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潭,他们按下“暂停键”:青旅里的治愈时光

2025-07-25 09:54:17 来源:平潭网

碧海、蓝天、石头厝、风车田……盛夏的平潭美如画卷,吸引了不少游客在此停留。在青年旅舍里,一波波年轻人或短暂停留,或走了又来,他们赶海、看日落,在乡村中骑行、探秘,感受悠然自得的海岛生活,放下“内耗”,绽放年轻的生命力,“每一天都充满精彩”。

大家在东庠岛听涛观海。

小谭(右二)和伙伴们在将军山山顶看美景。

江西姑娘小谭:“在平潭生活的时间,不管长短,都有意义”

去年7月1日,刚大学毕业的21岁江西姑娘小谭第一次来到平潭,做起了义工;一年后,她已成为平潭一家青旅的店长。从义工到店长,“住得不愿离开”的背后,是她对平潭的深深眷恋。

小谭笑着说,自己“是靠勤劳打动老板的”。她大学读的是跆拳道专业,毕业时,最常听到的建议就是,“去当个教小朋友的教练”,可小谭一听就皱眉——她不想教小朋友,也不想回家。正迷茫时,一个朋友在朋友圈刷到青旅义工招募,顺手转发给了她。小谭一看眼睛就亮了,立刻联系老板,却很快被告知,“前面已有二十多人排队了”。

她不停地主动和老板发信息,“我肯吃苦、能干活、不怕累,能不能考虑我一下?”这份不熟练但真诚的自我推荐打动了对方,小谭用诚意把自己“磨”进了青旅,她的人生也由此打开了一扇意想不到的门。

“平潭的海特别蓝,我在青岛看过海,但看到平潭的海还是一下子就被震撼到了。”她说完这话,又笑了一下,“也可能是我心境变了。”

在来平潭前,小谭说自己是个颓废、被动、需要被别人“推着走”的人,但青旅的生活节奏不同,每天早起为客人准备早餐,清理房间、打扫公共区,到了下午开始迎接来自天南地北的客人,晚上大家一起围坐聊天、玩桌游、出去看星星。“每一天我都过得很有意义,一睁眼就想,今天要去玩什么?又会遇见什么样的人呢?”在平潭生活的这段日子,她开始主动走向生活。

有一天,她和朋友误打误撞地进入将军山,“来都来了,就走上一趟”。登上山顶时,天空突然放晴,山海间,落日晚霞和岩石相互辉映,美得动人。“真的是美极了!”这画面她至今记忆犹新。

“后来,我都会跟每一个新来的旅客说,如果天气好,一定要去将军山看看,是不一样的。”她说,很多事情要自己走一遍,才知道要不要留下,该不该推荐。

这一年,小谭听到了很多“你怎么还不走”的玩笑,有人说,她是“在平潭待得最久的义工”,也有人问她,是不是在这里“开分号了”,其实她没太多规划,不确定还会在这岛上待多久,但现在的她,每天都过得很实在。

对于每一位来到平潭的客人,小谭说:“好好享受。”她顿了顿,又补上一句,“在平潭生活的这段时间,不管长短,都会很有意义的。”

大家一起搞怪,玩得不亦乐乎。

“嫂嫂”(中)和青旅大家庭一起聚餐。

广西青年“嫂嫂”:“在平潭我不用想太多”

34岁的广西青年“嫂嫂”,是这群青年里年纪最大的一位,没人知道他的本名,大家只管喊他“嫂嫂”。或许是因为平潭给他的感觉太自在了,让他放飞自我,又或许是因为他太会照顾人,像个“大家长”。“天天看他们忙活,自己待着也无聊,就顺带搭把手。”住的时间久了,嫂嫂就“混”入了这个青旅大家庭。

嫂嫂第一次来平潭是在今年6月,待了一阵子后就走了,但嫂嫂说自己“戒断反应太重了”,“回去以后天天想着这帮人,想平潭那片海,就像失恋了一样。”7月4日,他又买机票飞回了平潭。这一待,又是半个多月。

这趟旅程原本是一次辞职后的散心。嫂嫂之前在企业做宣传岗,干了五六年,重复的工作内容令他疲倦,“我开始越来越讨厌早起,也讨厌任何会议。”最终,他狠下心辞了职,没告诉太多人,直接背包出发,打算慢慢走。

“我先去了其他地方,但都不是我想象中的旅行状态。”他说不出具体是哪里不对劲,但就是觉得身上那口闷气没散掉,直到来了平潭。住进青旅的那几天,他常常跟大家在院子里聊到凌晨,有时一下楼,就被喊去海边看海、看日出,但凡谁想出个点子,大家就会立刻附和。“他们真的太好玩了。”这是嫂嫂对这群青年的评价。

“我的老家在广西,也有海,有涠洲岛。但平潭不一样,它更悠闲自在,让人感到舒适。”嫂嫂说,他在平潭体会到了久违的舒坦——不用内耗,享受当下。在这里,他不需要再“演自己”,也不需要时刻提醒自己30多岁的年龄必须得成家立业,结婚生子。

“以前我还会焦虑,觉得34岁还在取悦自己,像一个‘离经叛道的大龄青年’。但现在想法变了。”嫂嫂说,“我现在非常快乐。”

最让他记忆深刻的,还是大家伙儿“说走就走”的执行力。有天早上,大家突然聊起东庠岛,说想去看看。有人马上拿出手机打码头电话问船期,有人冲上楼去叫还在睡觉的伙伴起床,十几分钟大家洗漱换衣完毕,一行人就这么出发了。

“完全不扫兴,没人说‘要不要再等等’或者‘下次再去也行’这种话。”嫂嫂感叹,“这种年轻的生命力太爽了。”

嫂嫂说,自己以前做事很容易想太多,但在平潭,他不用想太多。“这个年纪,应该更清楚自己要什么。”他说,自己没有计划下一站,也不着急,“我想在平潭再多待一阵子,哪怕是再多和他们吃一顿饭。”

大家一起在海边玩耍。

河南青年朱瑞瑞:“那碗咸面条带来的感动,我会记很久很久”

2005年出生的河南小伙朱瑞瑞,目前正在西安石油大学读大二,怀揣着对大海的憧憬,他来到了平潭。原本他只打算在平潭停留两三天,没想到一次偶然的际遇,让他的整个暑假都停留在了这个海岛上。

瑞瑞说自己是内陆的孩子,所以不论什么天气的平潭,都能把他的心给“攥住”。风土人情中“风土”只是一方面,流淌在平潭日常烟火里的“人情”更令他着迷。

初抵平潭的那个深夜,这份“人情”便开始书写温暖的序章。

那天航班延误,落地福建已是凌晨一点多,瑞瑞拖着行李走出机场时,口袋手机里妈妈发来的信息还在响个不停。更糟的是,他饥肠辘辘。接他的平潭本地司机看出了他的窘迫,二话不说便绕道驶向县城,想让他吃上一口热乎的夜宵。师傅担心他吃完后太晚打不到车回青旅,特意留下自己的手机号码,反复叮嘱:“小伙子,安心吃,别着急。要是待会儿打不到车,就给我打电话,我等你,一定把你安全送回去。”这份素昧平生的细致关怀像一股暖流,瞬间驱散了旅途的劳顿和深夜的凉意。

夜宵摊的老板也很热情,看他独自一人,一边麻利地干活,一边关切地问:“这么晚了有人接吗?等下怎么回去?”得知他要去稍远些的青旅,老板立刻放下手里的活计,帮他联系起熟识的司机。这份萍水相逢的关切,让身处异乡的瑞瑞倍感踏实。

更令他没想到的是,青旅里接待他的小姐姐竟在楼下昏暗的灯光里等着他。一见到他,小姐姐立刻绽开温暖的笑容,二话不说,“噔噔噔”一口气帮他把沉重的行李箱提到三楼房间门口。

“就是那种——一进岛就被当成自己人照顾的感觉。无条件的接纳和善意,一下子就击中了我心底最柔软的地方。”瑞瑞说。

在青旅生活的日子,他负责给大家做饭。某个傍晚,游客们聚在一起包饺子,大家笨拙地捏出形状各异的饺子,分享着旅途的趣事,锅里升腾的热气让人恍惚有种家的味道。欢声笑语充盈了整个厨房,“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久违的陪伴和惬意,就像回家了一样。”瑞瑞说。

还有一次,他煮面时不小心把盐放多了,他有些忐忑,可大家只是一边大口吃着,一边笑着夸赞“味道真不错”“够劲儿”“再来一碗”,没有抱怨,只有包容和鼓励的暖意。“那碗咸面条带来的感动,我想我会记很久很久。”瑞瑞看着远方出神,似是在回忆。

于是,这个原本短暂的假期,因为平潭的风土人情被无限拉长。“很多人来旅行,都是早早定好了来回的两程机票,但是我这次只定了来时的单程票。”瑞瑞说,“我不想离开。”

责任编辑:林丹

最热评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