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中国传统村落平潭斗魁村

2022-12-09 09:54:13 来源:平潭网 作者:陈澜清 文/摄

位于海坛岛西北的斗魁村,与大小练岛一衣带水。站在村中高处放眼四顾,青山、村落、渔港、海湾一览无余,共同筑成一道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优美渔村风景线,恢宏的山水格局,隐藏着独具特色的美丽“秘密”。多次寻访斗魁村,依旧被这里的万种风情吸引,让人兴奋。

银山上,那宛如座椅式的石堆,是传说中当年哑巴皇帝以石臼为船时安坐的石凳,海边的石块上,还留下哑巴皇帝逃亡时的匆匆脚印;北香炉屿的古人生活遗迹还在,静静诉说着这里沉甸甸的历史……斗魁村的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近海捕猎,田间劳作,是平潭岛上不多见的农渔并存的滨海村庄。日前,记者带着好奇,再探中国传统村落——斗魁村。

村中一角

农渔并存古村美

如果说,斗魁村是一座与山结缘的古村,也恰如其分。四周青翠黛绿将村落拥抱,环顾四野,村落周围遍布着七座山——金山、银山、北香炉屿(又名葫芦山、相思岛)、燕子山(亦称宫后山)、大石斗山、对面山以及芋叶坑山。“七星北斗”之说就源于此,“七星”是环绕斗魁村的七座山,而“魁”为北斗第一星,有鳌头独占之意,故村取名“斗魁”。

土生土长的斗魁村人郑祯佑今年已经76岁,几年前,他负责传统村落的资料整理收集工作,对于村落的历史如数家珍。在村部,我们翻开一沓泛黄的、厚厚的村落资料,古村落的前世今生一一揭开。

据史料记载,斗魁村始建于元末,有数百年历史。在平潭建县时,曾编入斗门区,称斗魁澳村。解放后,为苏澳镇管辖,称斗魁村。如今,全村总户数近470户。查村史,先高氏落籍,后郑氏延绵,现在,郑氏是村中唯一大姓。

郑祯佑告诉记者,“斗魁郑氏先祖可追溯至清康熙年间,郑淑云自福清海口率族人迁来海坛,定居斗魁澳,所以斗魁郑氏族人郑淑云是一世祖,距今也有300余年了。”

燕子山脚是斗魁村最早发源地,20世纪80年代后,村庄进一步南扩,并开始向东北下苏澳村方向扩张。村庄西北两侧临东海,坐拥东海丰富的自然资源。由于群山环绕,可以一定程度上阻挡强风,加上大量的山林地便于发展农耕,使斗魁村成为平潭岛上不多见的农渔并存的滨海村庄。

村中,古井、古道、山墙、照壁等遍地可循。历经数百年风霜,村中石厝、石板路透着一份沧桑、古朴。雨水到来时,遍地石头变得润泽,花草生长其间,随处清新。村民们推门可见青山如黛,开窗可听海涛阵阵,虽然地处偏远,但这里的一切却充满诗情画意,如偏安一隅的“世外桃源”。

村中的石厝鳞次栉比

北香炉屿诉“相思”

平潭独特的地形地貌,日积月累,形成斗魁海岸边的礁石错落。来自东海的海浪长期拍打和冲击,造就了斗魁细腻的沙滩与美丽的海岸线。

沿着海岸线漫步,远处海面上一座美丽而神秘的小岛——北香炉屿,跳入眼帘。北香炉屿呈南北走向,长300米,宽100米至270米,因形似香炉而得名。它矗立在蔚蓝色的大海中,几艘现代化的渔船在岛屿周边穿梭,如巨龙般的平潭海峡公铁大桥从岛边穿过,更增添其神秘感。

渔港码头一片忙碌

北香炉屿上有什么?曾多次探访岛屿的平潭民俗文化专家赖民告诉记者,几年前,他和友人来此“寻宝”,沙滩上、山坡间、石缝处,都能发现一些陶器和其他器皿的碎片,这可证明这里是早先人类的生活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考古文化价值。

不仅有深厚的文化,这座岛屿的美景更让人心驰神往。北香炉屿岸边的浅滩,清可见底,堆满了形状各异的石子,在海水冲刷下,日渐圆润光滑。岛上生长着许多相思树,海风轻拂,清香四溢。

站在北香炉屿高处极目眺望,可以体验“以观沧海”的快感。西边是近在咫尺的大小练岛,南边不远处是苏澳“半洋石帆”景点,北边是险要的海坛海峡北航道。夕阳下的壮美海景、公铁大桥以及漂浮在海上的一片片渔排,尽收眼底。

村中一角

每座岛屿都有自己的“前世今生”,谁来过,谁离开,又有哪些故事发生过,都被时间记得。守护斗魁村千百年的北香炉屿,就是这样一座充满故事的岛屿。出于对北香炉屿的赞美与喜爱,赖民写下了“情诗”——“踏春踏响岁月的屐动/相思岛上寻相思/撩得也相思温柔如初/豁亮,亮豁我们的眸子/有点慵散,心的慵散/大好阳光下的散漫/我在一簇历史的断崖下/看到沧桑,相思岛给予我的/气质昂贵与高雅……”,读着《相思岛上》这些细腻而温润的诗句,迎面吹来轻抚脸颊的海风,让探访之旅更具浪漫与趣味。

怀古幽思来探秘

斗魁村两面临海,依托东海,鱼类资源丰富。村民世代捕鱼,捕鱼的技艺与手法在祖辈传承的基础上,也得到了继承与发展。

郑祯佑从小和许多村里的老渔民学习捕鱼,搏击风浪,向海而生,传承祖辈渔人的事业。对于斗魁村独有的筐鱼钩,郑祯佑十分自豪。据介绍,筐鱼钩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村民从宁德一带的渔民学来的海捕技艺。这一技艺打破了传统的一钩一鱼或用定置网捕捞的模式,通过释放一筐鱼钩进行海钓。

传统的定置网捕鱼需要多人操作,而筐鱼钩方式捕鱼,只要一人就能独当一面。郑祯佑回忆起自己20多岁时在附近海域捕鱼的经历,十分感触。“当时,这片海域的鱼类种群丰富,天然的石斑鱼、黄花鱼等不计其数,几十米长的一筐鱼钩放下去,一次都能捕获上百斤的鱼。”在生活条件艰苦的岁月里,筐鱼钩捕鱼,为村民带来源源不断的海产品,向海而生的智慧在古村落里发光发热。

几十年过去,这种古老而有效的捕鱼方式,并未被时代所忘记,筐鱼钩的制作工艺在斗魁村得到进一步的传承与发扬。近年来,村民还根据对斗魁村海域的鱼类品种、大小等的了解,摸索出了适合斗魁村的鱼钩尺寸与捕鱼方式,将原本单一的筐鱼钩,根据鱼类的不同,制作了不同的钩型,以颜色区分,增加捕鱼量。

行走村落中,不少渔民蹲在自家石头厝门前修补筐鱼钩,为下一次的出海做好准备,温暖的阳光勾勒出他们黝黑的脸颊,交织成秋冬岚岛渔村里最美的画卷。

渔民在修补渔船。

在村中穿行,一座座古朴的石厝让人不禁发怀古之幽思。如今,村中保存的大量闲置石头厝,也在进行保护性改造。记者发现,这里的石厝墙面不拘一格,一块块花岗岩石条不是四边形,而是呈现出六边形,以规律的、无缝拼接的形式组成。据郑祯佑介绍,斗魁村传统民居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这种传统民居外墙为赑屃(音 bì xì)纹饰,当地村民也称其为“赑屃纹”或“龟背纹”。据了解,这种纹饰取材于神话传说“龙生九子”之一的“赑屃”,象征“长寿吉祥”。

越是深入探寻,斗魁村的历史文化之美越凸显。春节期间,斗魁村的“上元游神”红红火火,仍具广泛的群众基础;郑氏祖传的药浴、跷桥推拿,还十分盛行……越来越多滨海风光与历史文化相融合的旅游产业被继续挖掘,发扬光大。

旅游发展新业态

夜幕降临,在渔港码头,大艘的货轮和渔船在此停驻,渔民们忙着卸货,诉说耕海牧渔的故事。

斗魁傍依苏澳,是历史上著名的避风良港。据史料记载,平潭历史上著名的“一苏二葫(葫芦澳)三安海”的“一苏”即指此港。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个渔港是平潭岛民外出的主通道,从苏澳至长乐松下、福清海口,是平潭打通大陆腹地的起点站,也是平潭渔业农业生产的枢纽中转。

近年来,北部生态廊道途经斗魁村,也为原本依靠近海捕捞和农业的古村落带来了旅游新业态,众多游客来此打卡。在毗邻斗魁村新建的耕海牧渔观景平台上,几位归来的渔民分享着丰收的喜悦,和在此游玩打卡的游客打着招呼。

耕海牧渔观景平台上的网红打卡点

时代的变迁,时空的转换,在动车、汽车的风驰电掣中昭示家国乡关的美好,也为斗魁村这座中国传统村落的发展描绘出乡村生态旅游的新图景。在观景台的地图上,记者看到,新贯通的这条公路连接起了斗魁村、和平村、钟门村等村落,沿途中还设置了礁石小景、渔舟识趣、耕海牧渔、罗澳步道等不同的观景平台,已成为众多旅游博主争相打卡之地。

近年来,斗魁村改造提升村庄环境,清理垃圾、杂草,平整道路,修建生态停车场、种植花卉树木、安装太阳能路灯和便民健身场……小渔村里,美丽乡村的建设脚步持续推进,一点一滴,都在发生着变化。

村中新修建的生态停车场

远离城市的繁华与喧嚣,体验古朴悠闲的田园生活,享受大自然的静谧美好,越来越多的都市游客被村里的特色石厝、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所吸引。“这些年,来村里游玩的游客多了起来,相信乡村旅游将为村民带来更多收入。”对于未来发展,郑祯佑充满了期待。

责任编辑:陈雅倩

最热评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