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浪涌丨台湾农学硕士的“平潭田园经”

2025-07-14 16:48:25 来源:平潭网 作者:丁云 卢晓超/文 江信恒/摄 部分资料图

“小廖呀,上次你给我的玉米种子,种出来的玉米大丰收啦!我给你带了两个,尝尝看,可甜了!”在平潭大厝基村,村民林述华笑着将新采收的玉米递到他的农业“指导专家”廖正渊手中。作为一名台湾农学硕士,廖正渊自2019年扎根平潭后,便致力于将台湾先进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引入大厝基村,带领村民踏上“富裕路”,共同谱写两岸农业融合发展的动人篇章。

廖正渊(右)察看秋葵生长情况

台湾新品种扎根平潭田野

漫步于大厝基村的田野间,一幅生机勃勃的丰收图景映入眼帘。今年,在廖正渊的悉心指导下,村里尝试种植台湾水果秋葵、台湾花莲1号西瓜、木瓜百香果、千禧番茄、水果玉米等新品种。如今,这些瓜果均迎来了大丰收。

“小廖,今年的秋葵比去年大颗多了,还好听了你的建议。”村民魏良生满脸笑意地说道。作为最早跟随廖正渊尝试新种植的村民,魏良生去年与廖正渊一同试种了5亩台湾水果秋葵,今年更是将种植面积扩大到了15亩,产量也比去年有了显著提升。他仔细算了一笔账:过去种植地瓜,每亩年收入大约为3000元,改种秋葵后,每亩年收入跃升至9000元,若进一步加工成秋葵茶和秋葵咖啡,附加值将更高。

“他教我们覆盖黑膜来防止杂草生长,连除虫都使用生物制剂,这些方法和我们以前的种植方式大不相同,效果却十分显著,种出的作物不仅长得更好,还更加绿色健康。”如今,魏良生不仅种植秋葵,还大胆尝试种植木瓜百香果等新品种,成为村里首批尝到“致富甜头”的“新农人”。

农户钟昌美同样受益匪浅。原先,他在村里种植白萝卜,在廖正渊的建议下,他巧妙利用萝卜收成后的空档期,种上了台湾花莲1号西瓜。如今,这批西瓜不仅产量高,口感也极为出色,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廖老师不仅为我们提供种子,还全程给予种植指导,经常到田里帮我们解决问题。我们现在信心十足,明年准备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钟昌美满怀期待地说。

“我就是想让村民们明白,不能仅仅守着花生、地瓜这些传统作物,完全可以尝试种植经济价值更高的作物,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廖正渊说。

打开销路增加经济收益

“各位朋友,这是我们在平潭种植的台湾花莲西瓜,果肉细腻,甜度十足……”11日上午,廖正渊端坐在助农直播间里,热情地为台湾花莲1号西瓜卖力吆喝着。

农户们虽有勤劳的双手,能够在田间辛勤劳作,但如何将优质的产品推向市场,卖个好价钱,一直是他们面临的难题。廖正渊对此深感忧虑,他不仅在田间地头担当技术指导,还在市场销售方面竭尽全力,成为村民们信赖的“销售军师”。

“农户们以往都是在市场等待收购商前来收购,这样价格相对较低。我希望能帮助他们打开销路,让更多人了解我们在平潭种植的台湾农产品有多好吃,从而让农户们获得更好的收益。”廖正渊解释道。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廖正渊借鉴台湾精致农业的成功经验,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他将秋葵加工成养生茶,把秋葵籽制成类似咖啡的饮品,这不仅延长了农产品的保质期,还提高了附加值。同时,他积极推动大厝基村构建“种植—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让农产品能够直接从田间走向消费者的餐桌。

此外,廖正渊搭建了网上销售平台,让秋葵产品得以突破地域限制,畅销全国。他还通过直播带货、社交媒体推广等多元化方式,让更多人知晓并购买平潭种植的台湾农产品。

“好产品也怕卖不出去,所以我们必须帮农户们抓好销售这个关键环节,让他们更有信心。我们正在申报绿色食品认证,让我们的台湾水果秋葵更具品牌效应,能够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让更多人品尝到我们的优质农产品。”廖正渊满怀憧憬地说。

打造富有特色的农业村

“廖老师,最近有没有新的品种可以推荐给我们呀?”在大厝基村,廖正渊的5亩试验田宛如一个农业新品种的“孵化器”,种植着各式各样的台湾新品种。试验成功后,他便将这些品种毫无保留地推广给农户,成为村民们眼中的“品种宝库”。农户们遇到他,不是虚心请教技术问题,就是向他寻求新种子,廖正渊总是耐心解答、全力帮助。

带动村民一起种植新品种,仅仅是廖正渊“农业版图”的第一步。他希望在整个村子打造台湾品种果园,将农业与旅游有机结合,让游客来到这里,不仅能品尝到丰富多样的台湾水果,还能欣赏到美丽的田园风光,亲身感受独特的农业文化。

“我希望继续创新,把更多的台湾水果引入平潭,借助平潭国际旅游岛的知名度,让来平潭的游客知道,这里不仅有迷人的海景,还能品尝到地道的台湾蔬果,切实感受到两岸农业融合的独特魅力。”廖正渊说。

在廖正渊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对村里特色农产品种植充满信心。“廖老师对我们村的农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去,村里有很多撂荒地,如今,许多村民都拿着新品种重新开垦,盘活了这些闲置土地。接下来,我们也会全力协助他进一步扩大土地面积,共同打造一个独具特色的农业村。”大厝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魏豪说。

“我本身就是学农的,在这里能够实现我的梦想。”廖正渊说,希望两岸同胞携手共进,让这片土地上的产业越做越红火,也让它成为两岸同胞心灵沟通的坚实桥梁。

责任编辑:陈雅倩

最热评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