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学校持续优化课后服务,赋能学生成长

2025-09-23 09:27:21 来源:平潭网 作者:冯荣 文/摄

新学期,平潭多所学校持续优化课后服务,以“食育文化”培养良好习惯,以“多彩社团”激发个性潜能。校园里的课后服务正从简单的课后看护,转向成为综合育人的广阔平台,不仅解决了家长接送与辅导孩子的难题,更成了学生拓展兴趣、培养能力、全面发展的“第二课堂”,真正实现“有趣又有料,暖心更赋能”的教育新生态。

创新探索食育文化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如往常一样,中午放学铃一响,平潭中湖小学参加午间课后服务的学生们收拾好书包,飞奔到学校提供午间课后服务的教室。教室里,已有学生坐在座位上,有的正低头专心写作业,有的则三五成群聚在一起阅读书籍,等待午餐时间的到来。不一会,值班教师轻声招呼大家领餐,学生们排起整齐的队伍,一个个接过配好的餐盒。

“许多人都尝过大米,却很少了解它的种植过程……”学生们享用完午餐后,开始聚精会神地听值班教师讲述大米的种植过程。“今天的课让我知道了大米来之不易,懂得了要珍惜每一粒米。真期待明天老师会讲什么内容。”学生们笑着说。

据了解,平潭中湖小学将食育文化融入课后服务,把普通午餐时间转变为融合营养知识与健康习惯的“生活课堂”。平潭中湖小学副校长林祎晞说,为了充分利用这节生活教育课,学校在午餐时间加入营养讲解,加强食育文化的渗透。

image.png

学生在教室里吃午餐。

除食育课程外,学校还在自由活动环节为孩子们增添更多选择。

image.png

课后,学生在教学楼前的乒乓球桌前打乒乓球。

体育馆里、教学楼前的乒乓球桌前,孩子们挥动着球拍,肆意挥洒汗水。不远处的图书馆里,六年(7)班学生林语汐在值班教师的陪伴下,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书籍,阅读并认真摘录句子。她说:“每天的课后生活都很充实,既能完成作业,又能做喜欢的事。”

image.png

学生在学校图书馆里看书。

值得一提的是,平潭中湖小学的课后服务推行“基础+特色”双线服务模式:中午时段涵盖午餐、活动、休息与辅导;傍晚时段则按年级分段实施,精准满足差异需求。例如,三至六年级学生以班级辅导为主,结合每周三的社团活动,实现基础和特色培养的融合。

“通过不断完善课后服务的内容与形式,学校正从传统的看护服务向教育赋能转变,帮助孩子在多彩温暖的校园环境中自主选择、高效成长,实现‘在生活中教育,在活动中培养’,让良好习惯扎根于日常。”林祎晞说。

多元社团百花齐放

拓展学生成长新空间

除了小学,中学里的课后服务同样多元。

在平潭城南学校,明快的非洲鼓点声时不时从音乐教室飘出,打击乐社团指导老师林芝正手把手地教学生击鼓技巧;在校内青铜博物馆,百艺画社的学生们正在观赏青铜雕塑作品,不时发出惊叹;操场上,一群学生手握羽毛球拍有力挥拍,挥拍处白羽翻飞——整个校园仿佛在开一场大型“社团竞选大会”,多个社团各展其长,吸引学生报名参加社团活动。

image.png

学生正在观赏青铜雕塑作品。

“虽然只是体验而已,却让我觉得特别快乐!”九年(10)班学生林妍依在打击乐社团里忍不住感慨。学校里社团众多,许多同学在两个甚至多个社团之间犹豫,难以抉择,“每个都好有趣,都想参加!”

image.png

学生正在学习非洲鼓。

这学期,平潭城南学校对课后服务进行全面升级,将原有兴趣类课程整合优化为七个社团,涵盖音乐、美术、体育等多个类别。每周一下午的课后服务时段,有的学生选择参加学科作业辅导,有的学生则依据自身兴趣走进不同社团,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拓宽视野,发展特长。

“我们希望社团课不仅好玩,而且有内容。”林芝说,她擅长架子鼓、非洲鼓等乐器教学,希望能让学生从音乐中汲取自信的力量,在节奏里收获纯粹的快乐。

image.png

学生参加学科作业辅导。

社团活动开展得火热的同时,学科作业辅导工作也在稳步进行。八年(2)班教室内,语文教师在耐心辅导学生作业,学习氛围浓厚。一名家长开心地说:“孩子在校写作业,老师也更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我们放心多了。”

平潭城南学校教务处主任王振强表示,今年参加晚间课后服务的学生共有1400多人,学校推行“学科+社团”双线服务模式,旨在让课后服务内容既扎实又丰富。“社团是学生发展兴趣、锻炼能力的重要平台,可以丰富学生课后生活,让学生更好地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郭颖

最热评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