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白沙村百年老厝的·故事
2025-09-05 10:00:13 来源:平潭网 作者:王焰驱车沿平潭环岛路一路向北,驶入北部生态廊道。这条廊道将沿途风景串联,山海相接,风车伫立海上,景象颇为壮观。白沙村原本只是偏居海岛北端的一个小村落,随着北部生态廊道的贯通,越来越多游客来到这里。
这座石厝位于白沙村352号,有两百多年历史。
村中一座座新旧石厝,仍保留了海岛建筑特有的马鞍墙、老门楣、虎齿锯、石钟毋、瓦屋顶等元素,如同镌刻着海岛人家的家庭情感,见证着时代变迁。它们承载着一代代渔民的祈愿——建一座大厝,让子孙在厝中成长,积蓄外出打拼的力量。
老旧门闩
“老板,早餐在哪儿吃?”
“老板我们先走啦,小朋友要开学了,下次还来你这儿住!”
“老板我们的房间好了吗?”
…………
初秋的阳光透过木窗,落在民宿主林而仁微驼的背上。今年76岁的他,抱着一叠被太阳晒得蓬松的被套,匆匆走进房间,为预订民宿的客人更换床品。这样忙碌的一天,对他而言再平常不过。
林而仁站在自家石厝前讲述村中往事。
这间名为“陆间藏海”的石厝民宿,既保留了古早渔村的旧韵,又融入了现代装修的新意。外墙虽被粉刷成白色,但整体仍延续四扇厝的格局。“中间为厅,两边为房。厅又分大厅与后厅,大厅是家族生活聚会的公共核心空间,后厅多用作厨房或仓库。”林而仁说,这座房子与他同龄,是父亲于1949年修建的,门牌号上写着:白沙村349号。
“陆间藏海”民宿
“以前平潭人起厝,常因资金不足先盖一半,‘留码头’,等以后有钱了再拼接扩建。这间是我父亲亲手所盖,隔壁是我阿公盖的,更前面一座祖厝,是清代时先祖迁至岛上置办的产业,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了。”一落座,林而仁就打开了话匣子。
聊天间隙,他还不忘对前台的游客微笑招呼:“先坐这边稍等一下,马上就好。”忙完手头的活,他用毛巾擦了擦手,从桌边拿起几本书向我们展示。这些书中,既有泛黄的古籍,也有文学类畅销书。他说自己从小喜爱阅读,还因此上过两年高中:“我是平潭一中1968届毕业的高中生。当时白沙小学招代课老师,我也去了两个月,但家中几个孩子嗷嗷待哺,只好去做远洋水手,从水手一直做到轮机长,一干就是几十年,前几年才退休。”林而仁的手指关节粗壮,他说当轮机长时要下船舱修机器、搬机械,什么活都干,所以手指比一般人更粗。
谈起这座与自己同龄的大厝,他说,父亲是独子,家里靠出海捕鱼等积攒了一些家业,“家里人在我出生的那年盖了这间大厝,又添了男丁,阿公和阿爸都高兴得很”。
老厝里开枝散叶,林而仁的几个孩子如今也都成家立业,老厝成了大家族聚会的场所。2023年,学室内设计的外孙女林紫玲从大学毕业,她从上海回到家乡,将老屋重新设计,一步步把老旧石厝改造成浪漫民宿,也实现了自己的设计师梦想。林紫玲说:“虽然客房只有四间,但我将它们命名为‘南来’‘北往’‘东来’‘西去’。希望来自四面八方的朋友能在这里感受平潭乡村的古早气息,爱上这份朴素之美。”
爷孙俩配合十分默契,外公负责线下打理,外孙女负责线上接单,把民宿管理得井井有条。
林而仁的石厝记忆,是一家人挤在隔壁祖厝狭小逼仄的空间里,连转身都困难。因此,他对这座翻新后的石厝格外珍惜。而林紫玲的童年记忆,则围绕着石厝外那台磨豆浆的石磨盘。她记得,每逢节气,石厝间便弥漫柴火与豆浆的香气,海岛诸娘子弯腰推磨的场景,如老电影般仍在眼前浮现。
民宿新装了一面落地窗,如同相框一般,将清新的蓝天、大海和被瓦片压实的屋顶一同纳入其中。偶尔有游客走入画面,便构成一幅美不胜收的图景。
尽管现在的石厝打通了外墙,装上了明亮的落地窗,但仍保留了石头小窗和杉木橱柜,只做了简单修复和刷漆。“这里有太多属于几代人的记忆,我们舍不得换掉。”林紫玲轻声说道。
林紫玲在平潭游玩。(受访者供图)
最具特色的两个橱柜,爷孙俩一致决定保留,仅从网上购置古色古香的铜门扣替换已损坏的锁具。这样简单的改造,既融合了过去与现代的审美,又未盲目推倒重建,而是选择以温柔的方式让老建筑重获新生。
石厝大门
从江西自驾而来的裴乐辉一家,带着双胞胎儿子裴梅子康和裴梅子宁来平潭赶海。裴乐辉说:“我们在网上预订这间民宿,就是看中照片里的古早味,老板人也特别热情。这里景美人好,以后还会再来。”两个孩子在一旁兴奋地分享赶海的收获:“这是海胆,我们抓了好几个!还有大螃蟹、小螃蟹,平潭太好玩了!”
林而仁望着他们,感慨万千:“当初哪想过这样的石厝能吸引这么多游客来啊。家乡越变越好,我们也是赶上了好时代。”
我们随林而仁走进他成长的老厝——民宿隔壁的白沙村352号。这座已有两百多年历史的石厝,现在用作民宿的储藏室。一张油漆斑驳的八仙桌,配着四条长板凳,他熟稔地拿起桌布细心擦拭:“这些老物件是我爷爷传下来的,都是上好的杉木,一直舍不得丢。”
林而仁细心地擦拭桌椅板凳。
走出石厝,顺坡而下,便来到白沙村287号。这是林而仁祖上迁至白沙村时的祖厝,木石结构,屋檐下、木梁上那些精致的雕刻与斑驳的痕迹,都是岁月留下的印记。
站在村中环视,可以看到许多这样的老石头厝,其中有好几座正在改建成民宿。古厝内有一个家族的故事,也是一个村落的记忆。这些石厝静静伫立,见证着渔家烟火袅袅的过去,也聆听着如今游客的朗朗笑声。
离开白沙村,正午的阳光照在石厝瓦片上,泛着温暖的光泽。原来,这些石厝之所以动人,不只是因为其外形颇具美感,更因为其中流淌着岛上人家的生活记忆与人间烟火。它们是历史的活化石,记录着时间,更守护着情感。
或许,这就是平潭石厝焕发新生的意义——不是将过去封存,而是让记忆延续,让故事谱写新章,让老空间容纳新生活。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