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古村落各展所长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2025-08-11 10:08:58 来源:平潭网 作者:陈文玲

近年来,平潭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在乡村振兴实践中持续探索前行,推动一批古村落重焕生机。山显美、燎原、梧凤等村落,正是这场乡村振兴实践中鲜活具体的注脚与生动样本。这些村落循着各自的特色路径深耕细作,既留住了田园诗意,又融入现代活力,勾勒出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山显美村:文旅助力添活力

山显美村一大半的建筑是传统石厝,石块层层垒砌的肌理诉说着海岛人的生存智慧。如今,这里正借文旅的蓬勃之力重焕鲜活生机。

“要保护古村落的历史面貌,也要让村子跟上时代发展。”村党支部书记陈荣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村子文旅热度攀升,乡贤与年轻人纷纷回村,办起了民宿,过去的闲置老屋摇身变成了“黄金屋”。村民陈旭明的客栈便是典型代表。他说:“村里给了不少支持,旅游旺季时客房全满,忙碌又充实。”如今,越来越多人返回家乡,村里已有二三十家客栈由返乡村民运营。

如果说古厝是山显美村的血肉,壳丘头遗址便是它的灵魂。在龙门山山麓,有一片3000平方米的贝壳堆积地,沉睡着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文明,这里就是壳丘头遗址。

1991年,壳丘头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代表的文化遗存在福建沿海及金门岛均有相似发现,早于闽侯昙石山文化,成为闽台文化同宗同源的有力证据。“村里常年宣传文物保护,看着文物进博物馆,村民们都很高兴。”陈荣说。

如今的山显美村,古树古井旁孩童嬉戏,文化古迹边游客驻足,改造后的村部成了村民活动的乐园。“游客多了,年轻人回来了,村里越来越热闹了。”村干部林书亮笑着说。

燎原村:乡贤反哺兴文化

燎原村的清晨,总是从三座文化活动中心的热闹声里开始的。“这都是在外打拼的年轻人出资建的,真是把好事办到了我们的心坎上!”村民林秀琴自豪地说。

燎原村下辖西营、酒店、玉瑶三个自然村,村民多从事隧道业,中青年虽常年在外,却始终牵挂家乡,三座文化活动中心便是他们反哺家乡的见证。

如今活动中心成了“乡村客厅”:白天,老人们围坐着下棋看报;晚上,妇女们伴着音乐跳广场舞,孩子们追逐嬉戏,一派祥和景象。据村民委员会专职副主任林传国介绍,活动中心会不定期举办农技培训、健康讲座,逢年过节还有举办文艺晚会。“年轻人主动建文化场所,本身就是对孝文化的弘扬,邻里间矛盾少了,互帮互助的更多了。”林传国说。

温暖不止于此。每年春节、重阳节,西营自然村的老人协会都会给60岁以上老人发放米、油和慰问金,资金全部来自乡贤的捐款。村民林大爷感慨道:“在外的乡亲们年年想着我们,心里很暖和。”点滴善举如春风化雨,让孝善之风在村里扎下了根。“如今生活好了,人心更齐了。”村党支部书记杨仁杰说。

如今的燎原村,以文化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着温暖篇章。

梧凤村:村容蝶变焕新颜

傍晚时分,梧凤村的村道上,一盏盏路灯次第亮起,照亮了整洁的路面,也照亮了村民陈大爷前行的路。“以前天黑出门要打手电筒,现在路上亮堂堂的,散步、串门都方便多了。”老人的话里,藏着对村容蝶变的欣喜。

曾经的梧凤村,村容村貌一度是村民的“心头忧”。乱堆的杂物、泥泞的小路、昏暗的出行环境,不仅影响生活质量,更制约着乡村发展。

“乡村振兴,先得让村子‘面子’靓起来,‘里子’实起来。”村党支部书记陈有财说。近年来,村里把村容村貌提升作为重点工作,动员村民打扫房前屋后,昔日的“脏乱差”变成了如今的“洁净美”。

最让村民们点赞的是路灯改造工程。村里争取资金并发动乡贤捐款,在主次干道安装了100多盏太阳能路灯,从村口一直延伸到田间地头。路灯不仅照亮了回家路,更点亮了乡村夜生活,傍晚的休闲广场上,跳舞的村民、嬉戏的孩子成了村里最热闹的风景。

村容村貌提升带来了连锁反应,村里的人居环境改善了,村民的精气神也提起来了,不少村民还开起了客栈民宿。陈有财表示,村里正规划建设采摘园、农家乐,打算让“美丽颜值”变成“经济价值”。

这一盏盏灯,不仅照亮了乡村的夜,更照亮了村民的幸福路。

责任编辑:林巧薇

最热评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