面面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宣传栏,记载着西门祖先的聪明才智,又像一幅幅经历岁月洗礼所留存下来的珍贵字画,让我们不得不发自内心感谢祖先为我们留下一笔厚重文化遗产。

DSC_4194(1639455)-20230310091501.jpg

从海南嫁到西门村的外地媳妇黄城敏(右)和伙伴共同制作平潭特色美食。

DSC_4252(1639413)-20230310091526.jpg

西门村屋舍俨然,村容秀美。

DSC_4236(1639395)-20230310091643.jpg

西门村毗邻大海,这里新建的海边观景台视野开阔。

百年“板凳龙”今犹在

在西门村,传统文化的传承,还藏在对节庆风俗的保留上——板凳龙就是其中之一。跟随西门村党支部书记林建,来到村里一间保管板凳龙的房间内,掀开红色的布帘,巨大的龙头和龙尾,和几张古旧的板凳在此“休憩”,不久前,他们刚参加完村里举办的元宵节活动,而今在此休养生息,等待来年“出山”。

板凳龙是一种以板凳为道具的民间舞蹈表演形式,也叫“灯牌蛇”,在平潭,它是最具特色的街头表演形式之一。相传明嘉靖年间,戚继光抗倭御侮,排灯引进,此后,倭寇看到排灯总以为戚家军在调兵遣将,乡民众志成城,吓得倭寇不敢贸然进犯。久而久之,“灯牌蛇”被视为驱妖除怪的吉祥之物,元宵游蛇灯便成风俗。

西门村的板凳龙在工艺上就地取材,它以四条腿的板凳为基础,象征四季平安。每年元宵节,坐落于苍山绿水之中的西门村,红红火火的板凳龙盘旋往复,众乡亲身笑语喧哗,在喧天锣鼓与鞭炮声中,村民们举着板凳龙开始游村。

“西门村的板凳龙是流传了上百年的传统。小时候对过年过节的记忆,就是从板凳龙游村开始。”林建说。西门村的板凳龙以数条板凳组合构成一条长龙,可放可收,龙头从村里的古榕树,接续延伸至村里的戏台,长度数百米。村民们把参加元宵节的板凳龙表演视为一年中比过年还重要的事情,家家户户齐出动。

站在村中如今正在修缮的戏台前,仿佛能窥见每年板凳龙表演的盛景,一节节板凳龙以生命的根扎在平平淡淡的和谐中,如祖厝的石墙红瓦守住古老,如飘落在世界各地的西门村子孙,形散而神韵不散。

“除了板凳龙,我们还有别的宝贝,带你去看看村口的那棵古榕树吧。”林建说。

树冠繁茂的古榕树矗立在祖厝对面。据了解,这棵树有三百多年的树龄了,是村里最老的一棵古树。古榕树树冠茂密,站在树下,遮天蔽日。再看那盘根错节,皮若裂岩的树干,枝叶与枝条,纵横交错,相互缠绕,仿佛历史的厚重与时光的斑驳,交叠刻画在枝干上。

对古榕树如数家珍的,不只是本地村民,连从海南陵水嫁到西门村的外地媳妇黄城敏都能说上一二,“听村里老人说,清朝乾隆年间,先民迁徙到这里,就在‘狮山顶’山下种了这棵树,人们便在榕树附近垒石盖房,挖井取水。”300多年以来,大树下的古井经这棵榕树的滋养,井水清澈甘甜,久旱不干,哺育了一代代西门人。古树一直“站立”在草屿小岛上,为村子带去寄托与传承。寄托是出外游子的乡愁,传承是家家户户种树、种花的习俗。

如今,古树依旧,村民在平潭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浪潮中,回乡参与文旅创业,有的做起民宿生意,讲述西门故事,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每年的拗九、端午等节日,村里的南海饺子馆上演着一幕幕公益送暖的温情画面,越来越多的村民,对西门村的美好明天充满期待。

责任编辑:陈耀峰

最热评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