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足五日,平潭人的端午仪式感拉满!

2025-05-31 21:48:46 来源:平潭网 作者:林秦东/文 李雨雁、赵曙合/图

又是一年端午至。平潭人对端午节向来极为重视,这些端午习俗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鲜明的地方特色。在平潭,端午要过整整五天,被称为“五日节”,从初一到初五皆是节日,每天都有独特的节事。

“有些村子把钉菖蒲叫做‘当门青’。每当端午临近,家家户户就会从山上采割艾草、菖蒲,捆成束后用一截红纸包扎,再拿木钉将它们分别钉在大门两侧。”平潭作协副主席念家圣介绍道。

据相关医学刊物记载,新鲜的艾草茎叶富含桉油精、樟脑等挥发性芳香油,能有效干扰蚊虫的嗅觉系统。由此可见,端午插艾和菖蒲这一传统习俗,印证了传统民俗中蕴含的科学内核,展现着古代先民的超凡智慧。

提起端午“做粿”,念家圣不禁回忆起孩童时的往事。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平潭物资匮乏,起家粿通常优先供给家中的重劳力作为口粮。小时候,念家圣和兄弟姐妹总是翘首盼着日落归来的父亲,争相抢下他手中装着起家粿的竹筒。

“每次出海归来,父亲总会给我们几个孩子留下一些‘没吃完’的起家粿。”念家圣说,时过境迁,如今逢年过节,他依然会到集市上买些起家粿,和家人一同品尝。

和“时来运转”“八珍炒糕”等平潭特色美食一样,煎面饼也是平潭海岛文化与特殊地理条件孕育出的美味。实验区文化遗产专家库成员赖民介绍,过去平潭物资短缺、交通闭塞,岛上农作物多以地瓜、花生为主,普通人家想吃糯米是件奢侈事。受地理位置和食材限制,平潭人便想到用面皮代替粽叶,把海蛎、蛏子、海虾等时令海鲜与猪肉煎炒后,包进面皮中,成了粽子的“平替”。

“做节仔”即过端午。平潭人过端午,往往选在初四晚上。“‘做节仔’在平潭意义特殊,这天既有祈愿安康之意,也饱含着对先人的哀思与缅怀。”念家圣说。

作为与春节、元宵并重的传统年节,这一天,出嫁的女儿还要回娘家看望父母,俗称“分节”。旧时外嫁女回娘家,多带线面、鸡蛋、鱼鲜和肉类,如今形式更加多样。

初五这天,各家各户把从田野采回的黄花草、紫苏、马鞭草,连同门上挂着的艾草和菖蒲一起洗净烧水用来沐浴,同时将家中换季的被褥衣物洗净晾晒。

大人们会把雄黄粉泡进白酒中制成雄黄酒,喷洒在家中各个角落驱走蚊虫蛇蚁,还用手蘸些雄黄酒,轻轻点在小孩的额头和耳背上。“小时候怕被人笑话,特别抗拒点雄黄酒,长大后才明白,那是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愿。”念家圣笑着说。

责任编辑:刘春兰

最热评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