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故事丨陶支座:南岛语族先民的“便携炊具”

2025-05-09 16:59:45 来源:平潭网

陶支座

出土地:平潭壳丘头遗址

作用:炊具

所属年代:新石器时代

年龄:约6500年

考古成果:陶支座是古代人类炊煮食物时使用的一种支垫炊具的器物,以三个或四个为组,分开支垫于釜、锅、罐之类的炊煮器底部。

陶支座大部分成分是夹粗砂灰黄陶,呈现胎红色,陶质坚硬。圆柱状实心,有的呈喇叭状,有的是直壁。

值得一提的是,在壳丘头遗址群出土的陶器中,有着大量的圜底陶器,如圜底釜、钵、罐等,以及形态各异的陶支座。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副院长侯榕贵认为,这些圜底陶器与陶支座的组合就是一个带腿的锅,功能与鼎相似,只是鼎的支座不能拆卸,而平潭出土的组合器皿可以。南岛语族先民们就一直沿用这种可拆卸收纳的组合器皿,以便于携带迁徙,这恰恰体现了他们的生存智慧。

当然,关于这些陶支座,学界历来争议颇多,有学者认为,这是鼎的支座,是炊具的一部分;也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陶祖”,即古代先民的生殖崇拜物。

链接:

壳丘头遗址位于平潭北部,是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遗址面积约15000平方米。20世纪80年代,福建博物院(原福建省博物馆)派出考古队,对壳丘头遗址进行了首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共清理出21个贝壳堆积坑和一座墓葬,出土石器、骨器、玉器、贝器、陶器等遗物200多件。展柜中,这些大量的圜底陶器,如圜底釜、钵、罐等以及形状特殊的陶支座,就是1985年首次考古发掘中出土的。

责任编辑:刘春兰

最热评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