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浪涌丨从巡演到驻场,热门IP《平潭映象》的破圈密码
2025-07-29 09:06:15 来源:平潭网 作者:林彬彬、李序拓/文 资料图7月15日晚,平潭国际演艺中心大剧场座无虚席。当鼓点与海涛声共振,一束光刺破黑暗——裸眼3D技术绘制的蓝眼泪如星河倾泻,在舞台奔涌。“去年在海边追过真实的蓝眼泪,那种美宁静而深邃。但今晚舞台上将神话传说、艺术与敬畏完美融合的奇幻景象,更令人心潮澎湃。”来自厦门的观众董磊说。
这不仅仅是一场演出的序幕。对《平潭映象》舞台剧而言,这是历经7年风雨、在外巡演500场、踏遍中国百余座城市后,回到故事开始的地方。这个根植于平潭山海之间的文化IP,从最初的灵感萌芽出发,经过千万观众的检验,如今带着沉淀与成长,重新回到滋养它的故土怀抱。
艺术淬炼:塑造“剧场见”的吸引力
当剧场灯光渐暗,一片幽蓝的“海水”在全息投影中荡漾开来,观众还没坐稳就被卷进另一重时空——这是《平潭映象》的开场,也是其为观众打开的一扇通往艺术秘境的大门。
来自上海的观众王女士已三刷《平潭映象》:“每次都有新的发现。第一次被宏大的舞台场景所震撼,第二次着迷于舞蹈的艺术魅力,而这次又在服装的花纹中发现了精致的国风元素。这部剧就像一本值得反复品味的经典之作。”
《平潭映象》是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映象系列”的第三部力作,她将那些深植于乡土的、饱含生命力的民俗元素,用现代乃至前卫的艺术语言重新解构,创造出一种既扎根于传统文化,又符合当代审美的全新视觉体验。
从蓝眼泪幻化的女主角“平潭蓝”,到以舞叙事的“石头舞”;从《山海经》中走出的九尾狐、般若等角色形象,到妈祖、三太子等两岸民俗文化符号……《平潭映象》在形、意、式上全方位诠释了何为“新东方美学”。
“从创意到呈现,每个章节都融入了平潭独特的文化与风情。我希望能通过舞台,带领观众领略海峡两岸悠久的民俗与非遗之美,展现平潭的风光与人文。”杨丽萍如是说。
如果说独特的东方美学是它的灵魂,那么前沿科技就是其震撼感官、构筑沉浸世界的核心。《平潭映象》最令人称道的,是那“裸眼3D”般的视听体验:高清LED与全息投影,让神秘的海底世界动态呈现眼前;精密的数控机械臂操控和灯光,营造神光降临的圣洁;数米高的巍峨王船、精巧的滚轴振翅道具鸭、数百套精雕细琢的华美服饰……共同编织出这个瑰丽而神秘的奇幻之境。
“无论隔着一块屏还是一座城,它的美直抵人心。”映象(福建)文旅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谢雁玲表示,杨丽萍的美学烙印、对海洋文化的深挖、科技与东方艺术的精妙共生,最终指向同一个归宿:剧场见。
七年来,《平潭映象》的足迹已遍布北京、上海、西安等百余座城市,深入中国主流文化腹地。这条高强度的巡演之路,直面着天南地北、不同文化背景观众的审视目光。每一场演出后收获的掌声、评论乃至社交媒体上的点滴反馈,都成为创作团队打磨作品的珍贵养分。这些真实的反馈,指导着演员表演节奏的调整、舞台投影亮度的优化、服装细节的完善,也推动着剧目持续成长与蜕变。
随着全国巡演的路径不断扩大,这部海洋题材舞台剧,也以鲜明的艺术基因在社交平台掀起“东方美学觉醒”热潮。
《平潭映象》的艺术生命力不仅体现在舞台表演上,更在多个领域展现出惊人的跨界生命力。
张韶涵在《因“我”而起》MV中巧妙融入了舞台剧《平潭映象》的傩戏等非遗元素,让流行音乐与舞台艺术碰撞出国际大奖的火花;而中国艺术体操队更是以该剧音乐为背景编排的“中国风”带操,在世界杯巴库站和塔什干站接连摘金。教练孙丹高度评价:“这段音乐饱含青春激情,与新周期运动员的蓬勃朝气完美契合。”
在2024年中国演出市场主要艺术类型票房榜单中,《平潭映象》票房位居舞剧类前五。历经七年淬炼,《平潭映象》证明了杨丽萍“新东方美学”的前瞻性——它经得起时代考验,更在市场的浪潮中赢得了持久的掌声,艺术之光历久弥新。
文化破壁:实现“热门IP”的传播力
“咚!咚!咚!”随着震撼人心的鼓点,《平潭映象》舞台上,三太子踏着庄严步伐而来。观众席上,来自台湾的许桂荣目不转睛:“这场景我从小看到大,简直太熟悉了。”这直观的一幕,正是《平潭映象》实现“文化破壁”的生动注脚——它让海峡的共同文化记忆瞬间鲜活,拉近了观众与舞台的心灵距离。
若说极致的艺术呈现是俘获观众的“惊鸿一瞥”,那么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凝聚忠实观众的“精神磁场”。《平潭映象》通过对民俗元素、非遗元素的焕新和活化,对两岸共通文化基因的深度挖掘,成为讲好中国故事、彰显文化自信的典范。
舞台之上,随着独特的鼓点节奏低回、萦绕,黑面狮舞者庄重起舞,提线木偶跃动传神,无不传递着先民对自然的敬畏。“渔民赶鸭”场景中,舞者们用充满生活气息的肢体语言,将日常劳作演绎成活泼的舞蹈叙事;而“抗击台风”与“抵御外敌”段落里,群体托举、对抗拉扯等张力十足的肢体动作,将画面展现得惊心动魄的同时,更传达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更重要的是,剧目挖掘并呈现了大量闽台共通的民俗风情与文化记忆。肃穆的妈祖神像、祥瑞的麒麟、威严的三太子……这些深入两岸人心的意象,在舞台上被赋予生命,无声诉说着共同的文化根脉。而这种“活态传承”的思路,也改变了许多年轻人对非遗“过时”的刻板印象。
可以说,《平潭映象》是两岸艺术家精诚合作的结晶。该剧由台湾著名戏剧家马天宗担任总顾问,并由他执笔完成剧本初稿。这样的创作模式,使作品在叙事视角和文化表达上,能够自然融合两岸的文化语境。
在马天宗看来,城隍爷的“说书人”角色,即是两岸信俗融入当代艺术戏剧的形式,《平潭映象》融合两岸民俗美学可窥一斑。
一部文化作品是否能够打动人心,还在于其能否打破地域、文化和年龄的圈层壁垒,将一个地方性的文化故事,转译为引发广泛情感共鸣的流行IP。
《平潭映象》以海洋文明为轴,将地域文化升华为“向海而生”的民族精神。剧中“君山王”与“平潭蓝”所对抗的,不仅是具象的“外族军”,也象征着贪婪、破坏等源自人性内部的黑暗面。象征守护天理的“城隍爷”、代表慈悲庇佑的“妈祖”等角色,被赋予了“人格化”的隐喻,成为正义、善良与希望的化身。而他们所守护的,也不仅是一座岛屿,更是和平、善良与希望本身。
无论观众来自何方,有着怎样的文化背景,都能从这个关于爱、勇气与守护的故事中找到共鸣,使其成为一部能够引发普遍人性思考的艺术作品。
“这是平潭海洋民俗文化首次以国际化高度呈现的艺术展示,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与思想的升华。”该剧民俗文化顾问之一、平潭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詹立新表示,《平潭映象》演绎出了海岛人自壳丘头文化之始的踏浊浪、越风涛、追美好生活的精神品格,可谓是一首向海而生的壮烈诗篇。
《平潭映象》的问世,也引得国内外媒体的密切关注和报道。数据显示,《平潭映象》全网媒体曝光量突破30亿次。抖音上,一段外国人看“平潭映象”的短视频获得了200多万点赞。更令人惊喜的是,在YouTube等国际平台,该剧的点击量也突破数亿次。
“很多外国观众留言说,通过这部剧重新认识了中国文化。”《平潭映象》宣传负责人肖皓韦说,海外的热烈反响,甚至带动了“中国元素”的时尚潮流,引发海外民众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
产业共振:“一部剧”到“一条链”的整合力
当前,演艺节目正成为炙手可热的旅游体验。《平潭映象》的诞生,与平潭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同频共振。2016年,《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方案》获批;同年“清新福建・平潭蓝”推介会暨《平潭映象》新闻发布会在杭州举行,宣告项目正式启动。
平潭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积淀,亟须通过高品质的“旅游演艺”激活夜间消费,延伸旅游产业链。《平潭映象》舞台剧的推出,与平潭旅游从“山水观光”1.0时代向“休闲体验”2.0时代的转型升级之路相契合。这部高水准的演艺作品,提升了平潭作为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品位和综合竞争力,助力其从“风景胜地”向“有故事”的文化体验地迈进。
《平潭映象》前瞻性地采用了“巡演+驻演”双轨发展模式。全国巡演如同巨大的“播种机”,在数千万观众心中种下对平潭的向往,积累了庞大的粉丝基础和品牌知名度。当品牌影响力达到高峰时,剧目回归灵感发源地——平潭,开启驻场演出,也将全国“种草”的粉丝精准引流至平潭,让观众从“不知平潭”到“奔赴平潭”,进行一场的深度文化体验。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平潭国际旅游岛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平潭映象》也收获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喜爱,形成了剧目艺术与城市文化相互滋养、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
平潭驻演版绝非巡演版的简单复制,而是针对目的地特性量身打造的“升级版”,驻场版时长浓缩至更紧凑的90分钟,情感张力更为饱满。“舞美也全面升级,高达8.6米的王船道具气势更显恢宏,力求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该剧舞美技术负责人陈建纯说。
如果说,巡演版核心是一部优秀舞台剧,而驻演版则是一个不可复制的平潭文旅体验产品,它将作为常态化、高品质的文化供给,成为平潭国际旅游岛的核心吸引引擎之一。
浙江鸿艺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张辉将驻演项目形象地称为“看映象·游平潭”。剧中璀璨呈现的蓝眼泪奇观、君山、妈祖信俗、城隍文化、藤牌操等平潭独有的自然与非遗元素,在舞台上熠熠生辉。“这些鲜活的在地符号,极大地拉近了舞台艺术与真实景点、文化体验的距离,为平潭文旅融合注入了强劲动能。”张辉说。
如今,游客来平潭可以观星辰大海、追浪漫蓝眼泪、寻遗址博物馆、赏《平潭映象》演出。《平潭映象》不仅可以带来可观的旅游消费,它还向世界讲述动人的平潭故事,让更多人“因一个故事,爱上一座城”。这,正是文化赋予城市发展深刻而持久的内生动力。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