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为心桥 字作舟楫 ——五大洲“汉语桥”青年于平潭见证文明对话的温暖与力量

2025-08-29 10:43:40 来源:平潭网 作者:林彬彬 林小玉 图片均由主办方供图

在古老的会意字间触摸先人的智慧,从一钩“月”中窥见千年乡愁;因一部《西游记》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在余华的小说里听见时代的回响;体谅“尊敬父母”的伦理温情,也践行“家和万事兴”的东方智慧……近日,第二十四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全球总决赛在平潭举行。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不仅以流利中文道出对中华文化的深切热爱,更以真挚的步履、丰沛的情感,搭建起一座座跨越山海,直抵人心的语言与文化之桥。

第二十四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现场,选手合影留念。

柳海智(新西兰):

在平潭相遇,是奇妙的缘分

“看,大海和大海,相遇了。”面向蔚蓝无垠的波涛,海风拂过新西兰选手柳海智那带笑的眼睛,他的声音很轻,却字字清晰。

名中有海,心向智慧。柳海智的名字与大海有关。“海”,是家人自小呼唤他的乳名,温柔如浪;“智”,则源于他对中国文学那份始终未减的沉醉与追寻。那一刻,他仿佛与自己的名字重逢。

第一次来到平潭,他便被海岛温柔的初秋与绵长的海岸线深深吸引。“这里的海太美了,更美的是能和世界各地的大学生选手一起沉浸在这种氛围中,真是一种奇妙的缘分。”

柳海智与中文相识已有五年。最初吸引他的,是厚重的中国历史与文学,他曾深深沉醉于路遥《人生》、余华《活着》等作品,书中那些坚韧不拔的灵魂令他深切共鸣。

这已是他第二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去年,得益于免签政策的实施,他终于实现了“亲眼看看中国”的心愿。而这一回,借助“汉语桥”的舞台,他说:“走得更深,也看得更真切。”

故宫红墙黄瓦间的历史烟云,长城蜿蜒巍峨的千年气魄,都让他流连忘返。“故宫的导游用中文将每一处人文历史讲得鲜活而深刻,比上一次的纯粹观光,这次更多了一层文化的触碰。更何其有幸,得以亲身站在这些中华文化瑰宝前,感受直击心灵的震撼与精神的共鸣。”

更令他振奋的是,与来自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众多中文学习者并肩同行。身边的同龄人能流利地使用中文,给了他莫大的鼓舞。他打算返回新西兰后,继续学好中文。“未来,我想成为一名律师,专门帮助在新西兰的华人群体。尤其是那些对本地法律不熟悉,或语言沟通尚有障碍的华人朋友。愿为他们搭建一座桥,守护他们安稳的生活。”

郑茶云(韩国):

“我是个不折不扣的中国迷”

“这绝对是‘汉语桥’最让我惊喜的体验!”在平潭五星金沙滩,韩国选手郑茶云赤脚奔向翻涌的海浪,笑容如孩童般灿烂。

他首次体验风翼冲浪,虽自幼亲近大海,站上浪板时仍难抑激动:“真的太刺激、太凉爽了!”他雀跃地说,“原以为平潭只有美味海鲜,没想到大海也这样好玩!”

郑茶云自称自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国迷”。“中国不仅是书本中的文化符号,更是一段可触摸、有温度的真实生命旅程。”他解释名字“茶云”的寓意——“仿佛在云端如神仙生活”,那份超然与诗意,正契合他心中对中国的想象。

童年时期,郑茶云偶然看到中国版《西游记》电视剧,让他从此迷上了中国文化。学习两周中文后,他便勇敢踏上了北京之旅。“当北京人真的听懂我的话,那种成就感无以言表!”2012年至今,他的足迹遍及青岛、沈阳、泉州等多座城市。在泉州尝试簪花时,他学会了那句“今生簪花,来世漂亮”,言语中满是对中国文化的纯真喜爱。

“中文学习很难,却魅力无穷!”面对挑战,郑茶云愈发沉醉于中文的深邃。“它古老而富有诗意,越学越能触摸其中的文明与智慧。”他从学习日常会话入门,再慢慢接触中华文化,现在开始学习成语与文言文。“像‘众所周知’,‘众’即三人成众,代表所有人。这样的文字逻辑,迷人至极。”

最令他动容的,是今年一月在青岛与中文老师一家共度春节。“我真切体会到‘家和万事兴’的温暖。”他动情地说,“那种家庭的凝聚力,让我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更深的情感共鸣。”

“‘汉语桥’将全世界热爱中文的人们聚在一起,我们用这门美丽的语言交换心灵。”尽管行程紧凑,他仍沉浸于簪花、书法、漆扇制作等文化体验中。于他而言,“汉语桥”不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一次用脚步丈量中国、以心灵感知温度的旅程。平潭是其中醉美的一章,“平潭人热情淳朴,一景一物都在轻轻诉说美好。我还会再回来看看的。”

杨思敏(摩洛哥):

遇见大海,就有“家的感觉”

第一次踏上平潭,来自摩洛哥的杨思敏站在湿润的海风中,忽然有了一种奇妙的熟悉感。“这里的风和浪,让我有点想家。”她轻声说。

这已是她第三次来到中国。对她而言,跨文化之间的交流,最动人的是彼此尊重。“我们语言不同,信仰也不同,可唯有尊重,能让不同文化真正靠近。”最令她动容的,是中国人毫无保留的热情。“哪怕是初次见面,他们也会真诚地给我们送礼物。这份善意,让人倍感温暖。”

“在摩洛哥,会说中文往往意味着更好的工作、更高的收入。这些年来,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到摩洛哥投资,让我看到了语言背后的机遇。”她说道。

随着学习的深入,她推开了一扇未曾预料的大门。与她而言,中文不只是语言,更是一种文化的相遇。“我越来越发现,中国和摩洛哥之间,藏着许多温柔的共同点。”她眼中漾起笑意,“我们都把家庭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都信奉‘尊敬父母’。我们都爱茶,只不过,我们习惯在薄荷茶里加许多糖,甜进心里。在中国,我第一次尝到大红袍……起初觉得茶水味道淡,但很快迷上了那一缕含蓄的回甘。”

“汉语桥”远不止是一场比赛,更像是一段被善意和温度包裹的旅程。“我们不仅真正走进了中国,结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更重要的是,触摸到了这片土地丰富而鲜活的文化纹理。”杨思敏说。

当被问及会用哪个词来概括这段时光,杨思敏毫不犹豫地说:“美丽的文化。”她说,中国既有古老的民族传统、深邃的书法艺术,也有令人惊叹的现代科技,既厚重,又敞开怀抱,让人着迷。

“这段时间以来,天天和中国人真实对话,我能清晰感觉到自己的口语水平在提升。”尽管比赛并不轻松,杨思敏笑着调侃,恰恰是这些挑战,反而让她更加沉醉于深邃而美妙的中文世界。

嘉瑞(意大利):

“中文就像一座桥,带我跨过千山万水”

五星金沙滩柔软浪涛、坛南湾清澈潋滟、仙人井嶙峋奇景,还有海风中那相似的咸涩、餐桌上的美味海鲜,传递着质朴温暖的人间烟火。这一切,都让意大利选手嘉瑞想起自己的家乡南部城市。“平潭民风淳朴、风景绝美,是我心中的‘东方秘境’。”嘉瑞说。

嘉瑞与中国的缘分似乎早已注定。12岁那年,他正式开始学习中文。“拼音的四个声调,如跳跃的音符。”初识中文,他说自己像是在破译“千年密码”。“同一个汉字的发音,竟能幻化出那么多形态。形声字藏音亦藏形,会意字中有故事也有智慧。”对他而言,中文早已不只是一门语言,而是一扇通往想象与智慧的窗。

对于有的中文初学者而言,中文的书写过程烦琐困难,但在嘉瑞看来,写中文却是最沉醉的时刻。“写中文很难,但也最迷人,因为它和意大利文完全不同。每学一个新字,我都要去追问它背后的故事:是‘月’背后的相思,还是‘仁’里面的善意。认的中文越多,越感觉,那每一笔每一划,都透露出执笔人的心境与气质。”嘉瑞说,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写出带有自身气质的汉字,“让这一份东方之美,在笔端静静流淌,传递给更多人。”

“中文就像一座桥,带我跨越千山万水,来到了曾经遥远的中国。”嘉瑞说,希望自己一直走下去,与中国,拥有更多、更深的对话。

方聪(巴西):

“平潭的海上风车,像在写一首温暖的诗”

“在我的怀里/在你的眼里/那里春风沉醉/那里绿草如茵……”巴西青年方聪唱起这首温柔的中文歌曲,让人沉醉。

2019年,来自巴西南部的方聪与中文初逢,一晃六年已过。回想起点,他眼底漾起笑意,称这是一场“不期而遇的巧合”。“那天偶然走进孔子学院,听到师生用中文交谈,我心里突然有个声音回响:就是她了。”

原本,中文是他语言清单中的普通一项。转折发生在第三堂课。老师写下一、二、三,他猜,“四”一定是四横。结果让他出乎意料。“汉字竟藏着这样的智慧!”说起那个午后,他脸上仍漾着当初学习时的惊喜。

从那之后,中文对他而言,成了一个文化的“宝盒”。为实现站上“汉语桥”的梦想,他苦练发音、钻研中文,把每一个日常的努力,都变成通往远方的阶梯。

“‘汉语桥’是一段缀满星光的旅程,”他说,这趟中国行让他体验到家的温暖,也结识了五湖四海的朋友。“我们打磨演讲、分享故事,在中文的多彩世界里共同成长。这一切的温暖相遇,都是最珍贵的礼物。”

通过比赛,他的中文水平迅速提高,平潭的碧海风车也令他沉醉。“平潭北部生态廊道的海上风车,像在写一首温柔的诗。我在巴西从未见过这样的风景,我都舍不得离开了。”方聪说。

“‘汉语桥’不只为我推开了一扇窗,也带我走进了一个新世界。”从偶然初遇到深情热爱,中文如长虹跨越山海,带方聪在字与歌之间,读懂了一个温暖、诗意的中国。

起初,只有方聪学中文,他经常拉朋友一起来,告诉他们“中文多有趣。”如今,在方聪的带动下,女友也开始学习中文。“希望将来我们能一起来中国读硕士、读博士,走向更远的未来。”方聪说。

责任编辑:毛志斐

最热评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