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法院苏平法庭创新推出“拟公告案件再送达”机制
2025-10-14 09:36:34 来源:平潭网 作者:林璟文书送达是司法程序的“第一公里”,也是基层法庭的“老大难”。传统送达模式下,审判周期较长,也让当事人权益保障陷入漫长等待。
为此,平潭法院苏平法庭创新推出“拟公告案件再送达”机制,联合地方党委、派出所等搭建“五方协作网”,多方联动打通数据壁垒,降低公告案件占比,案件审理平均耗时大幅压缩。
多方联动 织就紧密“协作网”
“每年近五分之一的案件要走公告程序,一件案子光公告就要等2个月,当事人急,我们也愁!”复盘工作时,苏平法庭干警发现,传统送达模式下,超七成公告案件因地址不详、联系不上当事人等被卡住。破解送达难、公告多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能不能在公告前再送一次?要是能联合其他部门一起找线索、定地址,说不定能减少不少公告案件。”于是,苏平法庭牵头召开协调会,提出建立“拟公告案件再送达”机制。“把各部门的优势拧成一股绳‘再送一次’,不仅能减少公告,还能让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早点落地。”这一提议,得到了各部门的积极响应。
派出所主动提出发挥数据优势,实现精准定位;司法所提前介入送达流程,同步开展释法疏导;片区管理局则统筹村一级资源,让基层力量成为信息摸排的“前哨探头”。短短一周内,由5家单位联合组建、61个村综治协管员共同参与的“再送达”团队正式成立,76名联络人的名单、清晰的责任分工、规范的沟通流程全部敲定,《协同送达工作指引》同步出台,一张凝聚多方合力的“协作网”就此织就。
三级核查 练成精准“定位术”
“保险人代位求偿权纠纷,需向辖区某村当事人送达文书,麻烦协助核查最新线索。”不久前,苏平法庭法官在协同工作群里发布了一条“再送达”需求,次日一早便有了回音——该村综治协管员发来当事人近期活动轨迹,村委会主任补充其家庭常住情况,包段民警同步提供户籍登记变动信息。多方线索一汇总,经办法官很快就联系上了被告,全程仅用2天就顺利完成了文书送达。
这样“找得准、送得快”的高效场景,得益于苏平法庭打造的“三级核查机制”。此前,案件常因当事人地址模糊、信息滞后,陷入“送达—退回—再查—再送”的循环。为解决这一问题,苏平法庭结合基层治理优势,创新构建“综治协管员初查建底、村两委复查核实、政法单位协查补全”的递进式摸排体系,将综治协管员掌握的村居动态信息、村两委登记的民生服务数据与公安户籍系统、司法所矫正监管数据库深度联通,确保每一条线索都精准可用。
今年以来,苏平法庭累计对49件拟公告案件开展“再送达”,成功送达41件,“再送达”成功率达84%,减少公告耗时超1200天。信息核查准确率超90%,累计更新当事人有效送达地址45条,16份依托该机制寄送的文书全部实现一次送达成功。
情景实训 打造专业“练兵场”
“要是遇到一些情况,别慌!先按规定留好证据,再依法留置文书,流程不能乱。”在苏平法庭的送达实训课堂上,工作人员分别扮演当事人、法官、村干部,把日常送达中高频出现的“拒沟通”“对抗情绪”等难题一一还原。演练结束后,大家围坐研讨,分享实战经验,提出实操疑问,通过“模拟实战+即时复盘”的方式,把每一个应对细节都打磨到位。
“学了沟通技巧、懂了法律依据,上门送达心里特别有底!”梧峰村综治协管员杨灿的话,道出了队伍的真切变化。原来,基层协同人员多是“半路出家”,碰到复杂情况常手忙脚乱,导致“再送达”走了不少弯路。为了补上能力短板,苏平法庭专门打造实战化“练兵场”,通过情景模拟、典型案例复盘、公法司联动授课等多元形式,让协同队伍在沉浸式学习中提升专业能力。截至目前,苏平法庭已联合协同单位开展7场送达专题实训,覆盖350余名基层协同人员。技能提升的效果立竿见影:首次“再送达”成功率从原先的不足20%提升至近40%,“再送达”平均耗时从原先的7天以上压缩至3天内。
“我们‘练兵’的核心,就是让每一次送达都更专业、更高效,最终实现‘公告减下来、诉讼加速度’。”苏平法庭一级法官李小洪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完善实训体系,健全数据共享、责任闭环等配套机制,力争让“再送达”成功率再提升、公告案件占比再下降、平均送达时效再提速,让司法服务既专业又暖心。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