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平潭丨作家陈武笔下故乡的石头

2024-04-13 09:57:10 来源:平潭网

故乡的石头

作者:陈武

不知怎的,在他乡邂逅街景抑或公园的石头,总是不能入心。而故乡东庠岛上的石头,于我而言,可谓情有独钟,亲如手足。

图片

从童年起,我就喜欢用小块毛石砌筑墙体,比如在房前屋后围墙的缺失处或者田埂石墙的缺角处砌补空缺。对于石块的搭配使用和墙体的牢固处理,我似乎有着某种天赋,故被左邻右舍趣称为“墙娃”。

图片

不知始于何时,但凡村庄有建造房屋的场景,我总在课余饭后待上好一阵,好奇于石头的打磨和砌法。原来,采集的毛石是按照尺寸打修成大小不一的石块。特大的石块专用于砌筑墙体的地基,其他石块配以红土浆或水泥浆垒砌成墙体。房屋的门窗是用大块花岗岩条石筑框,正面墙体常以规则的花岗岩砌成,其他墙体则用颜色、大小不一的石块垒砌。然后在四向墙体之上构架木梁叠瓦的双向斜屋顶,一座童话般的石头厝即完美竣工。

图片

图片

石头厝乃故乡民居的主要结构形式,已传承数百年,成为岛民家庭的坐标和福祉。石头厝的美还在于石块砌拼所形成的艺术感满满的墙面线条,平行线和垂线相映生辉,多边形石块错综成影。这样的石头厝,成为摄影人镜头下的聚焦点、画家写生采风的理想之地,也是作家笔端灵感的喷发点。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牧羊途中偶遇青壮年采石场面,更让孩提的我大开眼界,走近一些,甚至能嗅到石匠挥汗如雨的气息。他们使用专用铁器在岩层上凿孔,经爆裂而成石块,再用手扶拖拉机搬运至建筑现场。

岛上的石头无处不在,对民生而言功不可没。民居的建造几乎处处以石头为基本构件,比如房屋、排水地沟、围墙、水井和庭院小路,乃至猪圈、羊棚、鸭舍等。值得一提的还有农家传统的石磨和石臼,功能强大。岛民逢年过节制作咸米时的粉皮,以及鱼丸、鱼片、鱼面、鱼橄榄等鱼制品,都需经石磨或者石臼的加工,方能成就各种美食。

图片

世人对于石头的厚爱自古有之。唐代白居易通过诗句表白:“回头问双石,能伴老夫否?石虽不能言,许我为三友。”乡亲们常以雅俗共赏的心态与石头对话。在石头厝附近空闲地,搭个苦瓜或葫芦藤架,邻近栽几株向日葵或凤仙花,其间铺设一段鹅卵石小径,便于养护又有诗情画意,仿佛陶渊明的田园一角。有的人家在瓜架底下安装简易石桌和石凳,再栽些太阳花或者千里香,无论纳凉还是室外用餐,都是一幅秀色可餐的画卷,如同辛弃疾《清平乐·村居》的农家一隅。更有审美极佳的乡亲,在瓷盆里装饰以卵石,用清水养几枝水仙花,让居室充满雅韵。

图片

在故乡的山中,既有大片的海蚀岩地貌,裸露着一方水土的记忆;也有风雨洗礼过的毛石颗粒,令人欲抓起几枚投在近滩海面,激起数圈涟漪。

图片

风景尤为独特的,应数故乡曲曲折折海岸线上分布的礁石,大岩小卵,形态各异,密如繁星。有的巨石蚀成洞穴,如孝北村的芦北洞,从山腰延伸至海里。还有的石块赋性成形,如南江沙滩上的巡逻仙石、孝北山北壁的海龟游弋石……亲临如此奇石,令人不得不叹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退潮后的礁石群落,真是美到极致。特别是海浪拍打石缝发出的元音,简直举世无双,既似俞伯牙的高山流水,又如史前时期的苍茫回声。倘若在南江、南模、东渥海岸抑或孝北芦南海岸,近距离观察成千上万年被海水浸泡过的石块,不论大小,其色泽如同天然彩绘,绝不是美术界能工巧匠能绘出来的,是大海日复一日的润泽,赋予了它们五彩斑斓的肌理。有些石块上长着鲜艳的海草或珊瑚,有些石块上螃蟹横爬、海螺低语……石块挨着石块的缝隙之间,可以拾获鲍鱼、青衣螺以及八爪鱼。尤其在夏夜,蓝眼泪在礁石间舞动,更带来无尽的浪漫。

图片

可以说,故乡的石头已烙印在我的眼眸之中,藏于我的心坎深处,石头无言却能歌。

图片

“砌墙的石头,后来居上。”——这句故乡的谚语,激励着无数海岛少年努力前行,走出海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人到中年,我常常忆起故乡东庠岛上的石头。无论巨微,不管美丑,它们始终以海纳百川的姿态静观周遭,如同尘世里沉默的智者。诚然,有时候我们需要石头般的静默,三省吾身,学会谦卑,学会静心看待纷繁的世界……

图片

近年来

综艺节目

《爸爸去哪儿5》

《追星星的人》

曾先后来

作者笔下提到的东庠岛

取景拍摄

让这座沉寂许久的海岛

名噪一时

吸引大批游客上岛打卡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东庠岛走走停停

低矮的石厝

街巷中懒散的猫猫狗狗

……

如果热爱摄影

这里绝不会让你失望

图片

图片

图片

戳下方文字

了解东庠岛更多有趣玩法

我们的村落丨东庠岛:东海有桃源 星星会点灯

作者简介

陈武,平潭作家协会会员,从事教育工作,喜用文字记录所见与所悟。

责任编辑:林斯峥

最热评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