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饼一卷,过端午喽
2025-05-30 09:48:00 来源:平潭网“我们平潭人的端午节就是要吃面饼。”谢阿姨一边忙碌一边说。
临近端午,清晨时分,平潭城关农贸市场里谢阿姨的摊位前格外热闹。她坐在铁锅前,一勺糊浆娴熟一转,一张薄得透光的面饼皮便在锅中晕开。热浪扑面,锅铲与铁板交错发出“嘶啦”的声音,她一边翻动着面饼皮,一边笑着说:“你看这皮,薄得像纸,卷上海鲜、豆芽,一卷下去,就是我们平潭的味儿。”
谢阿姨今年五十出头,做面饼皮已有十几年了。这一阵赶上端午节前,每天凌晨五点摆摊,七八点就卖完收摊了。“这几天,一天能卖100多斤面饼皮,根本做不过来。端午节平潭人哪有不吃面饼的,没吃这口,像是节日没来一样。”她抹着额头的汗,语气里满是自豪。
在平潭,端午节不一定要包粽子,但一定要卷面饼。在福建沿海各地的端午习俗中,吃面饼可谓独树一帜。这种由地瓜粉与面粉混合调制的面皮,薄得透光,包上用豆芽、胡萝卜丝、韭菜等蔬菜与海蛎、蛏子、虾仁炒制成的内馅,卷成手掌一握的粗细。一口咬下,软糯与脆嫩交织,蔬菜的清甜与海鲜的鲜美在口腔里打转——这,就是平潭人最熟悉的端午味道。
“平潭人家家户户都会做面饼,我们的手艺都是妈妈亲手教的。”谢阿姨一边摊面糊一边回忆说,端午节一到,每户人家都会做面饼,习惯吃这个。这些年,面饼的做法、吃法一直都未曾改变。话音未落,塑料筐里又被谢阿姨塞满了一叠刚起锅的饼皮。她熟练地一一分装、打包,一丝不乱。
面饼皮煎得好不好,除了火候掌握得当,还得靠经验与手感。“不能都是面粉,要加一点地瓜粉,还可以打上两个鸡蛋。表皮一旦微微焦黄就可以翻起来了。”谢阿姨比划着手势,指尖还有被烫红的印记。对她来说,端午节不只是卖货赚钱的旺季,更是忆起母亲教她手艺的温情时刻。
“面饼多少钱一斤?给我来半斤。”一位穿碎花衫的中年阿姨拎着菜篮说。她姓郭,是谢阿姨的老顾客。“端午节要来了,赶早买点新鲜的面饼皮包给家里人吃。我儿子在外地读书刚回来,他最爱吃面饼。”郭阿姨拿起饼皮说,得是软韧中带弹的才不会一卷就破,“吃面饼是习惯,我们都是从小吃到大的。”
平潭人端午节吃面饼的习俗,由来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面”与“绵”谐音,有“福寿绵长”的寓意;另一种说法则更接地气,农历五月,小麦新收,海鲜当季,用新面新料做面饼,图的是新鲜也是便捷。过去物资匮乏,岛上交通不便,也不适合竹叶生长,因此粽叶难得,米也珍贵,于是家家户户用更易得的地瓜粉、面粉替代粽叶,用海鲜豆芽代替糯米,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面饼代粽”这一独特习俗。对时令的体察,对物产的琢磨,造就了这一道流传至今的地方风味。
如今,即便超市里粽子琳琅满目,但面饼在平潭的地位仍旧不可撼动。端午前后的市场上,摊位间飘着豆芽与韭菜的清香,街坊邻里提着装满海鲜和面皮的袋子,说笑着往回赶。
另一位买面饼的林女士说,她的家人已经不常回家过节了,但每年端午,一定要她寄点面饼皮过去。“孩子说在外头吃不到这味道,他说一吃就想起小时候,就‘香’这口。”
海风咸湿的时光,面饼裹挟着人间烟火。而今,铁锅上煎的面饼翻转不息,锅边热气升腾着对节日的美好祝福。在一张张薄如纸张的面饼里,海洋的馈赠与土地的礼物相会,卷住的不仅是食材,更是平潭人一代又一代延续下来的节气仪式。一卷一包之间,是童年的回忆、母亲的味道,也是岛屿的年轮、温热的传承。面饼落盘,端午节满。平潭人的端午,就在这一卷卷面饼中被安放,被咀嚼,被记住。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