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稻谷归仓 该碾米喽

2025-08-29 09:53:57 来源:平潭网 作者:林秦东 高信凯 文/摄

“还记得/你说家是唯一的城堡/随着稻香河流继续奔跑/微微笑/小时候的梦我知道……”初秋时节,漫步在平潭仙霞村金灿灿的稻田里,这段熟悉的旋律不自觉地在耳畔响起,向前望去,起伏的稻浪如同一幅巨大的金绸,从脚下一直铺向远方,金黄的稻穗沉甸甸地低垂着,如同大地孕育的含蓄笑纹。蜿蜒曲折的田埂间,一条彩虹步道贯穿其间,为这片土地注入了一丝生机与活力。

水稻长势喜人,静待收割。

仙霞村与坛南湾为邻,地势平坦,水源丰沛,村里的人家既能选择出海捕鱼谋生,也能选择种植水稻养家。稻田里,履带式收割机来回穿梭,所到之处,金黄的稻穗皆被卷入其中,不多时,原本满是水稻的一垄田亩只留下半截茎秆。“现在有了专业机械的帮助,割水稻可比过去省事多了。”水稻种植户魏文合擦了擦额头的汗说。稻田外,来自江苏的摄影爱好者刘新文举着相机拍个不停。他说:“想不到在海岛上还能看到风吹稻浪,谷物摇曳的景象。”

农户操作收割机收割水稻。

每年产出的新谷,总会第一时间被加工成新米。在仙霞村的一家碾米作坊里,精米机正马不停蹄地运转着。随着“轰隆轰隆”的声响,筛净后的稻谷褪去了金黄的“铠甲”,出口处源源不断地流出白花花的大米,在阳光的照耀下,像是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

陈纪枝用精米机处理稻谷。

这段时日,前来碾米的农户络绎不绝,作坊主人陈纪枝夫妇虽然一刻不得闲,但脸上却挂着盈盈的笑意。不大的空间里,两台精米机,三五个相熟的老朋友,一边碾米,一边畅聊丰收的喜悦。碾米作坊里还会有些村外的客人专门来采购本地大米。“咱们本地米黏度高,口感好,每年我都会过来买上几十斤。”市民方建平说。

陈纪枝夫妇将大米打包装袋。

“老陈,我们先回去了,有空上我家坐坐。”晌午时分,前来碾米的农户心满意足地挑着一担担大米离开。陈纪枝终于有了休息的时间,他端起桌上的搪瓷杯灌了一口茶,便领着大家来到自家的稻田里,介绍起仙霞村的水稻种植故事。

“记不清是什么年代了,只记得自我曾爷爷那辈开始,‘清明过插秧秧,初秋到割水稻’便是我们这雷打不动的传统。”陈纪枝回忆道,打他记事起,一到初秋,田间地头满是收割水稻的农户,大人弓身弯着腰,赤脚踏入泥泞水田,双手左右开弓麻利地用镰刀割下一茬茬水稻,送饭来的孩童们也跟着在田埂间帮母亲将割下来的稻禾打结成捆。

这些年,陈纪枝每年都会回到村里种植水稻,并热心地帮村里其他种植户采买稻种肥料。其实,陈纪枝是一家食品加工厂的退休职工,每月都有稳定的退休金,子女们也事业有成,身边不少人对陈纪枝一把年纪还醉心于水稻种植的做法不理解,疑惑道:“都一把年纪了,在家享清福不好吗?”但陈纪枝始终舍不得老家的田地,用他自己的话说,“水稻不只养活了世世代代的村里人,更早已成为仙霞村根脉的一部分”。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作为平潭水稻种植的传统村落,如今的仙霞村还因此吃上了“旅游饭”。“我们正围绕仙霞村稻田文化品牌,打造实践研学、乡村旅游和水稻种植体验等多样化的文旅消费新场景,实现水稻种植从‘一产’到‘三产’转型升级,同时带动村民增收。”仙霞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林同琼说,仙霞村正规划以村中成片的稻田为纽带,修建稻田咖啡屋、风雨连廊、稻香园等兼具休闲娱乐和田园观光的旅游打卡点。

微风轻轻拂过,稻田里泛起层层金浪,像是连绵不绝的岁月低语。夕阳西下,熟悉的旋律慢慢在耳边响起:“所谓的那快乐/赤脚在田里追蜻蜓追到累了/偷摘水果被蜜蜂给叮到怕了/谁在偷笑呢/我靠着稻草人……”

责任编辑:毛志斐

最热评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