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中秋古早习俗:礼饼香 塔瓦火 月华美
2025-10-10 10:21:17 来源:平潭网 作者:郑也 文/摄金黄酥脆的礼饼在手艺者手中成型,烧瓦塔的火焰在苍海村夜空飞舞,剪月华的传说在老街巷陌间流传——这,是独属于平潭的中秋记忆。在平潭,中秋的韵味藏在古早的习俗中。
礼饼飘香 手艺守味
10月6日清晨,潭城北路上,郑华雄的小食店已经开始飘香。这位手艺人熟练地揉捏面团,准备着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中秋节的礼饼订单。郑华雄的店铺不大,却是附近居民寻找传统味道的老地方。“半个月前就接到不少订单,最近每天都要制作好几百块礼饼。我这几天凌晨3点就起床,烤箱都没有歇过。”郑华雄说。
酥香的礼饼
“礼饼之于平潭人,犹如月饼之于中秋节,是中秋团圆不可或缺的地方美食。”郑华雄说。据传旧时中秋节这天平潭人以油饼代替月饼,后来有渔民从外地带回大肉饼的做法,因为肉饼可以切开分着吃,同全家围坐吃月饼的感觉差不多,而后就兴起了中秋吃肉饼的习俗,肉饼的另外一个名称就是礼饼。
“吃个酥酥脆脆的大肉饼,一天都会有好心情。”常客翁碧云笑着说。
如今,这口“平潭味”还吸引了外地游客。“国庆假期有位浙江游客一次性买了十盒,说要让家乡人也尝尝平潭的中秋味道。”郑华雄说。
点燃瓦塔 火舞岚岛
月圆之夜,苍海村的旷地上,一座用红砖垒成的瓦塔矗立。“点火啦!”随着村民一声吆喝,火光“轰”地冲上夜空,照亮周围一张张笑脸。
烧塔瓦(资料图)
烧瓦塔是平潭和福清一带独特的中秋习俗。据《任厝村志》记载,此习俗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百姓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于是相约中秋夜燃烟堆作为起义信号。此后,中秋节烧瓦塔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如今已成为平潭中秋重要的非遗活动。2023年5月,烧瓦塔入选第七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每到中秋,看到瓦塔点燃,村民们围聚在火光周围,我就特别感动。这跳动的火焰,对我们平潭人来说,是团圆和希望,是精神的寄托。老一辈说,烧得越旺,日子越红火。这不仅是祈福,更是我们团结一心、共创美好生活的象征。”苍海村党支部副书记林辉说。
月华寄福 播种美好
在平潭众多的中秋习俗中,剪月华无疑是最富诗意和想象力的。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假期,一场别开生面的自然教育活动在深坞村开展。
当天,被亲切地称呼为“美好姑姑”的本地民俗文化推广者陈娟梅带着孩子们,在这里进行了一场名为“把种子交还给土地”的秋播。孩子们跟着她体验种植蜀葵花,认花草、听知识。陈娟梅说:“热爱大自然,就要让孩子从观察一花一草一木开始。”
孩子们体验种植蜀葵花。
活动期间,陈娟梅还给孩子们科普了中秋的由来以及平潭的中秋习俗,其中剪月华习俗更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
平潭民间相传,月华为月之精华,其千变万化,于八月中秋夜天门开时,从月宫下垂到人间。其形如丝,或曰如柳枝,或曰如稻穗,或曰形为人间未曾有见之物,得之能成“大富贵”。陈娟梅指着刚翻新的土地对孩子们说:“就像古人相信剪下一段月华,能获得自然的祝福一样,我们此刻把希望亲手埋进土里,这是最真实、最可靠的‘祈福’。”
从田里劳作后,孩子们围坐在老厝的院子里,开始了另一项融合了自然与美学的活动——制作漆扇。他们用从植物中提取的天然颜料,在扇面上描绘出自己喜爱的图案,一把把独一无二的漆扇在孩子们手中诞生。
记者手记
传承藏于寻常间
当都市的中秋被包装精美的月饼和闪烁的电子屏占据时,在平潭,我见证了一种更为厚重、温热的中秋习俗传承。这里的节日,是弥漫在空气里,镌刻在记忆中,由饼香、火光与神话传说共同编织的立体画卷。
郑华雄师傅凌晨三点唤醒的烤箱,是岚岛中秋序曲的第一个音符。金黄酥脆的礼饼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平潭人关于团圆与分享的集体记忆。听他用朴实的语言讲述礼饼的变迁,我忽然明白,所谓传统,并非一成不变的化石,而是像这饼一样,在时代的口味中不断被揉捏、重塑,却始终保留着最核心的“家”的味道。
当夜幕降临,苍海村的瓦塔点燃时,我被直冲云霄的火光所震撼。火光映照下,村民们的笑脸让我相信,这跳动的火焰,是岚岛人精神世界的“灯塔”,照亮着团结与希望。
“剪月华”这个充满诗意的想象,在深坞村被美好姑姑赋予了崭新的生命。她巧妙地将古人捕捉天上月华的愿望,转化为孩子们亲手播种大地的实践。那一刻,我看到了传统的根须,正以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力量,扎进下一代的心田。传统并未老去,它只是在以另一种方式,进行着生命的传承。
真正的文化生命力,就藏在这些看似寻常的“呼吸”之间——是礼饼出炉时满足的吐息,是瓦塔燃烧时炽热的喘息,也是种子落入泥土时希望的萌息。它们共同构成了岚岛独特的中秋情愫,不张扬,却深沉;不华丽,却足以抵御时光的冲刷,历久弥新。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