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平潭丨作家欣桐笔下的山门村

2024-02-22 09:47:09 来源:平潭网 作者:欣桐/文

水墨画卷古意浓——山门村行旅

君山,主峰插云峰海拔434.6米,为平潭最高点。横亘流水、中楼,北端伸入东海,南面雄跨陆地。君山前有美丽的长江澳和成片的木麻黄树相依相偎;君山后有个7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山门村。青墨色的火成岩石头厝,鳞次栉比沿山势而上。村前流水潺潺,一棵棵古树静默地生长出岁月的年轮。山门村由于背靠君山,时有岚气弥漫,在春夏交错时节,雾气中整个村落若隐若现,飘飘渺渺,极具蓬莱仙境风韵。如果你是画家,只需给这些慵懒的景致套上一个镜框,就成了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卷。

图片

“风磨里”传奇

沿着山门村口的猫缆溪前行,去探访明代“布衣侠士”林杨的纪念祠。顺着窄窄的山路上往村里走,在一位热心大叔的带路下,我们寻到了林杨故里。询问之下,得知这位大叔叫林学光,按辈份排算,可以说是林杨的后世传人。

在一片番石榴林里,我们寻到了林杨的诞生地,一块大理石碑上刻着林杨的生平简介。

图片

林学光告诉我们,这里叫做“风磨里”,可以说是山门村的风水宝地。看到我们好奇的神情,他侃侃而谈:“君山上的天然泉水,顺着山势穿过山门村。你们看旁边这条大峡谷,君山泉就是沿着峡谷流经山门村,造就了‘风磨里’的传奇!”

图片

在林学光的解说下,我们还原了当年山门村的盛景:许多年前,君山泉流经山门村,由于水流湍急,形成了一个大的落差。聪明的村人在此利用水的动力安装了水磨,用来磨米、磨麦、磨豆等粮食加工。

图片

林学光回忆说:“五十年代,山门村的加工作坊颇具规模,基本能够满足整个城关的粮食加工。鼎盛时期,一天有百余人在工作,即可加工出6000余斤线面。村里人将加工好的线面送到城里去卖,还有代销点代卖,生意相当火爆。除了村里自己加工,也有十里八乡赶来加工粮食的。我记得小时候,没事就呆在水磨前看磨面,水磨架在峡谷中央,卷起流动的君山泉水。石磨转动,粮食一放进去,就变成了细细的粉末,至今想起来,还觉得十分神奇!”

图片

“随着社会的变革,电力钢磨的出现,山门前的水磨自然也就淘汰。如果能留下来,现在倒是一个不错的旅游景点,太可惜了!”林学光不无遗憾地说。

图片

民俗专家吴金泰说:“其实山门人利用山上之水已有几百年历史了。据县志记载,一位叫林琦的先民,在500年前就利用山泉泄下时的冲力,在半山腰架起水磨,成为远近闻名的磨粉作坊。水磨的发明,改善了人磨、驴磨耗力耗时低效的生产力,推动了海岛面粉加工业的发展。林琦创造了不菲的收入,富甲一方,也因此彪炳史册,成为平潭历史上利用自然加工生产的典范。正如林学光所说,如果能够恢复这个水磨,把它利用起来,不仅可以服务村民,同时也能成为山门村发展旅游的一个新亮点!”

图片

火成岩石头厝探秘

如果你是第一次走进山门村,第一感觉是什么呢?

除了那弯弯窄窄的盘山小径,还有就是一座座依山而建的石头厝。行至“林杨纪念祠”门口的一片空地,这里视野开阔,可以将整个山门村尽收眼底。远处是一片蓝色的海洋,近处瓦片上压着石头的屋顶,斜斜地铺展开来。

图片

一排排整齐的石头房子,静默地伫立在山道边,古树旁。其间有依姆坐在昏暗的弄堂里织渔网,几只公鸡唱着欢快的歌儿觅食,一户人家的院子里堆满了新劈的柴火,有炊烟从烟囱里袅袅升起。有位包着红头巾的母亲立在院子里扯着嗓子喊:“仔仔哟,回家吃饭啰!”

有种离世的清幽,这是我们曾经熟悉的生活场景,炊烟里飘着童年的味道。

图片

难怪清代名士陈方策曾题诗于此:此中佳处绝尘哗,亦种桑麻亦种花。去后顿忘松几岁,来时尚记路多叉。长江浪拍三千水,碧树春围数十家。我欲卜居从白傅,绿杨明月共清华。

图片

石头厝可以说是平潭的一大特色。几乎有村落的地方,就有石头厝群。而山门村的石头房子与其他村落又有不同。吴金泰说:“平潭盛产花岗岩,在山门村盛产一种叫火成岩的石头,这也是玄武岩的一种。石质非常坚硬,不易开采。色彩是青墨中带黑,与我们常见的灰白色花岗岩不同。这种火成岩经过风吹日晒,慢慢地由青墨色变成了墨色,远远望去,一座座石头厝跟水墨画一样!”

图片

林学光说:“早先开采石头不易,一般平家小户起厝,都是用碎石加入泥土砌墙。家境稍微好一点的人家,在屋子的后墙用碎石,但是大门一定要用整齐的条石,这样房子更美观,同时也更牢固。”

图片

对平潭文史颇有研究的詹立新说:“我仔细观察过这个村的石头厝,发现这些房子最早的样式也是马鞍式的墙面,有风火墙。而后是平潭常见的“四扇厝”,房子虽然没有十分特别之处,但火成岩的墙体,带着黝黑发亮的色彩。由于山门村地势狭窄,房子沿着山势自上而下,形成一种绘画般的层次感。如果春夏来这里,枇杷树、番石榴树长出繁密的叶子,溪前的小草夹着盛开的野花,天蓝得跟绸布一样,石头房子的墨色,衬在一片绿意之中,不用画笔,那本身就是一幅水墨画。”

图片

都说石头会唱歌,这些石头犹如女娲补天散落在东海的五彩石。聪明的海岛人,用智慧,用双手,硬是把生硬的石头打磨成了一座座家园,一座座具有艺术观感的城堡。如果说平潭的石牌洋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那么坐落于山海之间的石头厝就是渔家人膜拜自然的结晶。

图片

“半山妈”与藤牌操溯源

说到山门村,就不得不提到“半山妈”和“藤牌操”。这是山门村除了“布衣林杨”史迹之外的又一历史脉络。

那日,在林学光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纪念“半山妈夫人”的庙堂。林学光指着庙里神龛上方的塑像说:“这就是‘半山妈’的塑像。相传明嘉靖年间,倭寇频繁窜犯海岛,山门村民在一位隐居半山顶上的女将军带领下,两次奇兵制胜,杀得来犯者死伤过半,仓惶溃逃。这位女将被尊称为‘半山妈夫人’,村民立庙纪念,所以村里的大王宫仍供着‘半山妈’的神像。”

图片

“或许这只是一个民间传说,但后来在山门村盛行的藤牌操队伍中就有女将,这从另一侧面证实了‘半山妈’的故事有一定历史根源。”吴金泰说。

历史记载,明清以来,平潭一直是海防重地,郑成功及其部属曾创立鸳鸯阵法,以操练兵勇。该阵式即让兵勇们手执藤制的盾牌,配有长短兵器,然后在摆出固定阵式中,摸爬滚打,冲杀变化。后来“鸳鸯阵”在戚家军追歼倭寇到海坛岛后,便传入平潭,演变为“藤牌操”。

图片

说到山门村民为抗御倭寇侵扰,操练藤牌,《平潭县志》记载,山门村人曾特聘水师守营教头为师,武功、舞技更见精进娴熟。至民国时期,每当传统节庆、寺庙活动和农闲季节,都能见到藤牌操表演,气势不凡,虎虎生威,总能搏得喝彩叫好。

2010年,在平潭企业家陈代茂的资助下,山门村藤牌操第二代传人林宜祥老人,81岁高龄,亲自动员了第四代藤牌手林宜建、林其元等人,并抽调男女年轻村民40余人,重新组织第五代藤牌手的演练培训,并参加了多次汇演,引起轰动。

图片

图片

山门村的藤牌操发源比较早,迄今约有五百年历史,从明代抗倭时流传到今天。上世纪五十年代,藤牌操的表演还十分盛行。山门村的藤牌操还参加过县文艺会演,九十年代藤牌舞参加福建省文联举办的民间舞蹈展演获演出奖,并被收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福建分卷》。藤牌操从军事—体育—娱乐,经历了“三部曲”,也可谓是山门村文明的活化石。
(原文刊发于《平潭时报》2012年1月6日008版,有删改)

相关阅读

林杨(1345—1419年),字仪中,福州海坛镇山门村(今平潭山门村)人。明洪武初,倭寇常犯中国沿海,抢劫商船,掠杀居民,闽、浙、粤三省沿海岛民受害尤烈。洪武二十年(1387年),朝廷下令三省沿海岛民迁徙内地。福州指挥使李彝奉命至海坛视察,百姓纷纷要求免迁。彝乘机敲诈,索贿无厌,激起民愤,布衣林杨率众逐彝。彝怀恨在心,以“海坛远离内陆,距琉球仅一日航程”为由,奏请徙民。于是朝廷下诏,勒令三天之内全岛居民内迁。人迁业废,百姓苦不堪言,可原有的田赋各税仍照旧额征收。“生者代死者之纳,存者代亡者之偿”,内迁户反对交纳这种极不合理的“虚税”。因不堪重负,卖儿鬻女、赴水投环者,不计其数。林杨愤慨万分,写就《奏蠲虚税疏》,并千里迢迢,上京告御状。守臣接疏不报,反以抗税大罪将林杨投入牢狱。系狱18年,林杨受尽苦楚。出狱后方知母逝弟亡,自己也瘦得形销骨立。有人可怜他,要举荐他做官,他断然辞谢。回乡数年后病逝,终年74岁。宣德元年(1426年),朝廷终于复勘准奏,诏闽、浙、粤三省民移产虚的赋税一律豁免。

作者提到的君山
是十分值得打卡的地方

快跟着小编

一起去看看吧

君山

平潭的最高峰
山上云雾缭绕
海拔四百多米
在这里可以把美景尽收眼底
远处的海湛蓝
几座小岛镶嵌其中
渔船在海中飘荡

图片

位于君山之北的磹水上岳顶村
有着保存完整的石厝群
古厝背靠蓊郁大山
历经风雨洗礼
布满斑驳的岁月痕迹
更有古旧怀幽之感

村间的石阶小道曲径通幽

漫步于此
山村野趣处处可见

好一处和谐静谧的田园风光

图片

不少石头厝被改造成民宿
背倚君山,面朝海湾
坐拥旖旎风光
游客可以在这里抬头遥望君山
看山云相接,岚气弥漫
更可以俯瞰绝美海岸线
看大海、沃田、渔港与石厝交织相映
感受一幅悠然自得的冬日画卷

人物名片

欣桐(原名余小燕),四川内江人,中国作协会员。现居福建平潭,供职于平潭融媒体中心。著有散文集《指尖起舞》《萤火流年》《坛中日月长》以及平潭民俗文化丛书《行走海坛》《海坛掌故》《平潭行旅》。

责任编辑:刘春兰

最热评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