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故事丨玉玦:海岛先民与其他陆岛交流往来例证

2025-05-09 17:01:06 来源:平潭网

玉玦

出土地:平潭壳丘头遗址

作用:古代玉佩饰

所属年代:新石器时代

年龄:约6500至5500年

考古成果:东南沿海地区最早的玉玦,物与物的交换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

这枚玉玦,是平潭壳丘头遗址考古发现的唯一一枚玉玦,是海坛岛先民与其他陆岛交流的印证。

据了解,这块玉玦外径为4.3厘米,内径为2.2厘米、厚度为0.4厘米至0.7厘米。它的全身为青白色,通体磨光,两头粗中间细,是先民佩饰,相当于现在的耳坠。“当时平潭当地并不产玉,这对玉玦应该是物物交换得来,物与物的交换也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侯榕贵说。

有研究资料指出,在史前文化中玉玦相当普遍。在新石器时代,玦饰使用的重心从长江流域向南北扩散,应当是由长江下游与长江中游共同作用的结果。玉玦是一种古代玉配饰,玦是环形而有缺口的玉器。玦的外廓古称为“肉”,其尺寸即为外径,外径决定了器物的大小,对于环状玦来说,有正圆与非正圆两种,所以可能存在外径与高不等的情况。而玦的内孔古称为“好”,其尺寸即为内径,内径尺寸则最终决定其是作为耳饰还是其它装饰。玉玦可直接佩戴于耳朵之上,需要将玦口切割至相对合适的大小,过大或者过小都无法直接佩戴。

玦饰在新石器时代一直以来都是少数人享用的装饰品,尽管不同区域不同聚落存在一定差异,但也能表明装饰品作为身份地位的体现和审美情趣的不同,对玉器的喜好也有从浅入深的一个过程。

据侯榕贵介绍,这件玉玦出现在海坛岛的壳丘头遗址,也说明距今6500年前至5500年的南岛语族先民,已经掌握了较为先进的航海术,可以在陆岛之间自由往来。

链接:

玉,是烙印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我国是世界上用玉最早、时间最长的国家,素有“玉石之国”美誉。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玉玦多出土发现于东北地区,而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玉玦南下发展,此时玉玦在东北地区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都大为盛行,但是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曾经非常盛行玉玦的东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却鲜少有玉玦的发现,而玉玦则继续南下传播,形成以闽台地区为中心,辐射到两广及海南地区的玦饰重点发展区域。

责任编辑:刘春兰

最热评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