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故事丨鬶口单銴罐:闽江流域与海岛文明的对话
2025-05-09 21:43:13 来源:平潭网鬶口单銴罐
年代:新石器时代末—青铜时代(距今4500—3500年)
材质:陶
尺寸:长径11.5厘米,短径11厘米,底径6.5厘米,通高12.2厘米造型
特征:泥质灰陶,胎质细腻,陶质坚硬,器型规整,敞口,短颈,鼓腹,平底。口部压成凿口形流,颈较直,可见五圈粗凸弦纹。腹部拍印斜向条纹,腹最大径在中部,单錾;施于口沿及腹最大径处,呈宽带状,素面无纹饰。底部也拍印斜向条纹,可见制作时残留的泥块,整个器型规整,体现了当时较高的陶器制作技术。
文物故事:
鬶口单銴罐出土于平潭壳丘头遗址群,从类型学分析来看,该器物兼具黄瓜山文化时期的素面夹砂陶特征与黄土仑文化的印纹硬陶工艺,其复合型文化属性揭示了闽江下游及岛屿与内陆文化区系间的密切关联。考古学证据显示,该器物很可能是伴随新石器时代晚期闽江下游流域人群的跨海迁徙行为而传入平潭,这种物质文化的传播不仅携带了制陶技术体系,更反映出人口迁徙过程中,生产方式、社会组织等文化要素的整体性移植。
这一现象揭示了东南沿海史前社会复杂化的物质表征。通过器物群比较可见,平潭岛域文化在吸收闽江下游制陶技术的同时,仍保持着独特的岛屿文化特征,是“本土基质+外来元素”的文化演进模式。从更宏观的文明演进视角观察,该遗存实证了东南沿海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特殊的“文化接合部”地位,为理解我国早期海洋性文化的发展路径提供了关键性物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