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平潭丨作家亦舟:海山公写意
2025-11-16 10:34:26 来源:平潭网海山公写意
——探访平潭奇岩怪石札记
作者:亦舟
一个地方的魂魄,往往蕴藏在那些与天地共生共存的地貌特质里。恰如平潭岛上的花岗岩,它们虽默默无言,却折射出海岛的岁月沧桑与岛人的坚韧气质。
(一)
在平潭将军山东侧的海岸边,矗立着一块巨岩。它静静挺立于礁岩叠嶂的岸边,东临台湾海峡,视野开阔。
我曾游览过将军山,虽这块巨岩距景区不远,但因岩石嶙峋、地势险峻,此前一直未曾涉足。今年国庆假期,我与文友山深闻鹧鸪从福州驱车前往平潭,在敖东渔庄村与卫无涯、海浪里汇合,在二人的引领下,终于踏访了这片神秘之地。
秋阳杲杲,海风飒飒。我们在将军山景区入口附近驻车后,沿将军山东南面通往青观顶的山径前行,穿过杂草荆棘丛生、奇岩遍野的丘陵地,抬眼间,一块高十余米的巨岩映入眼帘。它恰似一位身着宽袖汉服的巨人,身形宽厚雄伟,在海风拂动中似扬起手臂作揖祈福,令人心生景仰。
作为平潭奇岩怪石保护协会创会会长,卫无涯对这里十分熟悉。据他介绍,这块巨岩最初并无名称——因地处偏僻、人迹罕至,历史上几乎未受采石活动影响。直到2016年平潭奇岩怪石保护协会成立后不久,成员勘探这一带海岸线的奇岩怪石资源时,经协会现任会长子尧提议,才将其命名为“海山公”。

海山公巨岩四周,遍布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岩石:大的巨石交叠倾轧,小的碎石散落其间。我们时而抬腿跨过石缝,时而俯身钻过岩隙,汗流浃背地攀上这座如大自然妙手堆砌的“石头城堡”。坐在海山公旁一块平坦的岩石上歇息时,涛声在岩间回荡,呼啸的海风裹挟着溅起的浪花,带来清凉触感,攀爬的疲惫渐渐消散。
卫无涯指点着周边岩石,如数家珍地介绍每处奇岩怪石的由来。海山公石像是人工雕琢的吗?答案是否定的。它是大自然的天工杰作,是花岗岩历经千万年海蚀风化形成的天然奇观,高大雄伟的身躯稳稳扎根在山海相拥的岩石群中,自带与生俱来的厚重与庄严。
(二)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伫立在海山公身旁,极目远眺,天风海涛激荡心扉,思绪翻涌。此时,我愈发觉得“海山公”这一称谓亲切又可敬。
平潭全岛散布着上百座山丘,山海交相辉映。明代黄仲昭编纂的《八闽通志》将平潭称为“海坛山”,别称“海坛”,又称“海山”;而“海山哥”,是外界对平潭人的亲切称呼,生动反映出平潭人坚韧勤劳、拼搏向上的性格。将这块巨岩尊称为“海山公”,不正是平潭人精神的具象化象征吗?
平潭孤悬海上,自古便是“三山之目”,扼守闽台要冲,海盗、外患、倭患曾如阴影般笼罩。宋元以后,岛民迁徙垦荒,在风涛与贫瘠中求生,却从未弯腰;明初沿海内迁,田园荒芜仍赋税不减,布衣侠士林杨冒死赴京为民请命,“一疏恩三省”“韦布回天坊”的荣光至今未灭。
明清年间,海峡两岸守军三年一换班,海坛水师驰骋于海峡岛链间戍守海疆,“一里六提督十二总兵”的佳话,彰显着海坛汉子的铮铮气魄;而“六死三留一回头”的民谚,又道尽8万多平潭籍将士跨海戍台平乱的艰辛与悲壮。鸦片战争中,民族英雄江继芸先后任台湾副将、海坛镇总兵、金门镇总兵,厦门抗英时,他虽敌众我寡,仍浴血奋战,最终壮烈殉国;民国年间,刘尧宸投身黄埔,在东征战场壮烈牺牲,用生命诠释了忠贞勇毅。他们的事迹,彪炳史册。
拉近历史镜头,聚焦平潭的抗日与解放斗争年代,这片土地的卓尔不凡愈发清晰。抗战时期,平潭“六次沦陷、六次光复”,在倭寇铁蹄下守住了民族气节:周裕藩烈士留下“参加革命就要有为党牺牲的准备”的遗言,感人至深;林慕曾烈士临刑前写下“杀首足千秋,炎黄民族应有恨;伤心唯一事,白发老母更何依”的挽词,激励战友继续战斗;曾焕乾烈士变卖家产“毁家纾党”,壮举令人动容;陈书琴烈士遭受严刑拷打却宁死不屈,吴国彩烈士身负重伤时,把抢救机会让给战友,自己因手术延误光荣牺牲……他们对党、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与英勇献身的事迹,所展现的高尚品质,与山海同辉,可鉴千秋。
这种英勇气节与侠义风骨,仿佛刻进了海山公的“石魂”里。海山公历经千万年风雨侵蚀、海浪冲刷仍屹立不倒,恰是平潭人坚韧不拔意志的写照。平潭人世代与海为伴、向海图强:台风来袭时,他们加固石厝、守护家园;渔业萧条时,他们闯天下、谋生计;如今建设国际旅游岛,他们又敞开胸怀,迎接八方宾客。这份在苦难中磨砺的拼搏精神、在风浪中铸就的勇敢品格,与海山公的风骨一脉相承。海山公沉默伫立海边,见证着海坛的沧桑变迁,也见证着岛民胼手胝足、辛勤劳作,默默守护海峡安宁的岁月。
(三)
从海山公石像旁抬首北望,将军山上,为纪念1996年三军海峡演习而立的纪念碑蔚为壮观;山上“金戈铁马”“江山永固”的摩崖石刻,在阳光照射下分外醒目。

海山公与将军山隔着一抹秋光遥遥相对——一座是铁血铸魂的英雄山,一座是石骨藏情的巨人像,它们在地理上相互守望,在精神上彼此呼应。
移步换景,若从西侧仰望海山公,石像竟奇妙地一分为二,轮廓缠绵婉转,宛如一对相偎的恋人,在涛声中倾诉着亘古不变的情话。这奇绝景致,恰似平潭人大海般刚柔并济的性情:既有大丈夫的勇敢与刚毅,又蕴含温润的包容与柔情。
平潭素有“海蚀地貌甲天下”之誉。海风如刻刀,海浪似利斧,经年累月将海岸边的花岗岩雕琢成千姿百态、惟妙惟肖的象形岩石。海山公所在的“海山大观”区域,是平潭现存最壮美的天然石雕园,园内散布着“媳妇背婆婆”“鸵鸟岩”“大力神杯”“观音石”“蒜头岩”等一大批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象形岩石,与海山公共同构成青观顶景区花岗岩海蚀景观群,成为平潭“地貌新十景”之一。


这些珍贵的自然遗产能完好呈现在世人面前,离不开平潭奇岩怪石保护协会的默默守护。协会成立九年来,一群满怀情怀、勇于担当的“护石人”,如同一座座“海山公”般坚守初心:他们踏遍平潭千礁百屿,详细记录奇岩怪石的分布与状态;积极组织有志青年担任奇岩怪石“认保人”,宣传保护理念;主动协助相关主管单位制止人为破坏行为。他们深知,这些石头不是冰冷的自然物体,而是平潭不可再生的天然旅游资源,更是承载着地理特征、地域文化与精神记忆的“活化石”。
时近正午,烈日炙烤大地,我们起身踏上归途。强劲的海风再次吹起,海潮声声不息地拍打着礁石,海山公依旧静默伫立岸边,仿佛在静静等待下一波探访者的到来。
作者简介
周而兴,笔名亦舟,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福建省作协会员,台江区作协副主席,现任《福建乡土》杂志执行主编。著有散文集《海峡风吟》,文学作品散见《人民日报》(大地副刊)《福建文学》《福建日报》《两岸视点》《闽都文化》《福州晚报》《平潭时报》等报刊。其作品多次获奖,散文入选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品读家乡》文集,以及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探索与发现》(全国中小学推荐图书)等出版物;诗歌入编福建省文联、省作协汇编的《建党百年百名诗人作品集》《海峡诗人选刊》等。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