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大思政课”多主体联动育人体系
2025-09-25 09:55:10 来源:平潭时报 作者:周倩 刘淑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我们的特色和优势有效转化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以“大师资”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提升“大思政课”育人主体的协同性,就需要打破传统思政教育中单一主体教学模式,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多元主体的教育资源,形成协同育人合力的教育新格局。多主体联动机制下的“大思政课”强调各主体间的互动性、协同性和整体性,通过不同主体的优势互补,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高校作为“大思政课”建设的主要实施者,应构建全维度协同、全过程浸润、全要素联动、全方位赋能的“大思政课”建设新格局,进一步夯实“大思政课”建设的主体协同根基,不断提升“大思政课”建设的实效性。
强化教师主体,打造全维度协同的“大思政课”教育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这一重要论述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大思政课”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超越单一主体的教育局限,构建多元协同、全面融合的教育生态。一是提升思政教师专业素养与育人能力。思政教师是“大思政课”建设的主力军与中坚力量,其专业水平决定着思政教育的深度与广度。一方面,应强化思政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性学习和研究,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入把握,使其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能够保持清晰的理论视野和准确的政治判断力。另一方面,应构建“理论—实践—反思”的培养机制,引导思政教师深入社会实践,开展调查研究,增强对现实问题的感知与理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同时,应推动思政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培养问题意识和辩证思维,提升思政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真正实现守正创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二是强化各学科教师思政育人意识与能力的系统培养。将各学科教师纳入思政育人的主体范畴,系统培养其思政育人的意识与能力。一方面,通过理论学习、研讨交流等方式,引导各学科教师深刻认识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构建分学科、分类别、分层次的培训体系,帮助专业课教师系统梳理学科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掌握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融合的方法论。同时,建立专业指导与同伴互助相结合的支持机制,促进教师间的经验共享与集体成长。
立足学生主体,构建全过程浸润的“大思政课”内容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学生作为“大思政课”的主体,其成长诉求与发展规律应成为构建育人体系的根本出发点。为此,应立足学生主体,构建全过程浸润的“大思政课”内容体系。一是构建基于学生认知发展阶段的思政教育递进式培养体系。针对学生认知能力与心理特征的阶段性发展规律,构建与学生认知发展相匹配的思政教育内容递进体系,实现教育内容的梯度化设计与螺旋式上升。低年级阶段注重价值观念启蒙与情感认同培育,中年级阶段强化理论思维与批判性思考能力,高年级阶段侧重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二是立足学科专业差异与学生群体多样性,推进思政教育内容的分众化设计。面向理工科领域,融入科学家精神,厚植科教报国的家国情怀;面向人文社科领域,深化文化自信、历史主体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培养,涵育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担当;面向艺术专业,强化美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培育正确审美观与健康创作观。三是基于学生现实需求的思政教育内容精准化设计。立足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成长困惑与时代际遇,构建需求导向的思政教育内容体系。通过建立学生思想状况常态化调研机制,精准把握学生在价值认同、人生规划、社会适应等方面的现实需求与思想困惑。针对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职业发展焦虑、人际交往困扰等实际问题,开发具有针对性的思政教育模块,实现思政教育由“教师想讲”向“学生想听”的转变。
围绕学校主体,整合全要素联动的“大思政课”服务体系
构建全场域协同的“大思政课”服务体系,需要学校发挥主体引领作用,整合各方资源,形成育人合力。一是强化顶层设计与多级联动。以学校党委为统领,建立健全校、院、系三级联动的责任体系。校级层面负责整体规划和政策制定,院级层面推进落实和资源整合,系部层面对接教学实践和学生需求,确保思政教育工作责任明确、推进有力、覆盖全面。二是突破部门壁垒,实现全场域融通。建立“大思政课”建设协同机制。通过定期联席会议、重点项目协作、信息共享平台等形式,实现思政课程建设、课程思政改革、校园文化培育、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衔接,构建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相互贯通的全方位育人场域。三是完善评价反馈,促进持续优化。构建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核心的多元评价体系,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管理服务纳入评价范畴,建立常态化的调研反馈机制。通过“评价—分析—改进—跟踪”的闭环管理,及时发现问题、优化方案、调整策略,推动“大思政课”建设质量持续提升,切实增强学生获得感。
聚焦社会主体,构建全方位赋能的“大思政课”资源生态
“大思政课”不能局限于校园内部,必须主动融入社会大环境,充分激活各类社会主体的育人功能,构建全方位赋能的“大思政课”资源生态。一是深化政校协同,打造思政资源共建共享链。加强高校与各级政府部门的战略合作,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共同开发地方红色资源与历史文化遗产。二是推进校企融合,构建理论实践转化链,建立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三是整合媒体资源,打造思政传播融合链。例如建设“思政云平台”,汇聚优质数字资源;开发沉浸式思政VR/ AR体验项目;设立校园新媒体工作室,培养学生自主创作正能量内容;与主流媒体合作推出思政微课、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形成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立体传播矩阵,实现思政教育的“随时、随地、随身”。
(作者周倩系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刘淑兰系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