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特派员助力平潭特色产业升级

2025-08-11 10:12:47 来源:平潭网 作者:何燕

近年来,平潭综合实验区立足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制度的优势,通过精准选派与特色产业对口的专业人才,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在平潭,省级科技特派员深入乡村一线和企业车间,不仅为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更通过成果转化、技术培训等方式激发创新活力,有效带动了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在闽台澳美农业发展(平潭)有限公司的种植园,农户将采摘下来的火龙果放入塑料筐。(资料图)

田垄间种出融合果

连日来,金井片区澳尾村的台湾火龙果采收繁忙,如今能吃上在平潭种出来的台湾水果,让不少平潭市民直言美味。

基于平潭沙地特性及气候条件,2022年,省级科技特派员林素芳牵头成立闽台澳美农业发展(平潭)有限公司,引进10万余株台湾优质火龙果苗。通过改良土壤,应用自制环保酵素肥、地膜覆盖和补光催花系统,实现全年多批次结果。

台湾火龙果种植并非一帆风顺,经常遇到鸟类啄食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林素芳创新采用尼龙网全覆盖防护,成功保住首批果实。她还试验推广台湾黄金葡萄柚、木瓜蜜丁等新品种,坚持绿色生产标准,禁用化肥农药,通过物理防虫、节水灌溉等技术实现生态种植,获评闽台农业融合发展示范项目。

2024年起,林素芳启动火龙果深加工计划,研发果干、酵素、果酱等产品,并规划建设冷链仓储、分拣中心及特色餐厅,打造集种植、加工、观光、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

2024年,闽台澳美农业发展(平潭)有限公司种植的台湾火龙果产量达350吨,较2023年增长16%。“林素芳种植的台湾火龙果果型饱满、甜度高,颇受市民认可,这也是我们选购的原因之一。”某商超负责人钱凤丽说。

浪花里育出新产业

蓝眼泪是平潭亮眼的旅游名片。为了做好研究工作,省级科技特派员丁光茂投入20余万元,与海坛片区澳前村联合研发系列蓝眼泪文创产品和体验装备,申请国家专利4项,建立高校产学研孵化基地1个,累计培育基地5个。

“我主要开展夜光藻的生长环境、温度、营养需求等方面研究,了解它的生长规律,以及在实验室中通过控制光照、温度、营养物质等条件,模拟夜光藻的自然生长环境,观察它的生长过程。”丁光茂说。

2024年,丁光茂从200多种海洋微藻中分离出5个适合蓝眼泪开发的品种,其中梨甲藻具有发光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易培养等特点,具备大规模产业化运用的前景。

除了研究蓝眼泪,丁光茂还专门成立了蓝眼泪孵化基地。该基地位于福建技术师范学院海洋学院,主要开展蓝眼泪夜光藻培育、繁衍和保存等方面研究,团队还攻克了蓝眼泪发光生命体存活周期短、生存要求苛刻等难题,完成关键藻类的分离、纯化、培育、饲养与繁殖,同时开发出系列与蓝眼泪相关的旅游文创产品。

目前,丁光茂所在的孵化基地培养规模已达10吨,为后续的体验馆建设和产品销售提供了有力支撑。“我的研究想法很简单,就是通过夜光藻推动乡村文旅深度融合,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丁光茂说。

海水中养出致富鲍

“作为一名科特派,我深知自己的任务是推进科技创新,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和农村发展。”从2022年开始,狄桂兰就以省级科技特派员的身份,在平潭开启鲍鱼育种的科技创新工作。

狄桂兰表示,自己从2021年起,就开始和平潭企业开展合作。“当时我带着研究团队和平潭两家公司合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狄桂兰坦言,成绩的取得主要在于杂交、选育、多倍体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方面,目前已培育出优质鲍苗新品系。

在狄桂兰带领下,团队建立起示范区(试验区)2个,年均可培育优质鲍鱼种苗2000余万粒,能为10多家养殖户提供鲍鱼苗种。

“我们和平潭一家公司合作,对翡翠鲍及黑金鲍等进行了驯化,提供源头种鲍。”狄桂兰说,目前完成三倍体育种最佳方法的筛选工作,为下一步产业化应用提供了前期基础。

养殖鲍鱼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鲍鱼不耐高温导致死亡率高,针对这一问题,狄桂兰多次走进企业,开展交流、调研、培训、指导,使渔民能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据统计,在系列培训指导中受益的技术员、养殖户、村民等累计超500人。

责任编辑:刘春兰

最热评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