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国际旅游岛:九载深耕 向海而兴
2025-08-08 09:44:08 来源:平潭网 作者:林彤欣 林彬彬 林君斌时序奔涌,九载奋楫。2016年 8月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方案》,一纸蓝图为这座海岛锚定了跨越发展的坐标。九年来,平潭主动对标国际知名旅游岛建设标准,从顶层规划、旅游形象、配套设施、市场服务、品牌营销等方面精准发力,着力推动旅游环境改善、服务升级、业态突破,知名度、辨识度、美誉度持续提升。2024年,平潭接待旅游总人数1078.9万人次,游客旅游总花费120.28亿元,游客人均花费1115元,分别是2015年(方案获批前)的4.6倍、18.2倍、3.9倍,年均增幅分别为18.7%、38.1%、16.4%。平潭先后获评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最美文化生态旅游名区、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全国“和美海岛”、中国气象旅游指数定标城市等国家级称号。
龙王头海滨浴场(资料图)
筑牢旅游品质根基
在旅游指挥调度中心的智慧大屏上,龙王头、坛南湾、仙人井等重点景区的实时客流统计、应急资源分布等核心信息一目了然,工作人员正通过这个平台密切监测着各大景区的实时动态。
“比如说,通过大屏发现68海里景区有游客为了拍照做出危险行为时,工作人员就会立即介入处置。从风险发现到完成处置,平均响应时间较以往缩短了三分之二,安全隐患消弭于萌芽。”平潭旅游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资产管理部综合督导员林艳向记者介绍道。
这正是平潭文旅集团新近推出的“平潭文旅信息综合监管平台”带来的变革,它构建起“线上智能监测+线下联动处置”的神经中枢,推动景区管理从传统的“人海战术”巡查,跃升至高效精准的“智能管控”新时代,管理响应效率提升60%。
智慧赋能的背后,是平潭九年来对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硬根基”的持续夯实。
走进龙王头景区,眼前呈现出秩序井然的景象:冲洗池旁,游客有序地冲洗脚上的沙粒;游客中心一楼公厕的智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空闲厕位、环境智能监测等信息……这一幕幕场景,正是平潭着力提升基础服务品质的缩影。
“这儿的设施真挺不错的!可以免费洗脚,卫生间也特别干净,一点异味都没有。”来自安徽的游客汪家宇说。
“我们不仅要建好硬件,更要培育有温度的旅游生态。”实验区景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青榕介绍,目前平潭已经建成二级旅游集散中心2个,游客服务中心(点)18个,君山、东占等旅游驿站5座,旅游厕所70座,在高铁站、新汽车站、重要码头等交通枢纽设置游客服务点和志愿服务驿站,不断提升优质旅游服务。此外,还推动龙王头、坛南湾、仙人井、长江澳等景区景点游客服务中心、厕所、洗脚池、淋浴中心、停车场等配套设施提升,完成景区监控系统、语音广播系统改造提升工程。
硬件设施的完善为旅游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更重要的是让每位游客感受到平潭的人文温度。这几年,平潭通过标准化管理和个性化服务相结合,打造有温度的旅游体验。
走进坛南湾,在这里摆摊的村民任情丽,曾是流动摊贩整治对象。“现在有了固定摊位,月收入稳定在6000元左右。”她边整理泳衣边介绍。通过疏堵结合的治理模式,坛南湾已规范设置特色摊位21个,带动200余名村民增收。
南部湾游客服务中心主任俞峰坦言,过去,坛南湾景区违规摆摊现象突出,不仅破坏景区环境、增加清洁成本、阻碍通行,更直接影响了游客体验。而整治过程中,单纯“堵”的方式易激化景村矛盾,既难以调动村民积极性,也无法满足滨海旅游中沙滩用品的市场需求。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采取先堵再疏,由堵转疏的专项联合整治方案。一方面联合执法部门划定禁摆区,明确管理边界;另一方面在游客集中区域规划统一摊位,提供水电接入、垃圾分类等配套服务,并引入‘村民自营+公司统管’模式,通过培训提升服务质量。如今,摊位成为景区的特色风景线,村民收入提高,游客满意度也显著提升。”俞峰说。
绘就全时度假新图景
海风轻拂的夏日午后,平潭22号国际游艇码头欢声笑语不断。“准备转向!”船长指令刚落,白色帆船便在碧波间划出一道弧线。“海浪拍上甲板那一刻,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浙江游客柳嘉玉兴奋地说道。这幅跃动的海上剪影,正是平潭旅游从陆地观光向“游岛玩海”立体跃迁的鲜活见证。
依托得天独厚的海洋、岛屿、沙滩与风力资源,平潭近年来大力推进邮轮、游艇、游船等设施的建设和业态培育,将旅游半径从陆地延伸至辽阔海洋。
平潭国际邮轮中心内,国际邮轮往来停泊,让市民实现家门口登船出国;22号国际游艇码头上,十余艘游艇整齐列阵,亲民价格让这项高端运动成为年轻人新的生活方式;而以“海坛1号”为代表的观光游船,则打造出“海上追风”“海上逐日”等主题鲜明的航线,为游客解锁欣赏平潭风光的新视角。
“过去,游客对平潭的印象多停留在海滨风光和奇特礁石。如今,平潭正将发展的目光投向广阔海洋,通过‘软硬兼施’,推动旅游体验从‘看海’向‘玩海’升级,将海洋从静态的背景板转变为动态的游乐场。”实验区旅文局文旅产业营销策划专员黄若思表示。
不止于海,平潭的旅游转型更体现在全方位的产品升级:帆船、帆板、桨板、海钓等亲水项目激活黄金岸线;直升机、动力三角翼将天空变为观景台;赛车轰鸣、棒垒球飞旋、沙滩排球起落……陆海联动、立体多元的产品矩阵交织成一张立体体验网,填补了过往体验性业态不足的短板。
“旅游+”融合业态,更让整座岛屿化身为一座立体乐园:壳丘头遗址博物馆与中国水下考古·平潭展示体验馆相继开馆,史前贝丘和千年沉船在展柜中低语潮汐变迁;星空下露营灯串亮起,房车营地篝火跃动,交织动人夜色;民宿如藤蔓般在老渔村里连片生长,晨光灯火交替间,昔日渔港悄然蜕变为令人流连的度假胜地。
产品体系重构之外,平潭着力打造全时段体验链,让海岛日夜皆精彩。
这个夏天,平潭国际演艺中心上演的大型舞台剧《平潭映象》,将蓝眼泪奇观、藤牌操等独有的自然与非遗元素璀璨呈现。福建海坛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董事长薛斌赞叹:“这部剧是现代艺术与乡土元素融合的典范,非常值得向全国游客推荐。”
近年来,平潭积极培育夜间旅游,新增平潭国际演艺中心、黑礁音乐馆等五个演艺场所,打造“海岛生活季”“新年音乐会”等自主音乐IP,举办“海岛街头音乐会”“乐过夏天浪漫生活周”等公共文化活动,引进《暗恋桃花源》《只此青绿》《金陵十三钗》等精品作品,大幅提升了国际旅游岛的文化艺术氛围。此外,“星球唤想”无边界海景剧场、“岚起山海图”实景演艺等创新产品的推出,进一步丰富了游客的感官体验,也延长了游客夜间停留时间。
数据印证蜕变:2024年,平潭过夜游客占比历史性突破50%。同时,文旅市场呈现三大鲜明特点:更具国际风范、更加青春时尚、更多过夜“留”量。
如今漫步平潭海岸线,处处可感新业态的蓬勃活力:清晨,海钓爱好者迎着朝阳出海;午后,年轻人在沙滩体验风筝冲浪;傍晚,游客乘直升机俯瞰海岛全景;入夜后,国际演艺中心的精彩剧目与街头巷尾的悠扬旋律,共同为旅程画上动人句点。平潭正以全龄段、全时段、全场景的体验链,重塑滨海旅游新格局。
深挖文体旅资源禀赋
“平潭的风力条件太适合风筝冲浪了!”来自黑龙江的风冲爱好者郭成城在冲浪板上高呼。眼下,正是平潭最好的风季,众多和郭成城一样的风冲爱好者已经提前集结在平潭,为今年的风筝冲浪节做准备。
平潭依托顶级风力连续举办十一届国际风筝冲浪节,更在2024年升级承办风翼世界杯——赛事触达观众超5000万,“平潭风冲”话题播放量破亿次。
当冲浪板在海面划出银弧,岸上的体旅融合经济正澎湃涌动。2021年以来,平潭以举办世界沙滩手球锦标赛、FIAF4方程式中国锦标赛、U18女子垒球世界杯小组赛、U18女子垒球亚洲杯、亚洲沙滩排球职业巡回赛等高规格品牌赛事为引擎,掀起“跟着赛事去旅行”热潮。
这些赛事的举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关注度。“我们通过赛事,让‘流量’变‘留量’。”实验区旅文局体育处科技副处长陈敏告诉记者,其中2025年亚洲沙滩排球巡回赛就有中国、日本、澳大利亚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40支队伍、约100余名运动员参与,产生直接消费800万元,带来间接经济效益约1300万元。吸引线下观赛6.7万余人次、线上观赛超3000万人次,赛事总曝光量突破1亿次,观赛数据再创新高,极大提升了平潭的关注度。
当现代赛事的欢呼声还在海风中回荡,平潭的另一种魅力已在时光深处悄然苏醒。赛事带来的巨量关注,不仅点燃了海岸线的激情,更让这座海岛沉睡千年的文化基因被重新唤醒。
在苏平片区的上攀村,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探索正悄然“出圈”。从考古基地到主题博物馆,从学术论坛到文旅融合,南岛语族文化正以全新姿态走进大众视野,成为文体旅游的新亮点。
九年深耕,平潭围绕“壳丘头遗址群”“海坛海峡水下遗址”两大文化高地建设,扎实推进文化重点项目建设和考古研究突破。其中,通过整合壳丘头遗址、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等核心资源,打造了一系列文化地标:全国首家以南岛语族文化为主题的壳丘头遗址博物馆、中国水下考古·平潭展示体验馆相继落成,壳丘头遗址博物馆还挂牌成为全国首个中国考古博物馆分馆,加入全国博物馆文创联盟,壳丘头考古遗址公园入选第五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这里不仅是学术研究的殿堂,更通过沉浸式展览、文创产品开发,让“冷门”考古变得“热辣滚烫”。在这里,游客不仅能探访史前遗址,还能体验水下考古、参与文化联展,感受“考古+旅游”的独特魅力。
从风筝冲浪的浪尖到深海沉船的舱底,平潭用九年探索出一条“海天一体”的文体旅融合之路。从浪花之上的极限飞跃,到深海之下的文明解码,这座岛正用“最古老”与“最年轻”的对话,书写国际旅游岛的生动篇章。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国际化、高端化、品质化为方向,深耕蓝眼泪IP和水上业态产品,提升品牌辨识度;通过品牌音乐活动激活演艺经济,以棒垒球、赛车、风筝冲浪等国际赛事带动消费升级;同时强化市场整治和诚信体系建设,完善消费配套,打造旅游体验舒心岛,推动文旅产业从‘流量’向‘留量’转变,构建放心来自在游的优质旅游环境。”实验区旅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运平表示。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