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故事丨纹饰类陶器:镌刻两岸共同文化符号
2025-05-09 21:43:25 来源:平潭网印有弦纹和贝齿纹的夹粗砂灰褐色陶釜
戳印纹、刻划纹及复合纹饰的陶片
出土地:平潭壳丘头遗址、龟山遗址等
作用:生活器皿
所属年代:新石器时代
年龄:约6500年、约5000至3000年
考古成果:证实海峡两岸新石器时代的有文化关联
据了解,这些大部分是壳丘头遗址出土的以夹砂陶为主的陶器,器表典型纹饰是压印贝齿纹、戳点纹、刻划平行条纹等,口沿唇面压印短斜线或花口。圜底器、圈足器、平底器等器型的口沿外侧刻划平行条纹、内侧沿面内凹、唇面呈波浪形。
“这些相似的遗存见于闽侯溪头遗址下文化层、金门的富国墩等遗址,尤其与台湾大坌坑文化存在相似性,表明海峡两岸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关联。”侯榕贵说。
再看这些陶器颜色,泥质陶的器表色泽以灰色为主色,还有黑、灰黄、红、褐等颜色,纯红色的陶器较少。侯榕贵解释说,当时条件有限,烧制时的温度不高,所以陶胎大多呈灰黑色或灰色。从制作手法来看,当时先民以泥条盘筑法盘筑后再把器身与口沿粘连,粘接的颈部用工具按压加固,因而颈部留下不同的按压工具痕迹,如小木棒、贝壳等。口沿经慢轮修整,残留的轮旋痕迹明显。
“压印贝齿纹是一种具有鲜明海洋文化特征的生活器皿。”侯榕贵说,这种装饰手法叫做口沿唇面压印短斜线或花口,是一种常见的装饰手法。先民利用贝壳,主要是泥蚶的边缘,在陶器表面直接压印而成,一般成组装饰在器物表面,有少量的指甲压印纹。而戳印纹是各种点纹,一般成排、连续分布,戳印形状有卵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或不规则形。镂孔有三角形、圆形、长条形等。拍印纹就是所谓的麻点纹。
而泥质陶的纹饰集中在足部,以镂孔、戳点为主。有的口沿则成尖角状的花瓣形,为较特殊的一种。器物内壁凹凸不平或有明显的凹窝,而有的器物内壁或底部残留有茎叶的印痕,一方面是在制作、修整陶器时留下的,另一方面是在器物表面进行各种装饰时留下的。
在距今约4000至3200年的龟山遗址,陶器以夹砂陶为主,还有一定的泥质陶、印纹硬陶、红衣陶以及少量原始瓷。陶器表面有绳纹、弦纹、戳点纹以及方格纹、云雷纹、回形纹和刻划纹等几何图案。“这些大量成组和修复的陶器,为确立龟山遗址的文化性质及其在福建东南沿海地区史前文化发展谱系中的地位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奠定了坚实的材料基础。”侯榕贵说。
链接:
陶器是人类文化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陶器制作最早出现的时间为大约距今10000年前。制陶业的兴起使人类的定居更加完善,蒸煮、存水等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陶器,既方便生活又促进生产力发展。如果说旧石器时代人类学会用火改变自身的生存方式,那么制陶业的出现就表明人类完全掌握火的各种功能,极大地提高了开发自然资源和创造新物质的能力。
早期的制陶业还很原始,器物单调,质地疏松,缺少装饰;距今7000年前制陶水平有了进步,普遍采用泥片贴塑法、捏塑法和泥条盘筑法,烧温提高,但装饰依然简单;距今 5000年前以后,快轮制陶技术迅速普及。我国北方普遍采用红色黏土制作陶器,而南方则以高铝质黏土制作陶器。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