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平潭古村落山利村:山清水秀 利泽千秋
2023-03-31 09:47:41 来源:平潭网 作者:陈澜清“山清水秀载厚德,利泽千秋孕栋才,村光无限耀万代。”这是山利村村口墙上的标语,短短21个字,概括了金井片区山利村“颜值高、内涵深”的独特气质。山利村,东临美楼村,西连芦山村,北与湖西村相望,南接北厝大墓村等。村东南就是远近闻名的南寨山,它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百兽大观园”,也是登山爱好者心目中的打卡地,吸引许多外地人慕名而来。
相较于南寨山的知名度,许多人对山利村的历史文化知之甚少,日前,记者来到山利村,挖掘平潭村落里乡土文化记忆,唤醒古村乡愁。
百年古榕守古村
打卡山利村,探寻古榕树,是必须拍照记录的事。
“这就是我们村里最老的古榕树,有三百多岁了。”在山利村党支部书记蔡秀英的带领下,山利村老年幸福院前,我们与村里这棵最年长的古榕树打了照面。
遮天蔽日的树冠、深入地下的气根、遒劲有力的树干,向世人展示其蓬勃的生命力。山利村有五棵百年古榕,散落在村居的不同方位,它们是村里的“明星树”和“守护神”。古榕撑起绿色的巨伞,数百年来默默守护着古村落,悠悠岁月里,它们不断遭受风暴雷电、奇寒霜雪的袭击,可依旧坚韧挺立。
“古榕冠幅长达20米,树高约3层楼。老树很有灵性,村里人气足,它就会越长越茂密。”据蔡秀英介绍,在20世纪70年代,村中人口外流,少了照料,古榕也渐被遗忘。“古榕树心冒出了一个大窟窿,许多小孩在树洞中钻来钻去,玩起捉迷藏。”后来,随着村民返乡,古榕也感受到“人气”的恢复,这个大树洞竟然神奇地“自我愈合”,逐渐恢复了往昔的茂密。听村里的老人说,榕树的须根可煎煮凉茶,有祛风清热消暑的功效。过去,村里的乡医常用来治疗感冒发热、扁桃体发炎等症状。
移步树下,抚摸着深褐色的、苍劲挺拔的树干,看着这棵古榕树,如同看着一位宽厚仁慈的长者,心中充满了敬意与感慨。每一片叶子、每一条根须似乎都储藏着久远的故事。那粗糙的树皮就像饱经沧桑的脸,每一个褶皱里,写满岁月的感怀。
据山利村的族谱记载,山利村李氏为李邦(唐高祖李渊次兄李湛的十世孙)的后代,李邦三子隐迁福清高山北垞村后,到了清康熙年间,李氏第二十世先祖李方岚迁山利村,历时约400年。山利村李氏先民曾在古榕树下落地生根、繁衍生息,而后开枝散叶;南寨石林与古榕隔山相视,向世人讲述着“山利归来不看山,鬼斧神工数南寨”的美丽传说;古榕守护着戍台水师将领詹殿擢夫妇的墓葬,将丹心可鉴水师魂的故事娓娓道来;古榕也见证平潭最早加入地下党的共产党员李步云从山利村成长,从这里走出,投奔抗日战场的英雄革命故事,感动于红色革命人物李赓生在年仅36岁时,在战场上英勇牺牲的壮烈;也有一代又一代山利乡贤,在古榕树的见证下,赴台湾、下南洋,闯出一片天地,而后反哺桑梓,留下佳话与美名……
如今,村里的这些古榕枝丫上,挂满了祈福的红绳,逢年喜事,平潭人家总要折上两小根榕树枝丫插在米桶中,讨个丁财两旺的好彩头。村里的老人也喜欢聚集在树下,乘凉休憩,其乐融融。树下,也立起了“党群谈心树”红色展牌,村两委班子与村民在树下交流谈心,聊家常、谈变化、话发展,在交心暖心中凝聚山利乡村振兴发展的信心合力。
卧牛“腹下”有乾坤
在同行的实验区旅游文体局工作人员林倩带领下,移步村中废弃的石厝内,一处被杂草掩盖的大磹石置身于水洼中,乌黑光滑,引发记者好奇,“为何石厝地下有水,还有这光滑的大磹石?”
“这里隐藏着山利村的发源密码。”林倩说。
山利村坐拥南寨山,背倚山利山,村庄的发祥地就在这北面一百多米高的山利山(当地俗称后山、北寨山、牛脊山等名)。站在远处眺望,山形似脊背微微隆起的黄牛绵亘数里,牛头处各有一块三米多高的角状巨岩嵌于东北两面,爬上脊峰,三十六脚湖的湖光水色,便能尽收眼底。
根据林倩描述,从她此前多次入村调研而知,当时周边道路未通时,山利村还是北厝以南村民进出城关的主要通道,往来货商行商不断。村庄聚落则在这牛腹下依山而筑,呈带状分布。山中有一条小溪,顺着山坡的褶沟潺潺而下,似从牛肚脐眼流出的乳水,汇成一条2米多深的清水沟,流经村部中心,润泽山林草木,最后在山下迂回形成五处水潭,为村民们起居灌溉所用。
溪涧流经区域皆为乌黑光滑的大磹石,宛如一条青龙玉带环腰,守护着整座村庄的安宁。填沟修路后,溪水虽难寻踪迹,但山泉水仍是村里的主要供水源之一。
山利村“油坊下”是戍台水师将领詹殿擢及其夫人的墓葬所在地,墓葬现已入选省涉台文物保护名录。
穿过田埂,爬上石墙,拨开草木荫蔽处,詹殿擢夫妇的墓地就在眼前。听村民说,过去三品及以下官员途经此处,都要下轿行礼以示尊重。
整墓坐东北朝西南,石供案上立着青石抹脚墓碑,碑身上刻有“皇清”二字。墓地一侧的基座为花岗岩石雕“赑屃”神道碑,庄严肃穆。碑身上饰有魑首和“皇清”字样,这是清代浙江宁波府知府李汝霖为詹殿擢所撰墓志铭。
“铭曰:天诞将材,承先启后;式著雄略,垂于永久……”,不久前,文物主管部门对全区纳入文保范围的石碑石刻进行描红,隽秀的馆阁体楷书清晰可辨。
碑铭全文近900字,详述了水军将领詹殿擢的戎马一生。詹殿擢耗费毕生心血于海疆事业,驻守台澎,治军有方,重建江浙海防,推广藤牌阵法,保甲一方,有口皆碑。“据调查,这应该是平潭现存文辞最长的碑刻铭文。他的后人选择在山利村落葬长眠,许是为了满足詹公把守南寨要塞,守卫海坛故土的夙愿。”林倩说。
建南寨山“后花园”
深入村居,穿行在古朴的村巷,摸着那些爬满青苔的花岗岩修葺的厝墙,看那一株株长势喜人的樱花树傲然立在村野乡道边,春天的生机在空气中萌动,古老村庄的气息,一下子与美丽乡村建设贯通起来。
“上个月樱花刚盛开,特别美。”蔡秀英兴奋得打开手机相册,樱花梯田盛开的场景,美得要溢出屏幕:粉红色的樱花树,霸占了村道,如云似霞,落樱飞舞,让人如痴如醉。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山利先民种下的古榕,成为乡愁延续的标志,这种精神也被代代传承下来,成为村民、游子的精神支柱。
近年来,山利村迎来了新的蜕变——以显山透绿为生态底色,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在村两委带头下,原本荒芜已久的门前屋后、菜园空地重新修整一新,开辟出一块块可以种植花草、果蔬的良田。凭借着肥沃的土壤条件优势,一百多株樱花树率先在山利村里落地。樱花开放时,美不胜收,村民在花下散步,游客纷至沓来,山利村成为花的海洋。此外,梨花、黄花风铃木等特色花卉也在山利村里扎根,静待花期,扮靓乡村。
除了种植特色花卉,村两委还结合水土环境精选杨桃、沃柑、荔枝、释迦、番石榴、百香果、黄皮、桑葚、柠檬等30多种果苗果树,免费发放给村民,并派出技术人员提供陪伴式养护指导。不久前,还引进了台湾凤梨,发展两岸特色农业种植产业。
在村两委的积极推动下,村民们在自家房前屋后清扫、翻修,开辟出自家一方田地,搭上瓜果架,精心栽培下了一株株果苗。山水养人,各类果苗对于山利的土壤十分适应,很快都茁壮成长。村里的党员干部也带头认养绿地田地,打造共建共治共管、“开门见绿、出门进园”的绿盈乡村。
沿着一条镶嵌着鹅卵石的村道从山脚蔓延至山腰,“小而美”的精致感,迎面而来。“这条小路原本泥泞不堪,经过改造,颜值提升,走的人也多了。”蔡秀英说,村里老人多,特地利用这段村道进行改造,方便老人健步走,通过按摩脚底穴位,防病健身,“这条家门口的健身路,很受村民们欢迎。”
“村居环境改造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未来,山利村就是南寨山的‘后花园’。”2016年上任的蔡秀英,对山利村这几年的蜕变尤为感慨,“以前村里靠种花生、种地瓜为生,村居环境也很差,现在经过改造,成效凸显,越来越多的村民回乡加入美丽乡村建设。”
耕读传家美乡村
村落中心,一座寺龄约356年的宫庙临溪而建,这就是恩山寺。据相关资料记载,恩山寺建成于康熙五年(1666年),重修于道光年间。原宫殿为木石构造,占地面积约190平方米,配有东西两厢房。宫殿内装饰精美,檐牙高啄,一砖一瓦勾栏玉砌间,凝聚着民间巧匠的智慧和对合境平安、五谷丰登的祈愿。
在新中国成立前,恩山寺的东西两厢房长期设有义塾,由村里的读书人作为教员,为村里的孩童启蒙识字。近代以来,从山利村走出来的名人志士,几乎都曾在义塾中学习过。
除了恩山寺,早年村里还有一处公益学堂——山利小学,同样承载着许多村民的记忆。据了解,学堂由山利村乡贤、爱国台胞李登恩先生为振兴乡村教育而创办,目前处于闲置状态。
眼下,村两委准备将这栋历史建筑利用起来,通过修缮改造,打造两岸融合驿站,成为沟通两岸青少年和台胞台企的连心桥。
山利小学旁,是村民李富云的老宅。此时,他正在整修自家的老屋,和水泥、铺砖、刷墙,都亲力亲为,忙得不可开交。老屋前,新铺设的砖石路面,十分平整。花坛里的绿植,长势喜人,葱葱郁郁。一棵茂密的古榕树,推门可见,优美的村居环境,让人心情舒畅。
近年来,在美丽山利的建设浪潮下,他同许多乡贤一样,选择从城里回村生活养老,“准备把老屋装修改造成旅游休息驿站,接待来山利村旅游的游客。”李富云说。
“看到山利村越来越美,心里很自豪。”李富云感叹,美丽乡村的建设,极大改善了村居环境,现在果树满村,四季也能欣赏到各色鲜花,山利村的蜕变一天一个样。
2019年以来,山利村先后摘得了区级“美丽乡村”“国家森林乡村”等荣誉。蔡秀英深情地说:“乡愁,是每个游子不能忘怀的情节,山利村的乡村振兴之路就围绕着‘乡愁’这根线,连接起过去和未来。”
在蔡秀英的计划里,村里还将优选若干田园石厝发展乡村民宿,恢复石磨、石碾等乡土生活情景,试点果树认养采摘、特色农家乐为一体的庭院经济,串联南寨山海防和近代红色研学线路,让被唤醒的乡愁记忆成为疗愈身心的独特乡村旅居体验。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