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碧血丹心照汗青——记周裕藩的抗日征程

2025-07-30 09:16:16 来源:平潭网 作者:林小玉

日前,位于平潭君山片区裕藩村的周裕藩纪念馆项目一期完工。项目建成后将打造集纪念、教育和传播功能于一体的红色文化基地。

谈起周裕藩,便离不开那段烽火连天的抗日岁月。这位出生于流水盘团村(现为君山片区裕藩村)的革命志士,用短暂的生命,谱写了一曲为民族解放而英勇献身的壮歌。

少年立志,革命火种播撒海岛

1932年,12岁的周裕藩随祖父前往福清松潭小学求学,后考入福清县立初级中学。在那里,他结识了地下党人陈亨源等人,受其教诲与熏陶,抗日救国的种子在周裕藩心中悄然萌芽。1937年,刚初中毕业的他,以复读为名进入平潭岚华初中,实则肩负起秘密开展抗日活动的使命,并于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正式踏上革命道路。

怀着“抗日救国,匹夫有责”的信念,1938年9月,周裕藩邀请曾焕乾来到家乡盘团村,以盘团小学教员的身份为掩护,创办农民夜校。在昏暗的油灯下,他们向乡亲们宣讲爱国主义思想,播撒革命火种;组织文艺宣传队走村串户,唤醒民众的抗日热情。盘团村由此成为平潭革命的发祥地之一。

“家里长辈告诉我,爷爷的宣讲,让无数乡亲心中燃起了抗日的火种,这所夜校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地方,更成了团结进步青年、发展革命力量的重要根据点。”周裕藩孙女周微微回忆,爷爷的革命事业得到全家人的全力支持,家里常把粮食卖掉,省下钱给他当路费。

即便后来考入福州协和农业学校,周裕藩也从未停下抗日宣传的脚步。他利用假期回到平潭,深入田间地头、渔排船坞,动员群众合力把日本侵略者赶出去。

武装抗日,烽火中组建武装队伍

1939年,周裕藩被调往长乐,以推广水稻良种为掩护,暗中联络工农群众与青年学生,为组建抗日武装积蓄力量,其足迹遍布福州、福清、平潭等多个市县。次年,他赴武夷山中共福建省委干部读书班学习,系统学习党的理论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这为他后来领导武装斗争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到平潭后,周裕藩与曾焕乾、徐兴祖等人迅速行动,在大扁岛等地组建起一支以学生为主的游击队——这是他组织的第一支抗日武装,曾焕乾任指挥,他任副指挥兼队长。

1941年4月,福清、平潭等地先后被日军占领。危急时刻,闽南特委命令周裕藩回平潭组织抗日武装。6月9日,以盘团村为基地的“大富民众自卫团”宣告成立,这是他组建的第二支抗日武装。在周裕藩的带领下,大家士气高涨,在闽南特委领导下与日伪直接交火,取得胜利后,为保存实力,奉命撤往闽中根据地。

同年9月,日军撤出福州周边地区,平潭光复。周裕藩与曾焕乾召开庆祝大会,台下挤满了来自全县的爱国青年,抗日的火焰在欢呼声中愈发炽烈。

“爷爷的革命生涯不仅仅在平潭。作为中共福长平特区书记,他还在福清、长乐、福州鼓山等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先后组织创建了7支武装抗日队伍,成为闽海人民武装抗日的重要力量。”周微微说。

浴血奋战,25岁定格永恒青春

1942年至1944年,抗日形势愈发严峻。周裕藩先后组织“闽中沿海突击队”“福长平抗日游击队”,在福州鼓山、长乐壶井等地开展游击斗争。1944年10月,日军第二次入侵福建,周裕藩迅速集中原突击队员,吸收福长平三县青年,分别在鼓山和长乐壶井重组抗日游击队,他任鼓山游击队队长兼政委。

1945年1月,闽南特委命令恢复突击队,他带领10名骨干赴长乐东洛岛开展武装斗争。2月1日,在与敌人的殊死搏斗中,周裕藩不幸牺牲,年仅25岁。

“作为周裕藩烈士的孙女,我深感光荣,爷爷坚定的信念与无私的奉献精神,是家族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他的故事是平潭人民抗战史的缩影,更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写照,他用这短暂的一生告诉我,什么是奉献;他用铮铮铁骨,诠释了一个革命者的信仰。”周微微说。

如今,平潭君山片区的裕藩村,正是以他的名字命名。村里的老人向孩子们讲述:“当年有个叫周裕藩的年轻人,为了让我们过上安稳日子,把命留在了抗日的战场上。”周裕藩播下的革命火种,早已在这片土地上长成参天大树,而他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平潭人民的记忆中。

责任编辑:刘春兰

最热评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