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风之路”:探寻南岛语族文化的平潭足迹

2024-04-18 10:16:53 来源:平潭网 作者:张哲昊 林彤欣

一城山海神韵,千年人文岚岛。

绵长的海岸线、清澈的海水、旖旎的风光……海洋赋予了平潭独一无二的景色,每年吸引着世界各地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在平潭众多自然与人文资源中,南岛语族文化可谓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文化遗产是先人留下的宝贵财富,确保其代代相传,我们责无旁贷。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建设平潭国际旅游岛的应有之义。

海岛文明之光渐亮,如何让南岛语族文物遗迹从地下“走”到地上?

近年来,平潭大力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发现及研究,扎实推进各项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不断加强博物馆基础设施建设,切实盘活历史文物资源,推动“旅游+文化+考古”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助推平潭“一岛两窗三区”建设迈向新纪元。

追溯“风之路”

春日里,苏平片区山显美村绿意盎然。村子深处,一株榕树撑开了绿绒大伞,在阳光下郁郁葱葱,一派勃勃生机的景象。

这株榕树,与南岛语族有着密切的渊源。

2010年7月,一场“寻根之旅”令平潭走入国际视野。6名南岛语族后裔、法属波利尼西亚人驾着仿古独木舟,从南太平洋大溪地启程,借助星象、季风和洋流,一路北上,最终抵达平潭壳丘头文化遗址所在地。他们在平潭寻访先祖足迹,还在壳丘头遗址种下这棵象征乡愁的榕树,并立碑纪念。此次旅程历时4个月,证明了从中国乘独木舟漂到南太平洋诸岛的可行性。

福建扼山面海,是南中国连接太平洋、印度洋的重要门户,更是中华文明远播海外、开枝散叶的桥头堡。在文明流播与变迁的过程中,地处台湾海峡咽喉的平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不少学者认为,南岛语族先民极有可能是从福建东南沿海启程,经台湾岛向外扩散至太平洋各岛屿定居。在平潭发现的史前遗址,也都能够找到与南岛语族先民相似的文化和生活印迹,这为“平潭是研究南岛语族起源地的关键区域”这一学术观点,提供了更多证据。

“这些史前遗址的出现,填补了平潭史前文化发展脉络的部分缺环,可以推断平潭极有可能是南岛语族海上迁徙的第一块踏板。”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院长范雪春解释道,“先民们敢于跨越茫茫大海,征服了一座又一座岛屿,这说明中国早期先民为推动世界海洋文明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壳丘头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层层沙土下埋藏着几千年前的遗存,我们不难想象这样一幅画面:在刀耕火种的新石器时代,南岛语族先民在平潭岛上繁衍生息,以岛为家、以海为伴,捕鱼、采贝、渔猎,还将审美趣味倾注于手工制作之上,并用石锛、石斧、石刀等工具制作独木舟开启远航。也是从这时起,先民们开始驾舟跨越海峡踏上台湾岛,并继续朝着茫茫无际的南太平洋航行……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散发着星光闪耀的洞天岁月,汇聚成了华夏文明的灿烂星河。

揭秘“变迁史”

岁月流转,时空更迭。这片土地上孕育的海洋历史文化,正逐步累积成厚重的文化遗产,静静地诉说着岚岛的历史与当下。

复活节岛石像、夏威夷茅草屋、大溪地等地的标志性雕塑群整齐分布,热带风情十足,颇具国际范……走进平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入口处两座独木船造型的雕塑引人驻足,这是一条象征着南岛语族文明发展历程的“风之路”。

基地深处,目之所及是簇簇盛开的三角梅,装点着错落有致的石头厝。在这独具韵味的古厝建筑群中,基地文物展厅、科研用房、会议室等藏身于此。

记者了解到,整座基地依托平潭壳丘头遗址群中的龟山遗址兴建而来。

“龟山遗址面积将近10多万平方米,依托这个遗址,利用当地传统特色渔村作为基地用房,打造出目前国内所有考古基地中最具特色的一个考古基地。”范雪春介绍。

为了探讨史前人类行为模式、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的相互关系、台湾海峡两岸的区域文化交流和闽台文化关系等重大研究课题,2017年1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福建博物院以及平潭综合实验区联合共建的“平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正式挂牌,这是中国首个国际性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

基地成立后,岚岛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海峡两岸的历史源流、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扩散,被逐渐勾勒出了脉络。

南岛语族考古研究高端研讨会、南岛语族文化学术宣传周……近年来,基地联合国际考古学、人类体质学、历史语言学等多学科力量,致力于以考古为手段证实“平潭就是南岛语族原乡”,成为国内外南岛语族专家交流互动的学术平台。

2019年,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应运而生,这是国内第一家以南岛语族研究为主要任务的学术机构,对开展南岛语族起源研究、掌握国际学术话语权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同年,海峡两岸南岛语族考古教学实习基地在此揭牌成立,为海峡两岸史前考古的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提供了新载体。

2021年,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福建省考古研究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合作,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研究为核心,积极探寻南岛语族起源的线索。

根据最新考古进展,可以窥见南岛语族祖先人群的样貌:距今约7000年,他们的生活区域不大,以小型聚落为主;距今6500年至5000年,聚落变大,出现居住区、餐食加工区、手工业区、垃圾倾倒区等功能分区;距今4000年至3200年,聚落规模继续扩大,功能分区更加明确,还出现了仪式性的公共活动空间。

守护“海之珍”

石锛、陶釜、角器……走进平潭史前文化展厅,一件件出土文物整齐摆放,仿佛带领游客穿越时空,回到数千年前的壳丘头遗址,看先民驾舟捕鱼、打磨石器。

近年来,实验区高度重视南岛语族文化遗产资源的活化利用工作,在大力推动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工作发展的同时,积极开展南岛语族专题调研、学术交流、“寻根之旅”等各式各样的活动,助力提升南岛语族文化影响力。

眼下,平潭作为研究南岛语族起源的关键区域,正积极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以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以及海坛海峡水下考古遗址公园为载体,通过展览、研学等多种方式,吸引太平洋国家专家学者、青年学生来岚交流,不断推动“旅游+考古”多元化发展,着力打造南岛语族特色文旅名片。

不久前,平潭壳丘头遗址群获评“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连日来,包括央视新闻在内的全国多家媒体持续聚焦平潭壳丘头遗址群,通过一组组生动的镜头,带领广大网友“云探访”遗址群现场,深度领略南岛语族文化魅力,深切感受中华文脉的赓续和传承。

“接下来,我们计划对壳丘头遗址群周边一系列的史前遗址进行深入发掘研究,深挖遗址群的文化内涵、特征价值,使其成为两岸南岛语族涉台研究教学、学术交流和研究成果的交流平台,让国际学术界将目光聚焦中国学术界,把南岛语族研究的话语权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上。”范雪春说。

此外,为有效保护壳丘头遗址群及其历史环境,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及价值,实验区编制了《福建省平潭壳丘头遗址群保护规划》,进一步推动南岛语族起源演进历史研究与传播。去年底,该规划获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

如今,南岛语族文化已逐渐成为一张响亮的平潭名片。保护利用南岛语族文化,正加速融入新时代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当中:壳丘头考古遗址公园、福建师范大学东南环境考古中心以及平潭综合实验区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已挂牌;壳丘头遗址博物馆建设如火如荼;已举办多场“南岛语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持续扩大南岛语族文化影响力;开展海峡两岸青少年学生文化交流、社交研学、教学实习活动,自基地成立以来,接待两岸青少年参访研学2万多人次;去年9月,实验区相关部门组队考察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南太平洋岛屿国家,分别与马当市、汤加塔布岛签订了友好城市意向书,进一步夯实两地友好关系,推动双方各领域交流往来……

实验区旅游与文化体育局党组成员、四级调研员游建斌表示,平潭将按照“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文物工作方针,对壳丘头遗址群的保护与利用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从考古发掘、学术研究、活动展示、文化交流等方面,进一步打造南岛语族文化IP和平潭国际旅游岛的文旅金名片。

责任编辑:陈雅倩

最热评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