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平潭丨作家张弛:舌尖上的海坛味道
2025-04-05 09:57 来源:平潭网
舌尖上的海坛味道
作者:张弛
平潭美食与许多地方的传统佳肴一样,其诞生往往是人们运用无尽智慧,与环境抗争、和自然斡旋而换取的成果,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晶。人力虽微,一粟一饭亦然,但正是这些角落里火石相击的星火,才延续了人类起于青萍之末的文明,使其在历史的原野上荡起炊烟。
在北方,无论大小年节,人们都会包上一桌饺子,以祛寒、以祈福。而“时来运转”在平潭民俗与节日中的地位,可以说是与北方的饺子同样传奇。
相传“时来运转”源于一名探望狱中丈夫的巧妇(也有一说是源自探望父亲的孝子)。妇人每次给丈夫送美味佳肴,都会被狱卒扣下吃光,于是聪明的她想出妙法:以地瓜粉做皮,将虾、蟹、猪肉、紫菜等馅料包入其中,这样做出来的美食,看似朴实无华,却能果腹充饥。
“时来运转”中很重要的一样食材是地瓜,用蒸熟的地瓜捣碎后加入地瓜粉,揉成团后分成一粒粒面剂子备用。接下来的一步十分关键,那就是要将分好的面剂子抻成钵状,而不是如饺子、肉燕那般擀成平面。这样的“地瓜面碗”,厚一分易夹生,薄一毫易破损。最后,将炒熟的胡萝卜、紫菜、虾、蟹、海蛎等馅料包入其中,放入锅中蒸熟即可。锅盖掀开的瞬间,蒸汽裹挟着虾蟹的鲜香与淀粉的醇厚扑面而来。
在平潭,地瓜几乎撑起了美食的半壁江山。历史上,平潭作为资源匮乏的海岛,耕地有限且土壤沙质化,温暖湿润的气候却极适合地瓜生长。在艰难岁月里,地瓜曾作为主食帮人们度过饥荒。这种自然条件的选择与历史文化的传承,使地瓜在平潭美食谱系中“卷卷有其名”。
与“时来运转”同样以地瓜为主角的,是另一种经典小吃——油羹,也称“天长地久”。其外皮以地瓜粉揉制,内馅混合花生碎、红枣碎、芝麻、梅舌、冬瓜糖等,捏成饺子状后入油锅炸至金黄浮起,表皮泛起二三小泡即可。刚出锅的油羹最是美味,却也暗藏“危险”:咬破酥脆外皮时,热油常会突然迸发,烫得人措手不及。舌尖的灼痛与味蕾的香甜交织,恰似刺人的甜蜜。一想起油羹,舌尖便不自觉泛起这种奇妙感受,心尖也仿佛被烫出几缕涟漪。
来平潭旅游,除了“时来运转”和“天长地久”,八珍炒糕与茹粉结也是餐桌上的常客。这两道菜同样完美诠释了海鲜与地瓜的邂逅。
八珍炒糕延续了平潭人善用地瓜粉炒制时令海货的做法。所谓“八珍”,或许只是虚指,但用料之丰富可见一斑。精制白薯粉加水调成糊状后,将其倒入油锅中翻炒,再加入熟花生、虾仁、猪肉丁、小鱼干、蟹肉、葱花等佐料,待形成一团胶状物后就可以出锅了。八珍炒糕口感层次丰富,软糯中带着嚼劲,薯香与肉香交融,鱼虾的鲜甜在唇齿间跳跃。
茹粉结(又称薯粉结)则以薯粉为黏合剂,将细碎食材抱作一团,成为一个个“结”。与八珍炒糕相比,其原料需切得更精细,以免入锅后散开。米粉常作为搭配,补足热量。制作时先将米粉下锅煮至沸腾,再放入薯粉结。待其浮起并变得透明,即可盛入碗中享用。
除了这些平实的佳肴,平潭人更在海鲜风味上精益求精,诞生了菜品中的明珠——金蟳糯米饭。其主角“金蟳”特指平潭东庠岛所产的锯缘青蟹。冬至前一个月,蟹肉丰腴、蟹膏如脂,正是最佳赏味期。由于东庠金蟳产量稀少,正宗的金蟳不仅价格不菲,更一蟳难求。制作时,先将金蟳浸泡在酒中制成醉蟹,随后与香菇、包菜等辅料,同泡发的糯米一起蒸熟。成品油润金黄,米粒颗颗分明,近乎透明,如上好的黄龙玉石般泛着光泽。
平潭岛的名胜风物、风俗节庆,被家家户户的巧妇们用杵臼研磨成独特的味觉记忆:一碟香酥甜蜜的油羹、一屉温润如玉的“时来运转”、一碗汤鲜味美的茹粉结……海风将它们的香气远播,既牵动着外乡人的味蕾,也牵绊着游子的乡愁。
当然
除了这些
平潭还有很多特色美食哟
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戳下方图片查看餐厅、美食推荐)
作者简介
张弛,笔名琬弓,平潭作协会员,发表了《人间草木皆知味》《予冬天》《夜市小记》《我的端午》等文章。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