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年”啦!在平潭传统习俗中感受浓浓年味!

2023-01-20 21:15:35 来源:平潭网 作者:余小燕、陈澜清/文 陈澜清/摄

平潭把春节称为“做年”
正所谓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平潭的先民自中原迁徙而来
在传统习俗上既有中原遗风
又融合了浓郁的海岛特色
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文化

图片

“女儿给父母分年”
“大年三十吃咸米时”
“大年初一吃线面”
“初二不访亲戚”
……
今天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平潭过年习俗
回味海岛过年的意趣

大年三十蒸“岁饭” 

“开假”后方能食用

在平潭,除夕夜俗称“三十盲脯”。平潭民间谚语“一年做到暗,只想‘三十盲脯顿’”。海岛以讨海为生,渔民在风浪里讨生活,一年到头平平安安,大年三十一家人聚在一起,就是最幸福的时刻。

图片

因此,平潭人外出打拼,无论多远都会回来过年,图的就是一家团圆。在平潭,大年三十晚上一定要蒸一些米饭,但这些米饭不能吃,要等到初一才能吃,这预示着守岁已过,迎接新年了。

也有的家里是在蒸笼里装上米,插上红筷子,到正月里才开始蒸煮——这是平潭习俗里特殊的要求。

图片

大年三十蒸的米饭,平潭话称为“岁饭”。早年平潭是用一种特制的木桶当做蒸笼,木底是封住的,直径比较深,一般用大红油漆刷制而成,突出喜庆。

“岁饭”在大年三十晚上不能吃掉,以前大户人家还要把“岁饭”和年糕、发糕一起摆在大厅的供桌上,祭祀祖先,以示逢年过节不忘先人。

图片

除了蒸“岁饭”,有的家里在平潭大年三十晚上也会蒸一些米饭食用,但这些米饭不能吃完,要留一些预示着年年有余。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家户户都用电饭煲做饭,蒸“岁饭”少了些讲究,但这个习俗在平潭基本上还在延续。

在初四“开假”后,主妇们就开始在油锅里炸年糕,架起蒸笼蒸发糕,而“岁饭”也要隔水重新蒸,一家人吃着“岁饭”,预示着来年更有余粮,是个风调雨顺丰收年。

大年三十“盲脯顿”

团年饭一定是单数

图片

过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吃年夜饭,平潭人称为“三十盲脯顿”。“团年饭”指在大年三十晚上,家中的女主人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做年夜饭,越丰盛越好。海鲜是首选,例如大螃蟹、九节虾、九孔鲍鱼、大鱿鱼、大带鱼、马鲛鱼等。

图片

鲍鱼可以炖排骨汤,马鲛鱼可以做滑粉汤;蒸菜可以是清蒸螃蟹、蒸鳗鱼、蒸八宝糯米饭;炒菜可以是炒螺片、炒鱿鱼。如今,也有许多人家选择在外面酒店吃年夜饭。

图片

但不论年夜饭如何做,平潭都有一个习俗——团年饭要做单数。不能做成十道菜,可以是九道,也可以是十一道。因为平潭有个习俗,给祖先祭祀时供品要摆十碗饭菜,所以平潭人一般外出吃饭点菜都不点整十道菜。

图片

图片

图片

一家老小吃完年夜饭后,长辈要向未成家的儿孙发压岁钱。然后全家人围坐一起,促膝谈心、憧憬未来。直至零点,开大门放鞭炮,迎接财神爷。此外,除夕夜还要通宵点灯,取灯明火旺、来年红火之意。

女儿“分年”

猪蹄、线面必备品

在平潭,除了在端午节、中秋节女儿要给父母“分节”外,春节还要给父母“分年”,“分年”其实就是“分送年货”。

图片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句俗话在平潭一点都不恰当,平潭的女儿家不仅要顾夫家,还要顾娘家,即使嫁出去了,如果兄弟结婚,还要包上五千或是一万的礼金,平潭话叫“替依弟”,翻译过来就是“接济照顾兄弟”的意思。在平潭衡量一个女儿是否合格,“分节”和“分年”至关重要。

女儿出嫁了,要记得父母的恩情。出嫁后的女儿,头年“分年”的礼物要求比较严格,一般要送猪蹄一副、线面五斤、五素五荤十件。

据《平潭县志》记载,早年平潭的大户人家十分讲究“分年”,这体现了女儿嫁到男方家的身份和地位。因此,礼品的数量和内容都有讲究,平潭话叫做要有“十色”,即十种颜色的礼品,有鱼、鸡、鸭、红蛋、线面、猪脚等等。

“女儿回家‘分年’,父母回礼一般是送糖果和其他零食等,如果女儿生的是男孩,那就要分一个年糕回去,有‘发枝散叶’和‘添丁’的意思。如今在平潭许多习俗都渐渐不兴了,但是这个习俗基本上还在。无论是县城还是乡下,过年给父母‘分年’,这是每个女儿过年前的一件大事。”平潭民俗专家赖民说。

为纪念抗倭将士

贴白头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

图片

在平潭,贴春联是春节前一项重大事项。在贴春联的同时,还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春”等字。平潭人还有一个习惯,搬新房后,还要回到祖厝去贴春联,这也意味着“不忘本”,让祖厝兴旺发达,子子孙孙也跟着兴旺发达。

“小时候一到春节前,我的母亲就会在家里的每个角落都贴上‘福’字。老一辈人非常讲究,连装粮食的大木桶也要贴上‘福’,由于水缸和垃圾箱里的东西要从里边倒出来,为了避讳把家里的福气倒掉,因此要倒贴‘福’字。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赖民说。

图片

据《平潭县志》记载,相传明嘉靖四十一年的除夕之夜,倭寇入侵福清、平潭,人们贴过春联后逃难而去,待戚继光击溃倭寇后才陆续回来。为了表示对不幸蒙难者的哀悼,丧家均改贴素联,多为绿色的联,亲戚朋友则在红联上加贴白联头以示怀念。

“现在这种白首联纸基本上没有了,从八十年代后,春联都是工厂印刷出来的,格式和内容都千篇一律,少了许多韵味。”平潭作家念家圣说,在平潭有个奇特的现象,除了早年贴白首联,还区分基督教春联与传统春联,虽然信仰不同,但是心中祈愿来年事事顺意的心是一样的。

初一吃线面

初二不出门

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因此有很多禁忌,但都体现了人们趋吉避凶、祈求福佑的心理。

图片

《平潭县志》记载,大年初一,平潭民间有这些禁忌:忌扫地,怕扫掉财气。后来改成从大门口往里扫垃圾,不往外倒,等初四“开假”后倒;忌操刀,恐动刀不吉,这是防止初一日不慎伤了手脚,破坏节日的欢乐气氛;忌不吉语言,免招晦气,实际上是怕人们语言相左,产生争执,有伤和气;忌打骂小孩,怕哭声不祥,这一天大人都尽量满足孩子要求,让孩子过得愉快;忌讨债,大喜的日子不为难别人,体现平潭民间素有仁爱友善的古风;忌吃稀饭,以防止出门逢雨;忌打碎碗碟,以防不祥之兆。这些禁忌虽无科学道理,但为了新年讨个好兆头,过个欢喜吉祥年,人们都愿意遵循。

图片

在平潭大年初一可访亲拜友,但是初二不能随便走访。赖民说:“拜初二古称拜新座,这是吊唁死者、安慰死者家属的活动。传说明嘉靖四十一年年底,戚继光击溃了入侵平潭、福清的倭寇后,逃难的人们回家过年,初一早上见面互道恭喜,互祝平安后,第二天就到死难者家中吊唁。后来沿袭下来,成为平潭、福清独有的风俗,即在初二一般不上亲友家拜年。”

“当然,现在的年轻人早已不讲究这个了,但是像我们这一代老辈人还是比较注意,初二肯定是不出门走亲戚的,这是老习俗。”赖民说。

图片

正月初一,平潭俗称“初一早”。有“初一起得早,全年事事如意”之说。大年初一,各家各户早餐必须吃“线面”和“太平蛋”,祈求“太平如意、福寿绵长”。

吃完热气腾腾的线面,大多数人就会出门拜年,出门碰见熟人,或登门拜年,则互致“恭喜”“发财”等吉祥问候语。见来客则敬茶敬果,备尽殷勤,敬果俗呼“请吃甜”。初一的晚餐,一般在天未黑前进餐,有“与百鸟归林争比早”的说法,与除夕晚餐相反。

图片

据《平潭县志》记载,初三这天,人们继续探亲访友拜年串门。旧时商店、手工作坊也从正月初一放假到初三。平潭一些乡镇还沿袭福清习俗“请初三”,即请新娘回娘家,头年“请初三”,娘家要设宴招待女婿和出嫁的女儿。初四是开假日,各行各业均开始照常活动。

责任编辑:薛昕璐

最热评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