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郎丨第一代隧道人高诚太:一把榔头打出隧道人生

2022-05-16 21:55:53 来源:平潭网 作者:何 燕 林君斌

图片

广州的桥

山东的路

平潭的隧道

是中国建筑工程界的著名品牌

平潭

早已成为远近闻名的“隧道之乡”

许多人也是通过“平潭隧道”

知道了平潭这个地方

◆◆◆

本期平潭郎

一起走近

平潭第一代隧道人 

——高诚太

图片

47岁入行

69岁离开隧道业

今年78岁的高诚太坦言

“不习惯

还是想去隧道工地继续工作”

枕着机器轰鸣声入睡

方可安心

见到隧道模样

才能舒心

与隧道结缘

“我7岁时父亲意外去世

很小就尝遍了生活的苦

后来选择捕鱼

为了讨生活”

18岁辍学后

高诚太便当起了渔民

用微薄的收入养家

当了23年的渔民后

正好赶上改革开放

他便决定经商

开了一家渔具店

从渔民变成了商人

图片

高诚太在给记者讲述自己的故事

一家小小的渔具店

给高诚太一家带来了新的转变

也让他发现

人生有更多的可能

47岁那一年

在小舅子的介绍下

高诚太前往广西

开始了他的隧道人生

图片

高诚太手机里一直保留着第一次去隧道工作前拍的照片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隧道还没开始机械化

很多工作都需要人工

条件虽艰苦

但高诚太却干得不亦乐乎

“年轻的时候在工地

基本一年才回平潭一次

全家都住在工地上

成绩就是打下了10多条隧道

过程艰苦却也觉得很值得”

高诚太回忆

在鼎盛时期

平潭人每年承接的隧道总工程量

达千亿元以上

占全国隧道施工工程的80%

打出自己的人生成绩

“早期一条隧道800米不到

我们却要花近四年的时间完成

当时没有挖机

都是人工进洞

用斗车、铁锹、手扶拖拉机

一不小心就会遇到塌方

很多人把生命留在了隧道里”

作为第一代隧道人

高诚太经历过

手扶车运载渣土的时期

当时的他

负责采购和生产安全管理

每天往返隧道与工棚,协调各项事务

同时还要负责严把质量关

图片

高诚太用笔记本书写文字作品

巧合的是

高诚太的孙子

出生在他参与建设

第一条隧道的工地上

“现在我的儿子

也在从事隧道业

比我更能干

成绩也十分不错

希望他也能为家乡多作贡献”

高诚太说

图片

高诚太和老伴一起怀恋以前的时光

期待家乡更好

“以前的隧道业是真的苦

住的工棚是用石棉瓦搭的

经常是天上大雨,屋里小雨”

回忆在工地的日子

高诚太说

当时的隧道行业不确定性多

经常都是家里借着钱去做工地

有时候资金紧张

连买菜的钱都出不了

熬过去了

就春暖花开了

“我觉得平潭人

都有一股干劲、狠劲

再苦再累也能忍

这也许就是平潭人

常年吹海风的那种

‘海盐精神’”

高诚太说

图片

高诚太用笔记本书写文字作品

2000年以后

隧道业慢慢有了变化

很多机械进场后

提高了效率

也规避了很多危险

“现在很多工地都推行机械化

甚至有些先进的还开始搞智慧工地

避免了很多隐患

这都是行业进步”

高诚太说

图片

高诚太的画作

平潭的变化

在高诚太这一辈隧道人眼里

是不敢想的

“我现在经常让年轻的侄儿

开车带我去走走转转

每天也会到楼下散散步

听大家说着平潭的变化

或者去翠园走走

坐在石凳上

听着平潭话

就觉得很安心”

“东方明珠海坛岛

山清水秀风光好

公铁大桥通九州

高速素裙环岛绕”

多数时间

高诚太喜欢坐在电脑前

写写文章、诗歌

歌颂平潭的发展与变化

图片

高诚太的诗歌作品

从隧道和挖水沟工程起步
到承接全国重大建设工程

众多像高诚太这样的

平潭隧道人

靠着“一把榔头打天下”

通过个人的打拼

在全国打出了“平潭品牌”

成就了平潭

全国“隧道之乡”的美誉

图片

高诚太在阅览书籍

“现在也有很多平潭大学生

主动加入到隧道业中

用他们的知识

让隧道打得更专业、更安全

希望他们继续努力

巩固发扬我们这代人的成绩

这是我特别希望看到的”

高诚太说

责任编辑:陈耀峰

最热评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