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零碳智能岛”注入数字动力——平潭在AI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探索与启示

2025-09-25 09:54:43 来源:平潭时报 作者:沈雪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将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当前,平潭正朝着建设“零碳智能岛”的目标加速迈进。实现这一目标,既需要完善的数字基建,也离不开高素质的人工智能人才队伍。因此,如何培养面向未来的AI训练师和应用型人才,是平潭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在这条道路上,平潭应当立足自身“一岛两窗三区”的独特优势,先行先试,探索出一条以应用驱动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以真实、具体的产业为平台,形成一个由“目标—基建—场景—人才”构成的闭环生态。

以战略目标为总牵引,明确人才培养的“靶向”

平潭在AI领域的探索和应用,主要服务于零碳智能岛和两岸共同家园的建设。这一清晰的目标,决定了其人才需求要高度聚焦于智慧政务、智慧文旅、绿色能源、两岸经贸等特定领域。这种“靶向”需求,使得人才培养从一开始就具备了极强的目的性和实用性。清晰的目标能有效防止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两张皮”,但未来发展的关键是如何将宏观的“靶向”转化成可落地、可执行的具体步骤。因此,在明晰目标的基础上,若能由政府、企业与院校三方协同,将这一宏观“靶向”进一步细化为动态更新的“AI人才需求图谱”,精准描绘出具体岗位的能力需求与技能标准。这无疑将更精准地引导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改革方向,让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衔接更为紧密。

以数字基建为支撑,打造人才成长的“练兵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AI人才的成长,离不开算力和数据这两大基础条件。平潭深知筑巢引凤、夯基育才的重要性,积极开展与科技龙头企业的深度合作。2024年,实验区管委会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大力推进以两岸融合智算中心为代表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平潭两岸融合智算中心一期项目1000P的算力已建成投用,二期1000P商业算力和300P昇腾算力的异构算力资源池也在规划中。这些坚实的算力“底座”,为AI模型的训练、调试与优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练兵场”,让AI训练师的培养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有了实践平台。

然而,数字基建并非只要建好,更重要的是用好。下一步,平潭应推动算力资源向高校、科研机构、中小企业开放,逐步降低算力资源使用门槛。同时,要依托智算中心建设云端实训环境,让更多青年学生和创新团队突破地域限制,参与模型训练和实验。此外,数据作为AI发展的“燃料”,同样至关重要。政务、文旅、能源等领域的数据能够在合规前提下成为“标准化、模块化、可用化”的公共资源,这将为AI应用提供更多素材,同时也能让人才在操作真实数据中获得锻炼。

以特色场景为孵化器,构建产教融合的“实战场”

近年来,一系列“平潭特色”的AI应用场景相继落地。在政务治理领域,上线全省首个AI招标文件审查系统,审查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10分钟,大幅提升了行政效率。在文旅电商领域,本地企业推出多模态AI数字人平台,能将创作者的想法轻松转化为高质量的语音视频内容,为跨境电商和旅游从业者赋能。在海洋农业领域,平潭依托两岸融合智算中心强大的算力资源,推动AI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实现海洋环境实时监测和智能预警,并通过数字化平台精准管理农业生产,提升海洋农业的智能化水平。

得益于这些AI应用项目,AI人才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成长,实现了“项目即课程,岗位即课堂”的深度产教融合,为AI训练师的培养提供了最佳“实战场”。未来,平潭可以在“AI+零碳”领域打造更多实验项目,如智能能源管理、绿色交通调度、低碳建筑设计等。此外,可以建设跨境电商AI实验室,聚焦多语种翻译、内容生成、智能推荐等方向,培养面向国际市场的AI应用人才。同时推动产教深度融合,让课程设计与本地应用需求紧密对接,使AI人才培养走向“以用促学、学用一体”。

以企业探索为微单元,激发内生培育的“动力源”

平潭模式的活力还体现在像平潭瑞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这样的本土企业身上。作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平潭瑞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探索的“党建+技术+产业”特色路径,将企业变为人才“引、育、留、用”一体化平台。

企业不仅是产业发展的主体,更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载体。然而,要想让企业的活力持续释放,还要推动建设更完善的人才生态。一是应鼓励更多企业设立AI训练师工作坊,把生产部门打造成学习课堂,让员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成长为专业人才。二是要推动成立企业联合培养联盟,实现算力、数据、师资、项目的跨界共享,形成资源互补、人才共育的生态。三是要把价值引领与技能培养结合起来,形成既有专业深度又有责任担当的人才队伍。只有当企业真正成为“引、育、留、用”的内生平台,人才培养的生态才会持续迸发活力。

平潭的探索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植根于福建省系统性推进人工智能发展的沃土之中。省级层面的前瞻布局,为平潭模式的成功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和良好的外部环境。近年来连续出台的《福建省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十条措施》和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十条措施等重磅文件,从算力补贴、技术攻关、产业集聚、教育培训等各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在此基础上,平潭应乘势而上,主动将这些政策红利用到“目标—基建—场景—人才”的闭环生态之中,加速自身模式的迭代与成熟,从而真正将“试验田”打造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间”,为AI人才培养和零碳城市建设贡献独特的平潭方案。

(作者系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刘春兰

最热评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