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第二课堂”点亮平潭学子多彩假期
2025-08-05 09:41:24 来源:平潭网 作者:冯荣 通讯员 魏丽燕 林娜 部分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在金岚山、坛南湾等地开展户外研学,用脚步丈量家乡之美;登上“海坛1号”观光游轮,领略海员职业的独特魅力与挑战;科普课堂进学校、进社区,点燃学生的科技梦想……连日来,平潭学校举办暑期研学实践、科普实践等特色活动,让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尽情探索,学习知识,乐享暑假。
求知的种子 在青山绿意中悄然萌发
“这座山就是一个‘自然课堂’,站在这里,感觉以前在书中接触到的植物知识,一下子都‘活’了起来……”日前,平潭城东小学二年(1)班的学生在平潭金岚山参加暑假研学实践时,发出这样的感叹。
穿梭于在树木茂盛的山林之间,老师和家委带领孩子们开启探秘海岛植物之旅。除了用眼睛观察、用鼻子嗅闻、用手触摸,学生们还利用铲子和锄头等工具进行采集,了解植物特性和生长奥秘,并完成小组学习打卡任务。
平潭城东小学学生参加户外研学
通过走、看、学、思,学生们求知的种子在青山绿意中悄然萌发。“近距离观察这些海岛植物,比书本上震撼多了,我们不仅收获了标本,还加深了对家乡自然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平潭城东小学二年(1)班学生施蕴珉说。
在平潭坛南湾南部和北部的森林海岸线,平潭城东小学二年(6)班和二年(3)班师生和家委,在行走中感受岚岛之美。一路上,学生们认真听老师讲解海浪侵蚀与沉积岩形成的原理,还不时蹲下身,仔细观察石头的纹理和潮汐留下的痕迹……“通过这次3.5公里长的徒步,让我对家乡海岸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开拓了视野。”二年(3)班学生翁梓墨说。
在“海坛1号”观光游轮上,一堂海上“第二课堂”正在进行。船舶构造、航海科技、安全知识与趣味实践深度融合,让孩子们直观探索游轮的“密码”。
平潭城东小学学生学习航海知识
现场工作人员深入浅出地讲解,船舶浮力原理、海上应急安全知识等原本抽象知识,也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这个假期我还当了一回船长,太难忘了。”在工作人员指导下,大家小心翼翼地握住舵轮,微调航向,体验了一把“船长瘾”。
“让孩子亲身体验当‘小船长’,切身感受船舶操控的严谨与责任,领略海员职业的独特魅力与挑战。”学生王振宇的家长陈佳佳说。
据了解,研学路线结合平潭地域特色和学生年龄特点,由各班教师和家委设计制。“让海山娃游有所获,收获成长,在行走中,感受家乡的独特魅力,让研学更加有滋有味。”平潭城东小学德育处主任高正说,有效利用课余时间,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使教育不再局限于教室和书本,而是延伸到社会和自然中,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学习和成长。
点燃科技梦 “家门口”的科普课堂干货满满
航天科普小课堂、生态鱼缸和贝壳科创制作……连日来,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暑假科普实践活动陆续走进学校和社区,让学生们在丰富暑期生活的同时,提升科学素质,点燃科技梦想。
“哇!我的生态鱼缸大功告成啦”“瞧,我给贝壳涂上了绚丽的色彩”……7月29日,平潭城关小学实验室内不时传来阵阵惊呼。这是由实验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厦门大学平潭研究院、平潭城关小学蓝海少年科学工作室承办的暑假科普活动上的生动一幕。
平潭城关小学学生展示生态鱼缸
“本次活动融合了科学知识、动手实践、艺术审美与生态意识,将深奥的科学原理转化为孩子们可触摸、可创造、可观察的生动体验。”平潭城关小学科学教师陈丽钦说。
活动现场,厦门大学平潭研究院的老师们向77名学生教授自然环境知识,讲解生态鱼缸和贝壳科创的制作步骤,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们纷纷动手实践、相互交流,在“试一试”“想一想”中感受到科学的快乐。
“参加科普课堂学习到很多知识,可谓干货满满。我懂得了如何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守护美丽的家园。”平潭城关小学学生曹伟伦说。
“小朋友们,当我们往天空中扔物品,最后的物品都会往地面回落。这是为什么呢?”“如果没有地球的引力,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呢?”7月30日,在宝湖社区,一场以“如何离开地球”为主题的航天小课堂正在进行。
课堂上,授课教师用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互动问答等多样化的形式,将航天知识娓娓道来,在孩子们的心中埋下“航天梦”的种子。“在家门口就能参加这么有趣的航天知识课程,这个暑假过得很有意义了。”平潭城关中学学生吴钰晴开心地说。
据悉,这次活动由实验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厦门大学平潭研究院、海坛片区管理局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宝湖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承办。
“每到暑假,孩子们居家时光变多,‘去哪儿学、学什么’成了不少家长的烦心事,于是,暑期科普课堂应运而生。”宝湖社区党委书记杨秀凤表示,在活动中,孩子们对航天、自然科学等知识领域表现出了极大的好奇心。“希望借助实验区科学技术协会的平台,利用好科普资源和专业讲师的优势,让孩子们的假期更有料。”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