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平潭丨作家周而兴笔下的古井

2024-04-21 09:05:00 来源:平潭网

古井

作者:周而兴

生活离不开水。我有时拧开水龙头,看到哗哗的流水,心头不禁涌起关于水、古井和故乡因缘的思绪。

图片

水是生命之源。甲骨文“井”字始见于商代,像一个方口水井,本义为水井。从“黄帝穿井”到“伯益作井”等神话传说中,反映出古人为了更好生活,便发明了水井。

水井的出现,是农耕时代生产力进步的一大标志。

有趣的是,随着汉字的发展,“井”字在东汉的许慎著的《说文解字》中,演变为古代八户人家共用一口井,后来表示为人口聚居的地方,引申“乡里”。成语中的“背井离乡”,意思为村民离开家乡,到外地生活。

图片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都市里留存下来的古井极少。然而,在乡村,水井一直沿用至今。有些村落,尽管已经通了自来水,但还是有人喜欢利用水井。这大概缘于中国长期是农业社会,悠久的农耕文化浸染,使民众对乡土田园的风物有着天然的亲缘认同和情感记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江河、湖泽、溪涧和水井是人们耕耘与饮居的重要水源,也是寄寓游子思乡情怀的重要物象,成了文学书写的乡土元素。唐代贺知章在《回乡偶记》一诗中,以“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感慨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宋代陆游在《秋思》一诗中,以“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抒发看见井边梧桐飘叶而思念故园秋天的情怀。

图片

岁月悠悠,我的故乡那些古朴的水井,已根植于我的内心深处,难以忘却。

我的老家国彩村,原名伯塘村,依山傍海,西面重峦叠嶂,东边连接广袤的长江澳,银滩碧海,风光旖旎。从山峦中蜿蜒而来的玉带溪,穿过村子通向长江澳。弯曲的溪道边上,点缀着多口清澈的古井。在这村里,我度过了快乐而又青涩的少年时光。

图片

关于故乡,不知道它的年龄,但村里那座古老的祠堂,以及村上清幽的古井告诉人们,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庄。这些古井,圆月形井口,花岗岩铺面,弧圆形围墙。造型简素,没有更多的雕琢,摒弃世相浮华,古朴悠然。

这些古井,与村民的关系非常密切,在我们早年的生活中也扮演着一个不可缺少的角色。

每当我站在古井边,触目弥漫的泉水,顿感安然素净。井上幽暗的青苔,默默地见证岁月的更迭,村子的变迁。古井清泉,夏凉冬热。它滋润着我,养育了我,伴随着我的成长。

图片

寒冬时节,古井的温泉氤氲,驱走了冬天的阴沉寒冷。我们从井里打水,挑回储存水缸里饮用,或挑到附近的田地浇洒菜地。夏日炎炎,我们有时打上一桶冰凉的井水,用来浸泡冷却西瓜。傍晚时分,古井特别热闹,人们或用井水洗涤讨海收获的螺贝鱼虾,或用井水冲凉,消去劳作后的疲乏。

图片

中秋晚上,石榴飘香,一轮明月挂在古井上空,我与小伙伴乐滋滋地围坐在古井边,期盼看到“月华”带来好运。到了冬天,飘扬的木麻黄枯叶带来丝丝寒意,洒落在古井边。但是,古井里的泉水温热宜人,人们忙着冲洗从田地挖回的地瓜,然后加工晒制地瓜丝或地瓜片。

临近春节,古井上热闹非凡,妇女们忙碌着清洗衣物与过年用的家具物什。由于有远方的家人回来过年,她们显得特别开心,清脆的谈笑声和着洗刷声,飘荡在古井的上空。

图片图片

我刚参加工作时,因为交通不便,很少回乡。在城里很难看到古井,有时,对着水龙头流淌出来的汩汩的自来水,便思念起家乡古井的甘泉,心头泛起一股淡淡的乡愁。近年,家乡的交通便利多了,回老家的次数也增多了。

图片

随着平潭的开发建设,故乡发生了很大变化。

新修建的环白青生态观光东线廊道,穿过村边长江澳海滩。原先村上供销社门口那条泥泞不堪的小道,已经铺成了水泥路。周边的打铁铺、粮店、煤炭店、水产站等已然消逝。早年村里的诊所,已经搬到村口,扩建成乡镇中心卫生院……家家户户装上了自来水,人们不用再到古井打水。

图片

近年来,家乡在推进村容村貌改造中也注重保护好古建筑。每次,我徜徉老家的村头巷尾,总忍不住驻足回望,透过返璞归真的古迹回溯旧时光。

图片

那些默默守护着村落的清幽古井,依然有着原生态的美,让我们这些从都市归来的游子,找回乡愁记忆。

作者的老家国彩村
是个依山傍海的美丽村庄
也是来平潭必打卡的村落之一
快跟着小编
一起去看看吧
↓↓↓

国彩村

洁净柔软的沙滩
碧蓝的海水
成片的风车田
......
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国彩村
有着多彩多姿的渔村景色

图片

这里保留了古朴的渔村风貌

漫步其中

可以看见充满色彩的房屋

树木、田野和村庄

展示着不同的色彩

挨挨挤挤

红绿间构成独具特色的美景

让人仿佛穿越了时光

闯入了童话世界

图片

周而兴,笔名亦舟,福建省作协会员,福州市台江区作协主席团成员,《福建乡土》执行主编。著有散文集《海峡风吟》,参与编撰了《网络金融培训教材》,福建省扶贫文集《台安两地情》,台江作家文丛《历史名人与台江》等。文学作品被多种出版物收录。

责任编辑:林巧薇

最热评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