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文化创意与旅游学院:文旅融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024-05-28 10:00:47 来源:平潭网 作者:冯荣 文/摄平潭贝雕非遗传承人詹胜教授学生们贝雕技艺。
提起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文化创意与旅游学院(以下简称“文化创意与旅游学院”),很多人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文旅融合”这个词。2018年开始,文化创意与旅游学院致力于创新探索文旅融合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6年来,文化创意与旅游学院在理论研究、模式探索、教学资源建设、校企合作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形成了一系列可推广的文旅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注入了新动力,展现了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作为。
产教融合 牵起“人才+产业”红线
“同学们,宿研民宿工作室是一个专注于平潭民宿行业研究的校企合作工作室,我们以民宿为基点,涵盖了民宿运营、餐饮露营、海岛研学、乡村实践、青年活动等业务板块……”日前,在文化创意与旅游学院的产教融合工作室,平潭枕海入眠民宿创始人、宿研民宿工作室负责教师张建向新加入工作室的学生们介绍工作室的日常实践项目,以便让他们更加快融入这个温暖大家庭。
张建说,宿研民宿工作室就像一个孵化器,社会需要什么岗位的人才,就培养定制相应的人才,帮助未来毕业生更好地走上工作岗位,增强竞争力。
这是文化创意与旅游学院产教融合模式的缩影。近年来,文化创意与旅游学院还与平潭文旅集团、福建海坛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福建海坛风情文旅投资有限公司(阅读小镇)、实验区星辰宸商务会展有限公司、两岸之星人力资源(平潭)有限公司、平潭六秀向海书香逸墅文化有限公司、平潭星海国际大酒店等多家企业单位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和就业机会。
“我们与学院合作,共同培育符合国际标准的旅游管理人才。在合作框架下,我们将共建金钥匙国际学院,注重旅游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并通过提供全面的海洋研学课程和一站式服务平台,提升学生的职场发展潜力和实际操作技巧。”平潭星海国际大酒店总经理陈云告诉记者,在校企资源共享的策略中,学校教师赴企业挂职,企业人员参与授课,共同开发课程项目,并利用孵化器平台推进投资合作,全方位培养实验区需要的文旅人才。
在产教融合创新模式背景下,越来越多学生在平潭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岗位。去年毕业的甘怡婧就是其中一名,她在大二实习阶段加入了平潭枕海入眠民宿,先后从事驻店摄影师和品牌管理工作。她认为,这种模式让学生在校时提前了解未来就业的岗位技能需求,通过日常锻炼实践,为学生毕业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文化创意与旅游学院通过构建基础层、专业层、研创层和服务层的四层面架构,配合文旅融合教研中心、学习中心、数字文旅虚拟仿真研创中心、数字文旅协同创新中心、文旅创新创业孵化中心、文旅教学成果展示中心等六大功能中心,打造文旅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全面而深入的学习与实践平台。
师生研究创新创业项目成果。
据文化创意与旅游学院实训中心主任朱群介绍,实训基地的建立,不仅为文旅融合教学的创新与实践提供了坚实支持,也进一步优化了校企之间的协同合作模式,实现了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探索,终于取得显著成效。目前,文化创意与旅游学院已荣获了“福建省职业院校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福建省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福建省级数字文旅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福建省酒店数字化运营与管理专业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荣誉。
“下一步,学院还计划建立综合性工作室体系,模仿企业的运营模式,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实践,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有效衔接。”朱群说。
实践创新 构建多层次培养体系
在福建省非遗“贝雕大师”工作室里,平潭贝雕非遗传承人詹胜向学生展示如何处理贝壳的边缘,如何巧妙地利用贝壳的天然纹理和色彩设计制作贝雕作品。
大一网编专业的学生陈丽琴是工作室一员,跟着詹老师几节课学下来,已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贝雕作品。陈丽琴说:“加入了大师工作室后,增长了许多有趣的课外知识,增进了对平潭非遗文化的了解。我在实践中,提升了个人技能,所学知识也能应用于实际创作中。”
几年前,文化创意与旅游学院邀请詹胜进校园开设福建省非遗“贝雕大师”工作室,向学生普及贝雕文化和制作技艺。“贝雕是平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与学院合作,学生们能够参与制作贝雕,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平潭特色非遗文化。”詹胜说。
技艺技能(石雕)传承创新工作室里,不少学生在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而华文创工作室领头人郑而华带领下学习石雕技艺。“这些学生都学得很认真,几节课学下来,有的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石雕模型,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喜欢上石雕艺术。”郑而华说。
而华文创工作室领头人郑而华教授学生石雕技艺。
如今,文化创意与旅游学院已开设了贝雕、软木画、石雕等大师工作室,形成了一个非遗文化集群。朱群表示,希望搭建非遗文化集群,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职业素养,助力学生专业发展创新,找到兴趣点,提升未来就业竞争力。
学以致用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从大师工作室走出去的学生们,开始挖掘平潭贝雕、藤牌操等文化资源,以文化创意赋能产品开发伴手礼。在此前举办的平潭贝雕设计拼贴大赛中,学生们创作的《山茶花贝雕团扇》《花贝》《荷塘月色》等作品令人眼前一亮。
“我们是设计专业学生,把之前在工作室学习的知识技能融入毕业设计中,制作出了满意的作品,感觉很有成就感。”《山茶花贝雕团扇》创作者、广告设计专业(2111班)学生鑫玉、黄怡芯、李若妍表达了她们的共同心声。
技艺技能(石雕)传承创新工作室里,学生在制作石雕。
近年来,为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文化创意与旅游学院创新提出“一心两翼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什么是“一心两翼四融合”?文化创意与旅游学院院长谢石城解释道:“‘一心’即以培养青年学生职业综合素养和行动能力为核心目标;‘两翼’即以‘创意设计、数字技术’为支撑;‘四融合’即通过产学研创四融合的培养方式,培育能够适应文旅融合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021年10月,在学院支持下,山山酒工作室拥有了实验场地,工作室教师还找来上海专业调酒师、中国科学院博士指导帮助成员们开展实验,最终研发了四种口味的山山酒闽派黄酒调制酒饮品。同时,学院还牵线搭桥,与平潭海坛酒业达成合作意向,针对黄酒创新进行联合开发。
这个研发面向18到35岁年轻人的黄酒调制酒饮品,是文化创意与旅游学院的创新创业项目之一,也是学院在办学中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突出“产学研创四融合”的最好体现。
“这个人才培养模式让我们这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有机会变成现实。”山山酒工作室成员林渊说。目前,她的工作室已提交申请实用新型专利1项、外观专利1项、外观著作权1项,并与6家供应链签订了意向销售协议。
立足当地 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在文化创意与旅游学院的数字文旅协同创新中心,陈列着“余味鲍鱼盒”“蚝生挂历”等一系列特色文创产品,这些都出自学生之手,也是学院助力平潭乡村振兴的生动体现。
文化创意与旅游学院教师带领团队开展乡村振兴专项设计。
“师生们发挥专业优势,为地方文旅企业提供规划设计、品牌建设、营销推广等服务,不仅提升了企业竞争力,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谢石城说。
早在2018年,芦洋乡政府工作人员带着几箱芦洋橙找到了文化创意与旅游学院寻求合作。这次合作让芦洋橙的销售额开始稳步增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和购买这一地方特色农产品,先后为村民增收近2000万元。
“学生们的创意设计让芦洋橙有了更好看的包装,也让更多人看到了芦洋橙的魅力。”不少村民乐开了花。
这次合作后,文化创意与旅游学院深入挖掘不同村落的独特魅力,通过与政府部门和企业的紧密合作,利用创意设计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知名度。2023年,学院与苏平片区共建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为片区内多个村庄的村民提供农特产品包装设计服务,帮助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
“有了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我们聚焦提高当地农产品质量,定期与地方政府合作,深入了解需求,指导村民对农特产品的包装升级、新媒体传播,拓宽了农渔产品的销路。这些实践经验已被转化为教学案例,形成了有效知识传播与应用的循环模式。”朱群说,后续学院计划利用在数字创意、旅游规划方面的优势,为特定村庄制定旅游路线,参与村落民宿的设计与运营,挖掘和加强村庄特色,推动地方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
乡村振兴工作不仅限于村落,学院还积极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各方合作,为地方文旅企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创业指导等服务,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
“这些努力不仅提高了服务质量与实训成果,也获得了政府的认可与资金支持,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文旅产业及教育培训事业的进步。”谢石城表示,学院将继续坚持服务产业发展的使命,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