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将忠魂——纪念民族英雄江继芸》在平潭首发——新研究成果还原英雄本色

2025-10-31 10:00:27 来源:平潭网 作者:王焰 文/摄

近日,《虎将忠魂——纪念民族英雄江继芸》新书首发式在平潭举行。来自平潭江继芸文化交流中心、岚台历史古籍文献研究中心、平潭作家协会的专家学者、历史研究者以及各界嘉宾等七十余人参会,共同见证新书发布,缅怀英雄事迹,传承爱国精神,汇聚奋进力量。

江继芸纪念馆

十余载潜心编纂 梳理汇集珍贵史料

据《虎将忠魂——纪念民族英雄江继芸》主编、江继芸纪念馆馆长江永平介绍,该书于2010年启动编撰工作,编撰团队辗转多地,系统搜集并整理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台北故宫博物院等机构的珍贵史料,充分吸收了近年来学界有关江继芸研究的新发现与成果。

全书约15万字,收录了馆藏文献29则,并汇集多篇学者论文、诗词及新闻报道,为深入研究江继芸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扎实的文献基础。

新书首发式现场

据史料记载,江继芸出生于平潭(清代属海坛镇侯均区右营村),精武善战,屡立战功,历任参将、副将、总兵等职,被誉为“福建抗英第一人”。江永平表示,该书的出版旨在真实、立体、全面地展现江继芸的英雄形象,客观呈现其在鸦片战争时期的戎马生涯与爱国精神,帮助读者更加清晰地认识这位民族英雄的历史事迹。

本书在江继芸生平考证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据书中收录的《江继芸履历单》等清宫档案记载,兵部尚书穆彰阿在道光十一年(1831年)奏报中明确写道“江继芸,福建人,年五十一岁”;道光十九年(1839年),闽浙总督魏元烺在奏折中亦称其“年五十九岁”。据此推断,江继芸应生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较以往公认的1788年提前了7年。他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殉职,按传统虚岁计,享年61岁。

嘉宾翻阅新书。

在履职经历方面,本书厘清了江继芸生前的重要职务变动。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他被任命为海坛镇总兵,但因清代“本籍不宜”的回避制度,在赴任途中改调金门镇总兵,并直接投身厦门保卫战,因此并未在家乡平潭实际任职。

书中还以生动细节展现了江继芸体恤兵卒、关心民情的一面。在粮食短缺时期,他奏请将营中存储的谷价银两支借兵丁,助其购粮;此外,他还亲临督导闽安沈公桥的重修工程。该桥建成后兼具防务与交通功能,至今仍为地方民众所感念。

在史料方面,本书梳理了江继芸的家族档案、清宫所藏奏折及其与其他禁烟派官员的往来文书,构成了坚实的文献基础。正如参加本书编纂的李积安所言,希望通过这些珍贵文本,“为读者还原一个立体真实、有血有肉的江继芸将军”。

缅怀英雄事迹 赓续忠勇爱国精神

随后举行的交流研讨会上,学者、文化界人士与江氏后裔就如何深入挖掘与传播江继芸文化进行了热烈讨论。

平潭江继芸文化交流中心执行理事长念家圣系统梳理了江继芸从出生、从军到厦门保卫战殉国的生平。“今天我们汇聚于将军故里,以文化之名致敬英雄,为民族血脉中流淌的忠勇之气与爱国精神续火传薪……从中汲取奋进前行的力量。”念家圣说,纪念馆内将常态化开设文化讲堂,除由他本人公益讲述外,还将邀请专家学者共同讲授海坛水师戍守台海二百余年的历史,推动平潭这段光荣历史得到更广泛和深入的传播。

参加《虎将忠魂——纪念民族英雄江继芸》编撰的张泉说,本书的出版肩负起“让更多人了解江继芸生平,传承他的精神”的文化使命,以期赓续这位民族英雄的精神火炬。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江继芸将军在厦门保卫战中明知此行不归,却毅然奔赴战场,其视死如归的气节与大无畏精神,值得后人永远敬仰与传承。”福建省作家协会顾问杨际岚说,“我们应以本书为起点,深入挖掘平潭历史文化,让历史说话,让文化传承,为平潭发展凝聚精神力量。”

关于江继芸研究的新闻报道

人物简介:

江继芸,字源选,号香山,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出生于福建省平潭(海坛)侯均甲五福境(今平潭潭城右营)。自幼习武,熟悉水性,年轻时加入清军水师,精武善战、屡立战功,历任台湾副将、海坛镇总兵、金门镇总兵等职。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七月初十,率部增援厦门保卫战。当时英军进犯厦门,厦门防务力量非常薄弱,装备较好的水师被带往浙海捕盗,所余屯军仅3000余人,水勇不过1000余人,且装备落后,各守炮台、隘口,兵力分散。国土危急之时,江继芸慨然受命,驻扎在厦门胡里山炮台,昼夜备战,御敌冲锋,最终壮烈牺牲,被称为“福建抗英第一人”。

责任编辑:毛志斐

最热评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