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奏响乡村振兴三重奏
2025-10-12 10:38:22 来源:平潭网 作者:林舒玲 何燕 丁云/文 林君斌/摄 通讯员 杨朝练 许强 孙小倩核心提示
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以“金融活水”精准滴灌产业,破解发展瓶颈;政协工委建立“委员+村”机制,推动委员深入田间地头,将智慧精准送达基层治理最前沿;农业“五新”技术加速落地,植保无人机等智能装备驰骋沃野,大幅提升生产效能……近年来,实验区以金融活水为滋养,以政协智慧为引领,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在田野间书写产业兴旺、生态改善、农民富裕的乡村振兴篇章。
金融活水润泽田间地头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平潭综合实验区营业管理部(简称“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平潭营管部”)深入实施金融支持乡村全面振兴专项行动,全力绘就平潭乡村全面振兴新图景。截至2025年8月末,全区农户贷款余额145.16亿元,占各项贷款19.8%,同比增长13.6%,增速高于各项贷款8.5个百分点。
乡村全面振兴、提质增效离不开金融赋能。为充分发挥支农支小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牵引作用,今年以来,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平潭营管部累计向平潭农商银行提供5.99亿元低成本资金,带动其向4145户农户发放贷款,金额超10亿元。
截至8月末,全区支农支小再贷款余额10.45亿元,同比增长2.02%。此外,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平潭营管部还建立银行机构信贷工作月度推进会机制,准确传导政策精神、及时协调解决困难问题。同时,依托科技赋能,推广“益农快贷”“裕农快贷”等线上产品,惠及偏远岛屿、交通不便的农户。
为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动能,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平潭营管部凝聚起全区银行系统党员志愿服务力量,常态化开展“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到偏远乡镇送政策、解难题,推动红色金融基因融入乡村振兴。另外,指导2家涉农银行机构以党建共建为纽带,与192个行政村签订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金融保障。
不仅如此,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平潭营管部还紧盯养殖、文旅等重点产业,打造多层次、可持续、高效率的普惠金融“平潭样板”。针对鲍鱼养殖行业,引导银行机构用活“海产养殖贷”“福海产业贷”等特色产品;面对渔排升级改造需求,指导农业银行平潭分行创新推出“兴渔贷—渔排”产品;着眼平潭旅游市场持续升温趋势,引导银行机构创新推出审批快、期限长的“畅游民宿贷”“福农?民宿贷”等信贷产品。
截至6月末,“兴渔贷—渔排”产品,已投放贷款3765万元,惠及105户渔民。平潭文旅、民宿相关行业及个体贷款余额达10.47亿元,同比增加3.86亿元。
政协智慧赋能乡村振兴
在君山片区芦北村,平潭润丰园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守成的农产品加工厂正高效运转。刚从田间收获的花生,被直接送至这里,经过精细加工,化作一袋袋包装精美的“芦洋花生”。从普通农户成长为综合性农业企业负责人,刘守成的转型之路,离不开三笔政策性贷款的鼎力支持。
为更好助力平潭乡村振兴,来自平潭农商银行的政协委员主动走进农户与养殖户,深入了解其生产经营状况,结合特色农渔产品的生长周期、投入产出节奏与资金需求等特点,精准发放“福农惠农贷”。该贷款产品在金额、期限、利率及还款方式等方面灵活匹配,量身定制个性化金融服务方案,切实满足各类涉农主体的多样化融资需求。据统计,今年以来,平潭农商银行已累计发放涉农贷款1.1万笔,贷款余额达23.74亿元。
“去年我们筹备启动农产品加工项目,平潭农商银行得知后主动对接,推荐了最适合的贷款产品,前后共为我们办理了三笔贷款,合计350万元。”刘守成表示,这笔资金助力他顺利建起厂房、添置设备,如今加工厂出产的农产品已成功推向市场,反响良好。
“在信贷投放方面,我们将信贷资金精准滴灌三农领域,持续推动涉农和普惠型涉农信贷计划,通过整村授信等举措,确保信贷资源向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平潭农商银行党委书记、政协委员刘晓宏说。
近年来,实验区政协工委聚焦产业发展、专业帮扶、民生改善等重点领域,构建“委员+村”结对机制,推动形成“问题共商、资源共享、发展共谋”的协同格局,广泛发动委员发挥专业优势,下沉乡村一线调研献策,聚焦农业发展难点堵点,把履职答卷写在乡村振兴一线。
今年4月,实验区政协工委专门组织委员开展春耕备耕和粮食安全视察调研,实地视察昆湖村春季农业生产以及幸福洋盐碱地土地整治项目进展情况,并召开现场座谈研讨会,围绕撂荒地复耕、农产品品牌建设、农旅融合及农民增收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为实验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政协委员游雪芸(左)跟农户一起察看盐碱地的土壤酸碱度情况。
近日,首次在幸福洋四期盐碱地种植的百亩甘薯迎来丰收。田野间,甘薯收获机来回穿梭,一颗颗饱满匀称的甘薯破土而出,工人们忙碌地装袋,准备发往市场。令人欣喜的是,这片曾经的盐碱地,甘薯亩产不仅高于普通地块,口感也更为优良,成为平潭盐碱地种植探索的又一成果。“这片盐碱地有2000多亩,我们通过一些农业技术手段,如挖深沟、起高垄、增施有机肥、施用菌剂等措施,让盐碱地变成了粮食种植地。”政协委员游雪芸说。
在大坪村、上攀村、东澳村,实验区政协工委也相继设立了政协委员联系点,持续拉近委员与乡村群众的距离,通过定期开展活动,倾听群众呼声,收集并帮忙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今年以来,共收集乡村文旅发展用地不足等问题32个,并推动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科技助农提效降本
“以前20多个人忙活1天,才能将100多亩甘薯田农药施洒完,现在1个人操作植保无人机,1天就能轻松搞定。”11日上午,在君山片区芦北村举办的2025年农业“五新”(农机新机具)示范推广现场演示会上,平潭好收成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守成,指着田间高效作业的新型植保无人机,兴奋地分享着科技为农业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
腾空、起飞、盘旋、喷药……活动现场,植保无人机在工作人员的精准操作下,在甘薯田上空快速作业。“植保无人机能实现精准作业,通过设定飞行高度、速度和喷洒量,确保农药均匀覆盖,有效提高了农药利用率和病虫防治效率,也保护了土壤和水源环境。”刘守成说。
据悉,平潭甘薯种植面积约4.6万亩,植保无人机的推广和使用将进一步提升农户的生产效率。“目前,实验区共有植保无人机7台,占有率相对较低,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活动,直观展示植保无人机的卓越性能和高效作业效果,让更多农户了解到这一新科技的魅力。”实验区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产业科工作人员王旭东说,农户们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购买或租用植保无人机,从而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