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鲜岚岛味 最是抚人心

2025-09-19 09:47:00 来源:平潭网 作者:高雪

岚岛之味,承海而生。鲜香十足的平潭鱼丸,口感柔韧的鱼拍,清爽鲜嫩的鱼饺……这些源于古法、承自匠心的传统美食,以其本真之味,延续着平潭的味觉基因。而在特色伴手礼盒中,蝴蝶干、墨鱼丸等地道海产,与蓝眼泪、石牌洋等平潭美景相遇,通过手绘风景与AR技术的融合,让消费者不仅可品尝海味,更可线上观赏岚岛风光。

一代代岚岛人融合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意,不断提升海产品的风味层次与文化内涵。这些美食以味道传递情感,又以故事承载乡愁。它们摆上平潭人和外地游客的餐桌,化作一张张鲜明的“平潭名片”,在氤氲的热气与鲜香中,演绎着这座海岛最动人的烟火气。

马鲛鱼丸汤

精制作:

匠心承古法,传续家乡味

凌晨两点,海岛尚在沉睡,福建宋锦记食品有限公司的厂房却已灯火通明。工人们身着统一工装,动作利落地处理马鲛鱼,去头、清内脏、开片、剔骨、取肉……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转眼间,莹润的鱼片在竹筐中垒出一片微茫的银光。

工人们在做马鲛鱼丸。

平潭鱼丸向来以选料讲究、制作精细著称,“宋锦记”正是其中的代表品牌。其前身“老宋鱼丸店”早在多年前就声名鹊起。传到第三代继承人宋美手中后,老店实现了品牌化转型,并正式注册“宋锦记”商标。

鱼丸制作工序繁复,每一道工序环环相扣,都需严格把控。现场,宋美指挥工人将处理好的鱼肉先送入冷库。“鱼肉在处理过程中易升温,必须放到冷库里,将温度控制在零度至零下五摄氏度之间进行冷却,否则会影响口感,这一步很重要,是硬性规矩。”宋美说。

冷却好的鱼肉,将进入机器绞肉和传统手作两条流水线。人工持棍沉稳捶打制成的鱼糜,鱼香味更浓,深得不少老食客的青睐,而机械制作则确保高效量产。

加工后的鱼糜加入盐、糖、味精等调料混合打浆,其中的关键一味,是加入地道的“平潭老酒”。“这不是普通料酒,是我们自酿的黄酒,少了它,就失了魂。”宋美说。

手作墨鱼丸。

宋美伸手试了试鱼浆的黏度,接着说,“得在这种状态下再加入淀粉。葱必须最后放,否则易黄易散。”

空气中弥漫着海鱼的鲜味与一缕独特的酸香,这酸香源自平潭特产的酸笋丝。“只加少许提味,主要靠煮汤时释放酸香。”宋美表示,“这酸,类似螺蛳粉中的笋味,但更清爽。一口热汤,地道的岚岛风味尽出,是我们许多平潭人记忆里的味道。”

宋美自二十岁起便跟随姑姑宋梅华学艺。“姑姑做了一辈子鱼丸,积累了很多老客。”他微笑着说,“我是她带大的,接手这门手艺,是传承,更是责任。”为了精进技艺,他曾专程赴广东学习鱼丸制作,并于2016年成立公司,实现了从家庭作坊到标准化生产的跨越。

长条形的马鲛鱼丸。

如今,“宋锦记”产品已从传统的马鲛鱼丸——圆丸、长条丸两种形态,扩展至鳗鱼滑、鱼面、鱼饺等深加工品类。“时代在变,但我们的准则不变。品质是根,传统不能丢。”宋美说,他将坚持做好每一颗鱼丸,把家乡的味道传承下去。

“老板,两斤鱼丸,老样子。”饭点将至,有熟客轻车熟路地走进店里。宋美脸上漾开笑容,一边利落地称装鱼丸一边说道:“很多本地人爱来我们这儿买,也有些客人专门要真空包装寄给外地的亲友。大家都说,能尝到家乡的味道,心里就特别暖。”

伴手礼:

海味换新装,推介岚岛美

在平潭,融合传统海味与现代设计的特产礼盒广受游客青睐。它们不仅拓展了海产品的消费场景,更以“看得见的品质、讲得出的故事”,推动着岚岛风味走向广阔天地。

在老城关的街角,“麦鲜鱻平潭特产体验馆”的门面并不张扬,但店内一系列精致的海味礼盒,却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选购。这里俨然成为展示平潭精深加工海产的一个重要窗口。

随手拿起一款墨鱼丸与鳗鱼干礼盒,包装上绘有蓝眼泪、石牌洋等平潭意象,充满岚岛风情的视觉设计,令人眼前一亮。

“这些礼盒既保留了海产的原始风味,也通过标准化加工与品牌化包装,强化礼品价值,销量一直不错。”主理人俞婷介绍道。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平潭“90后”,俞婷也是礼盒的策划设计者。“平潭本来就有很多好的海产品,比如肉质饱满的蝴蝶干、香气浓郁的头水紫菜,还有古法晾晒的鳗鱼干……但过去市面上大多只用简单塑料袋包装,看上去并不美观。”

去年,她萌生了创业的念头,与团队伙伴决心打造一个属于岚岛的品牌——为优质海产品穿上“新衣”,提升视觉魅力,做出“既能承载文化,又拿得出手”的体面伴手礼。

创业初期,俞婷跑遍平潭各个渔村,向老一辈渔民请教海味甄选技巧,筛选地道的蝴蝶干、墨鱼干等优质货源,还向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深入学习传统海产加工技艺。她所推出的墨鱼丸礼盒一经面市便广受好评:以新鲜墨鱼为原料,打成鱼浆制作,入口细腻爆汁,墨香浓郁、脆韧相间,坚持零添加,还原大海原本的鲜味。

image.png

扫码后出现的AR画面。

除了严选食材,俞婷还利用AR技术进行产品推广并推介平潭美景。消费者可通过商铺微信小程序上的二维码,线上观赏平潭蓝眼泪、石牌洋等美景。接下来,她打算进一步完善这套溯源系统,方便顾客扫码了解原料产地、加工过程等信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增强消费者信任感,也延伸产品背后的文化内涵。”俞婷说。

俞婷对未来市场充满信心。“让消费者看清原料来源和制作过程,吃得放心——这正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现在我们的产品已经卖到了内蒙古、新疆等地,反响非常好。”

烟火气:

海岛一碗鲜,氤氲巷弄间

傍晚,咸湿的海风拂过岚岛的大街小巷。西航路的一家本土风味美食馆里,烟火升腾。开渔之后,各家餐厅纷纷推出用新鲜海鲜烹制的特色菜品:仅以鱼为原料的就有鱼丸、鱼面、鱼滑、鱼饺等,而海蛎、蛏子、花蛤、淡菜更是家常菜中常见的海鲜。许多市民在忙碌一天后来到这里,吃上一口本地海味,暖胃又暖心。

李星(左二)和朋友们在喝鱼丸汤。

店内坐满了食客。一碗撒上葱花、滴入香醋的鱼丸汤,是老食客的经典吃法;鱼面配上酸笋,加些白菜,汤鲜味美又能饱腹,保留了古早的平潭风味;年轻人喜欢约上朋友,点上一盘海蛎煎和几道小菜,聊着岛上的趣事轶闻,仿佛一天的疲惫随着美食一起被消化了。碗勺轻碰声、细细的啜汤声、欢声笑语,交织升腾——这便是岚岛夜晚最温热、最鲜活的生活场景。

在平潭,无论是餐馆还是寻常人家,“鱼拍”都是餐桌上的“常客”。将马鲛鱼切成三公分见方的鱼片,经调料稍加腌渍,均匀裹上地瓜粉,再反复用巧劲捶打,最终做成一片片掌心大小、柔韧十足的鱼拍。上锅蒸制,待热气氤氲、揭开锅盖时,一片片裹着地瓜粉的鱼拍泛着金黄光泽,马鲛鱼特有的鲜香扑鼻而来,令人齿颊生津,欲罢不能。

食客李星是土生土长的平潭人,也是这家小店的常客。“有时候下班路过,闻到那种平潭人喜欢的海鲜香味,就忍不住进来解个馋。”她一边品尝一边说,“这马鲛鱼丸咬下去特别弹牙,鱼鲜味很足,回味还带着清甜。我尤其喜欢这个汤底,酸中透鲜,一碗下肚浑身都暖和了——这就是我们从小吃到大的老味道。”她笑着说,尤其是约上三五好友一起来,热闹、畅快,“吃的不止是一道菜,更是一种习惯,一种舒服的氛围。”

俞婷在做鱼丸。

正如李星所说,这些新鲜小海鲜早已深深融入平潭人的日常生活。人们在市场一个个摊位前挑选自己喜爱的海产,带进各家各户的厨房、餐厅的后厨,变成一碗热腾腾的晚餐、一道丰盛的午餐。普通的海岛日子,也因此有了一种盼头、一种憧憬。

如今,岚岛的风味延续传统又不断融合走向创新。无论机器如何更替、包装怎样升级,平潭风味的根始终扎在这片海岛上,沸腾于巷弄小店之间,融入每一位食客的真实生活——成为普通人家绵长、温暖、历久弥新的生活滋味。

责任编辑:郭颖

最热评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