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两座厝,一段北港往事
2025-10-24 10:03:41 来源:平潭网 作者:林秦东/文 林君斌/摄平潭每一座石厝背后,都有一段人与岁月交织的故事。背靠君山的北港村以独特的石头厝群落而闻名,是座旅游村。退休教师陈宝生家的石厝被改造成民宿后,他时常回到村里休憩,与村邻话家常。一新一旧两座石厝,便是他们家开枝散叶的繁衍之地。老厝承载着他童年的温暖记忆,新厝则凝聚着父辈对未来的期盼。它们相隔不过数百米,却像两页不同时代的家书,写满了关于传承与开创的家族叙事。

老厝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打我记事起,这老厝里就住着好几户人家。”陈宝生站在老厝斑驳的院墙前,目光柔和。他说,这座老厝大概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他童年的庇护所。“那时各家的孩子经常在大厅及庭院里跳绳、玩捉迷藏等,十分快乐。我们一家八口人挤在西侧书院里,日子虽清贫却很温暖。放学后,我们会上山扒草,下海捡海螺,帮忙干一些家务活,比如挑水、晒网、晒鱼干等。围坐在一起吃母亲做的酱油煮杂鱼,就是一家人最幸福的时刻……”
老厝是“一进式”的院落,格局精巧,呈“凹”字形。正中间是一方前厅,两侧的书院如鸟翼般向外延伸,其构造与传统的四合院颇为相似。墙体全部由大小不一的深灰色花岗岩垒成,保持着天然的棱角与肌理,缝隙间则用灰泥来勾缝。这样的墙壁是平潭石头厝特有的构造。
推开庭院小门,角落里随意堆放着青石,旧时用来捶打咸米时皮的石臼端放在一角。顺着那架吱呀作响的木梯走上正厅的二楼,有个仅容三五人站立的平台,从这里可以望见不远处层叠起伏的青灰色石厝屋顶,从眼前一直延伸到远处碧蓝的海湾里。

老厝里藏着几代人的生活记忆。
最吸引人眼球的,莫过于二楼梁枋下两幅栩栩如生的壁画。壁画上的颜色虽已不复当初的鲜艳,但笔下的兰草气韵雅致。西侧书院的墙面上,手工雕琢的“海阔鱼跃天高鸟飞”字样仍清晰可辨。字与画,一朴拙,一精雅,展现出了老厝主人修身齐家的美好品格。
陈宝生说,祖上的老厝给他们兄弟几个留下了许多美好回忆,特别是书院前的小露台。“夏天的夜晚,这里就是我们的小天地。”他回忆道,那时几个年纪相仿的孩子将草席铺上去,以天为被,以地为床,躺下就能看见满天星斗,近得好像一伸手就能摘下一把。“有时候数着星星不知不觉就一个人睡着了,直到天边露出鱼肚白,从梦境里被叽叽喳喳的鸟鸣声唤醒。现在这样的感觉已经找不到喽。”陈宝生心生感慨,继续道,“以前家家户户兄弟姐妹多,谁家有盖新房,我就跟其他人家里几个年纪大一些的兄长到新房里睡觉。偶尔还会跑到渔船上过夜,想将本就不宽裕的床位让给其他年纪更小的弟弟妹妹。”
陈宝生说,石厝里读书的场景,成为村中一景。“小时候无论是清晨还是夜晚,我总能听到从隔壁传来的琅琅读书声。”这声音,也督促着他努力奋进,成为恢复高考后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为家里的弟弟妹妹们做了个好榜样。
聊天之际,顺着他的指引,我们将目光落在半山腰那座新厝上。“说是新厝,其实也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盖的,到如今也有五十年左右了。”这座新厝虽说是典型的四扇厝,却处处显露着不同的时代气象。与老厝随形就势的石头不同,新厝的每一块石头都经过精心打磨,工字形砌法一丝不苟,缝隙均匀,看上去很大气。
“盖一栋房子,对平潭人来说可是天大的事。起厝时父母亲忙前忙后,什么事都亲力亲为。你看看这石头的雕工。”陈宝生抚摸着门框上光滑的石条说,“父母亲特地请了位石匠师傅来雕刻,那位师傅虽然话不多,但手艺极好。小石锤、黑墨斗、铁钎子,一凿一錾,都很有分寸。”门檐上的石条雕刻着飞鸟与牡丹,线条流畅精细,透着一个家庭对美好生活的具象表达。

门檐上石雕飞鸟与牡丹线条流畅。
陈宝生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那年他上初一,祖屋已经住不下日渐长大的兄弟姐妹,随着家中最小的弟弟呱呱落地,父母下定决心要新建一座能容纳八口人的大厝。为了起厝,父母亲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几年后才攒够了起厝的第一笔资金。
今年84岁的张梅英是陈宝生的母亲,住在这座当年她参与盖的石厝里。见到来访者,她都会热情地讲起那段往事。作为村里为数不多读过书的女性,张梅英始终坚持要让每个孩子完成学业。“刚刚起厝时,家里连个像样的家具都找不到,但家里唯独不能缺那一盏盏柴油灯。”她笑着说,“海岛的孩子还是要走出去,才能有出路,外面的世界大得很呢。”

陈宝生及其母亲张梅英(左)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建的石厝前合影。
“别看咱们这过去是个不起眼的小渔村,就这一条小巷里,可走出了不少有出息的年轻人。”北港村原村支书陈松柏在这条小巷里住了大半辈子,提起附近的石厝人家,他满是骄傲。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周边的石厝人家里接连走出了好几位大学生,这在当时是轰动十里八乡的大事。
从老厝到新厝,不过数百米的距离,却承载着一个家族几代人的梦想。陈宝生青年时曾是平潭海坛青年文学社的成员,他找出一首早年创作的诗歌《故乡》,朗诵起来:
秋风 从你阡陌般衰老的面颜掠过 像顽童
梳弄你蓬乱的胡茬子
啊 故乡
我祖祖辈辈敬重的老人
你敦实伟岸的身躯
浸泡着为生存而开垦的汗水
你 炽烈的骄阳下
裸露着古铜色的脊背
是我世世代代的骄傲
你是父亲
用父性的威仪
启迪后辈深思
你是母亲
以母性温柔的富足
给子女注入新生的血液
啊 故乡
愿你消瘦而苍老的面颜在我青春的心灵中美丽 年轻……
(载于《海坛》1986年第5期)
北港村的石厝,是依着山势一片片建起来的,就像是一片层层叠叠的海上堡垒。这些由石头垒起的厝,不仅是栖身的居所,更延续着重视耕读、言传身教的家风传承。老厝藏着海岛少年儿时的星光与书声,新厝刻着父母的汗水与匠心,它们并肩立于这山海之间,见证着北港村的变迁,也满载着一代代人深刻的生活记忆。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