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平潭 | 作家林祥鹭:平潭传统民俗活动之板凳龙

2024-02-24 09:27:46 来源:平潭网 作者:林祥鹭/文 资料图

感受喜庆热闹的平潭年味,离不开本土的传统民俗节庆活动。“板凳龙”(也叫“灯牌蛇”)作为平潭传统节庆的著名民俗文化项目之一,是一项具有一定规模的集体文娱活动,通常在每年元宵节当天或前后举行。

图片

“灯牌蛇”起源于抗倭之战,已有400多年历史,具有浓厚的历史气息和文化底蕴。在元宵节举行“灯牌蛇”巡游活动,俗称“做上元”。

“灯牌蛇”的由来

一条板凳、三盏明灯,每家每户都准备这么一套,并将其连接起来,制作龙头和龙尾。龙牌首是用竹篾扎制的龙头,龙尾则由七八人用粗绳拉紧。

图片

出游时,每人扛一架灯座,手拿一根柱杖,歇息时可将龙牌统一搁在杖上,形成一条长达100多米、栩栩如生的“龙灯”。“灯牌蛇”在大街上巡游时,“长龙”过街、牌灯放彩,极为壮观。

图片

在平潭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詹立新所著的《攀讲平潭》中,有对“灯牌蛇”的记载:相传明朝嘉靖年间,戚继光抗倭御侮,排灯行进,此后,倭寇看到排灯总以为戚家军调兵遣将,乡民众志成城,都不敢进犯,因此,民间以“灯牌蛇”为吉祥之物,驱妖除怪,平潭的元宵游蛇灯,蔚成风俗。

“灯牌蛇”的制作

平潭的“灯牌蛇”巡游是每年元宵节的重头戏。说起在重大节日制作灯牌蛇的过程,从小在右营长大的陈胜老人很是激动。

“我们右营制作‘灯牌蛇’已有二十余载。龙牌的龙头以竹篾制成,龙嘴里还装有花炮可以燃放。最初灯笼内插的是蜡烛,一条板凳的灯座上插三支,夜间巡游时,若隐若现,宛如银河中的繁星‘坠落凡尘’,真的很好看。”陈胜说。

图片

原来,这“灯牌蛇”是以木板凳为灯座,每条板凳上安装三盏灯,灯罩用纸糊,上面绘有历史人物、花卉、自然风景或吉祥祝福语等,装饰一新后相互连接,并制作龙头和龙尾,形成一条五彩斑斓、颇为壮观的“游龙”。“游龙”由几十人举在头上巡游大街,犹如一条“蛇体”灯光通明、蔚为壮观的“长蛇”,故称“灯牌蛇”。

图片

平潭画师曾光义回忆起为灯牌蛇的灯笼绘图的情形,感慨这是一项功夫活:“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经常在灯笼纸上画《水浒传》中的人物。因为纸张小,且要在一张纸上画一组人物,人像又要展示在灯笼的中部,所以每次绘画时都要准确地目测出画像的准确位置。虽然绘画过程辛苦,但在元宵节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满城市民欣赏,心中就十分高兴。”

“灯牌蛇”的出行

“在2009—2010年元宵节,右营俱乐部制作了一条150米长的‘板凳龙’。一共用了51块木板,1块木板长约2.2米,每块木板前方钻一个孔,用来衔接另一块木板,再用螺母旋上一根铁管,便于巡游时抬起整条‘龙’。”陈胜说。

图片

“龙头”“龙尾”加上“龙身”,一条近200米长的“板凳龙”,巡游时要做到步伐整齐,还要左右转动摆造型,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曾经负责托举“龙头”的王志光说,共同托举“龙头”的有5个人,因为龙身长,“龙头”与“龙尾”要互相配合才会整齐好看,更重要的是不能把“龙身”上的棕绳扯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在“龙头”“龙身”“龙尾”等部位配了5个敲锣的师傅。以三声锣响为暗号,然后一起抬起龙身齐步走,敲锣声密集时就停下来。所以,抬“龙头”与“龙尾”的师傅一定要听锣声一起行动,否则队伍就会大乱。

图片

由于木板制作的“龙身”无法弯曲,抬“灯牌蛇”的师傅们要一直走直线。“龙尾”一般由十名左右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负责托举,否则拉不住就会把“龙尾”拉断。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我们发明了将电灯装在木板上的制作工艺,变成了金光闪闪的‘板凳龙’。但由于需要电源,比较麻烦的是必须要有发电机跟着队伍走,每次出游时发电机装在汽车上,因此开车的师傅也要听从口令才能配合默契。此外,由于元宵节巡游‘灯牌蛇’主要是为了求吉祥,所以,出游时遇到庙宇都要进去转一圈,以示保一方平安、佑乡土兴旺。”平潭右营村乡贤林松俤说。

图片

“灯牌蛇”巡游时,几十名青壮男子各扛一条板凳,扎上龙身,系上花灯,手擎柱杖,相互衔接,连缀成一条摆动的“灯牌蛇”。“长蛇”过街,牌灯异彩,光芒璀璨,喜庆非凡。每次元宵节巡游时,市民们争相拍照,“灯牌蛇”已成为平潭正月十五元宵节里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

作家简介:林祥鹭,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平潭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会员。曾赴台交流学习,研究生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作品多刊载于地方媒体报刊,并入选《平潭石头厝》《平潭贝雕》《中国十佳诗歌》等选本。

责任编辑:陈雅倩

最热评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