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渔村里的海陶艺术 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2024-01-19 11:05:21 来源:平潭网 作者:陈澜清 文/摄

亿万年的海水波浪和潮流作用,成就了平潭君山片区马腿村面积广阔的淤泥质海岸,这里有着丰富的滩涂资源,也诞生出制作陶器的上乘原料——海泥。

眼下,马腿村里,乡好科技(福建)有限公司团队的一批年轻文旅人,以海泥为原料,变废为宝,制成特色的海陶。让陶瓷不再单一取材于矿山,海陶融合了山与海、火与土的艺术碰撞,传递着对大海蔚蓝色的情感。

原本一堆堆平平无奇的海泥,因此被赋予了新生命。海陶也将为马腿村的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追求质朴之美 期待烧出海的颜色

冬日午后的暖阳洒遍马腿村。走进这里的“乡传海淘”生产基地,几百平方米的院落,成为海泥的晾晒场。这些采自马腿村滩涂的特有海泥,经过机器压制成圆形泥饼,分块铺在竹编台上晾晒,它们是制作海陶的主要原料,经过几天的阳光晾晒后,它们将被送进车间里制作成海陶。

海泥在院子里晾晒

据马腿村整村文旅综合开发项目相关负责人施明昊介绍,海陶是利用马腿村特有海泥进行特殊加工而成的陶瓷制品,工艺流程极其复杂。每一件海陶要经过采泥、练泥、拉坯、利坯、贴款、素烧、补、上釉、装窑、烧窑等百道工序,经过三次烧制,三天两夜人工调温,才能成就。

陶艺工人在制作海陶

生产车间里,货架上摆满了准备上釉的器皿。车间一侧,来自景德镇的制陶师傅有序忙碌着。海泥经过这些能工巧匠们的雕琢后,要先放入800多度的窑炉中初烧定型,再均匀上釉,返炉再烧制……烧制过程中,窑炉中的最高温可达1200多度,达到了瓷器的烧制温度。因此,海陶既有陶土的呼吸性,也有瓷土的致密性。

“海泥变成海陶的过程极其复杂。我们经过了无数次实验。目前已掌握了独家技术制作海陶,也向有关部门申请了专利。”今年在景德镇陶瓷专家指导下,施明昊所在的团队正努力摸索更完美的海陶产品。

烧好的海陶准备进行上釉工序

推开展厅大门,这处几十平方米的空间俨然是一个小型的海陶博物馆。大厅中央,有一张木质的船形展示桌,摆满了公道杯、马克杯、咖啡杯……这些陶器杯皿形态各异,自带有拙然古朴的韵味。

打开射灯,刹那间,展厅更亮堂了,原本粗看平平无奇的陶器,在灯光下折射出五颜六色的光。很难想象,这些色彩斑斓的陶器杯皿,是由滩涂上那些黑色海泥制作而成的。

“现在都是全手工制作,我们尝试将原矿釉、草木灰釉、透明釉等几十种釉融入海陶制作中。在不同温度的窑炉中,这些釉色也会发生不同化学反应,因此每一件手作产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期待烧出海的颜色,烧出平潭蓝眼泪的颜色。”施明昊说,未来,将推出艺术家系列、手工系列和机雕系列,丰富产品线。希望在明年旅游旺季来临之时,作为特色旅游伴手礼推向市场,吸引更多游客马腿村游玩,一起参与体验制作海陶制作。

施明昊在观赏海陶

助力乡村振兴 打响“乡传海陶”文创名片

依海而建的马腿村,其支柱产业是渔业和养殖业。每到开海季,马腿村的渔港,就有百舸争流的盛景。一排排红旗猎猎的渔船整齐出发,渔民们撒下的一张张渔网上,悬挂着用海泥烧制的陶网坠。作为渔民们常用的一种辅助捕鱼的工具,“网坠”可让渔网能迅速沉到水底。渔民们看到水中有了动静,迅速收网,就能收获一筐大鱼小虾,增大了捕鱼的概率。

2020年上半年,马腿村整村文旅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每到傍晚,夕阳染红千亩滩涂,赶海人络绎不绝。赶海过程中,除了鱼虾等海产品,乡好科技(福建)有限公司团队成员们,经常能在滩涂上捡拾到这些陶网坠。它们有的呈现圆球形,如高尔夫球大小,网绳穿过球体中心;有的被制成如瓦片状,网绳将它们一片片串起来,犹如项链……

这些形态各异的陶网坠,勾起了施明昊等人的极大兴趣。一问村里老人才知道,原来马腿村的老渔民利用海泥烧制成陶网坠用于捕鱼生产。

“既然海泥可以烧制陶网坠,何不尝试利用海泥制造陶器呢?”乡好科技(福建)有限公司团队成员们大多来自平潭,对家乡充满情怀,他们一致认为,“如果能就地取材,将马腿村的海泥变废为宝,加工成艺术品,不失为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路子。”

想法“性感”,可现实“骨感”。对于施明昊这群从未接触陶艺的“门外汉”来说,他们没有任何专业的技术,也没有专业窑炉,他们有的只是一腔热血。起初,滩涂上挖来的柔软海泥,被捏成各种形状被送入微波炉内烧制,但每一次出炉都以失败告终。“也许是因为海泥配方比例不正确,也许是微波炉的烧制温度不足,一批批海泥陶器出炉后,器身遍布大批裂纹,硬度不足且十分易碎。”看着一地的残次品和碎片,团队成员们没有心灰意冷。

这些年,他们多次带着从滩涂上挖来的海泥,奔赴著名“瓷都”——江西景德镇学习取经。经过专业机构鉴定,马腿村的特有海泥富含多种矿物质,多项指标符合国家安全标准。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团队成员与景德镇陶瓷大学达成深度战略合作,开发出了新型专利配方,并与多位国内知名陶瓷大师进行了制备工艺的深入探究,马腿村的“乡传海陶”最终应运而生。

除了走出去取经,今年他们还计划引进更多的专业设备和制陶人才,吸引马腿村村民加入团队中,打造一批专业的制陶人才队伍,扩大生产规模,为村民持续增收,为乡村振兴“造血”。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要让农民真正富裕起来,这也是我们当初入驻马腿村创业的初心,相信通过不断探索和突破,‘乡传海陶’将变成马腿村的特色文创产品,助力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施明昊表示,“乡传”名字的由来,有着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家乡优秀文化的蕴意,他们有信心在不久的将来,打响“乡传海淘”的文创品牌IP,带领村民们走出一条特色的致富之路。

记者手记

艺术赋能乡村振兴

陶是大地之母的艺术,是泥与火的交融。在传承中国千年制陶工艺的基础上,结合海泥特性,马腿村的“乡传海陶”应运而生,它可以看作是一场乡村振兴的艺术探索和实验,更是马腿村乡村振兴的缩影。

近年来,马腿村采用“政府主导+村企合作+村民参与”的模式,落地集高端民宿、休闲商业、岛屿度假等于一体的马腿村整村文旅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该项目先后租赁了村里53栋旧房屋,目前已经完成公共配套、海景民宿、亲子组团的建设投用,并在去年中秋国庆假期迎来订房“爆满”。

走进马腿意宿村的亲子部落,清新的墙面配色、极具地中海风格的绿植,独特的海岛气息扑面而来。工人们抢抓“淡季”工期,紧锣密鼓地推进项目新一期工程——康养组团建设。目前,第三期项目新签约的12栋房子已动工。

施明昊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开业至今,项目已有近500万元的营业收入,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好。

除了腰包鼓起来,更让村民们更加欣喜的是,老村变新村,他们每天目睹村里发生的“蜕变”:许多废弃、闲置的老石头厝都被改造利用成民宿、餐厅、书院和咖啡屋等。人居环境卫生越好,游客逐年增多,“老村”美起来,“老家”人气也更旺了。

在采访马腿村支委委员林高和时,他提到,以前的马腿村村民都是依靠养殖花蛤和渔业为主,许多年轻人纷纷外出谋生,村里人口越来越少,许多石头厝因此年久失修,一度成为“空心村”。随着文旅企业入驻,不少村民“跨行”回村加入乡村振兴中,从渔民变身为旅游从业者。目前,林高和就是“乡传海陶”的一员,还有10余名村民也在村里找到了工作。

“当初入驻马腿村,我们一直在想,如何立足马腿村的村庄资源禀赋进行保护开发,今年‘乡传海陶’项目的落地,是我们企业与村两委携手努力的成果,未来,将有更多的村民加入海陶制作的团队,让村民们从渔民变身为陶艺师。”施明昊说。

2020年以来,马腿村先后被评为福建省“绿盈乡村”、福建省森林村庄、福建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登上马腿意宿村楼顶,可俯瞰马腿村全景,幸福洋的林海郁郁葱葱,沐浴在冬日阳光下,蔚为壮观。村里的老厝,错落有致,掩映在青山之间,呈现出一幅幅美不胜收的冬日乡村图景。不少游客沿着新修的村道,自驾来感受冬日村韵,打卡海景日落奇景,享受周末好时光。就在渔港的不远处,马腿村的海陶博物馆也正在加班加点建设中,相信在未来,这里势必将成为马腿村文旅项目的又一网红打卡地。

责任编辑:林巧薇

最热评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