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青年文旅人:以创意为笔,绘就人文、生活与生态的共融长卷
2025-10-31 09:48:49 来源:平潭网 作者:王焰 文/摄 部分图片为采访者供图初到平潭,有人被海风吹乱发丝,有人被浪花溅湿裤脚,也有人可能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被细微而真切的善意击中——或是在村道边看到满含笑意的渔民大叔,或是在民宿门前收到一张写着方言的野花卡片,或是在夜晚被邀请去看一场露天电影。一些扎根于村落、生长于石厝间的平潭特色文旅小店,正悄悄地把真诚和温度装进生活的日常里。他们把更多心思花在了与土地、与人情、与海岛的对话上,用自己的方式主动融入、回馈滋养他们的村落。原来,平潭的魅力不只在碧海银滩的秀丽风景,更有流淌在生活日常里的温暖相伴。
反哺人文:让游客遇见真实的平潭
当游客不断涌入时,在地文化常常容易被简化、被消费。如何让游客看到村落真实、鲜活的肌理?位于平潭磹水村的“海豹布鲁斯”咖啡馆,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店主Kim是一位来自上海的鞋履设计师,他请来摄影师朋友小野,把镜头对准了村里的生活日常:挑着海产走在沙滩上的渔民大叔;系着花头巾,提着工具去赶海的妇女;在村道边石头上静坐,看着海面闲聊的老人;甚至还有不知名的流浪狗也成了摄影主角。那些平常不被注意的瞬间被定格,印刷成厚厚一摞“人文海报”,整齐地摆在咖啡馆前台,供店里的顾客翻阅、挑选。每人可带走一张,无须付费。

Kim贴海报,改造旧公交站。(资料图)
更特别的是,Kim还将这些照片贴在了村里一处旧公交车站上。原本黯淡无光的候车亭,因一张张熟悉的笑脸而明媚了起来。村民们路过时会停下脚步,盯着照片看上几眼,仿佛在确认那真的是自己,或是身边的邻居。游客偶尔也会驻足欣赏,像遇见一场不期而至的展览。
“我年纪大了,看不懂那些花里胡哨的画,但这些照片我看得懂。就是没想到自己也能出现在这上面。”68岁的村民林大伯笑容腼腆,眼神里透着些许骄傲。来自广州的游客吴亚子则显得尤为感动,“这些真实的影像非常能触动人心,就好像自己也融入了磹水村的生活里。”
一张张影像将村落的日常放大:曾经只是寻常生活的片段,此刻被看见、被珍惜,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村民的生活被看见,游客的脚步被放慢,文化也在其中被温柔地交换。
而村子里的默俏民宿则选择用另一种方式留住旅人的脚步。中秋那几天,管家陈丽云把民宿那一扇标志性的蓝色大门点缀得花团锦簇。一朵朵刚从村路边采来的野花,被她小心地贴上门。轻轻翻开花瓣背面的卡片,会发现写着一些字——那是用普通话模拟音节拼写的平潭方言,比如“卡溜某”(去玩不)、“嗨吖览”(海很蓝)、“吖欢立”(好开心)。
每当客人推门而入,总会顺手摘下一张卡片带进房里。到了夜晚,在民宿的公共空间里,默俏还会临时办起“方言课堂”。陈丽云一边教大家念平潭方言,一边讲述着平潭方言背后的故事,客人们学得津津有味,常被一两句方言逗乐得停不下来。“他们最后总能记住几个词,下次见面还会主动用平潭话和我打招呼。”陈丽云笑着说。
这些被写在花瓣背后的平潭方言,像是一把小小的钥匙,让旅人们在短暂的停留中,也能触摸到这座岛屿的另一层生活温度。
反哺生活:把“照顾客人”延伸为“陪伴邻里”
如果说文化的反哺是让村子在精神层面焕发生机,那么生活的反哺,则更像是把温度渗进日常的细枝末节里。这些商业空间不再只是买卖的场所,而是慢慢融进了村庄,融进了每个人心中。
默俏民宿门前附近有个公交车站点,但公交车班次较少,村民们常常要等上许久。为此,民宿在门口合适的位置安放了一张“爱心座椅”。说是座椅,其实就是一块就地取材的大石头,石头上,被陈丽云用白色颜料勾勒出了一个大大的心形,坐上去厚重而安稳。村民们等车时喜欢坐在那里歇歇脚,偶尔有旅人走累了,也会倚靠在石头边,吹吹海风。石头本是冰凉的,但添上了这笔看似简单的“心”,便能让一处小小的等车点多了几分温暖与慰藉。
逢年过节,陈丽云会提上大米和食用油,去看望村里的留守老人。她陪他们聊日常琐事,老人们常常拉着她的手,往她手里塞上一袋自家晒的地瓜干或者几把刚收的蔬菜。这样的人情来往没有什么特别的形式,却能在一次次的交谈互赠中,将“民宿”和“村子”的边界抹淡几分。

伤心小狗俱乐部店内充满文艺气息。
同样的温情,也流淌在另一家名字独特的饮品店里——“伤心小狗俱乐部”。乍一听名字,似乎带着些许调侃,可走进去便能明白,这里是为那些在压力与孤独里徘徊的人准备的一处小小避风港。“‘伤心小狗’是许多人对自己内心脆弱时的自嘲,我希望这里能成为大家交换心事、获得安慰的地方,就像流浪的小狗找到了能安心栖息的小窝。”主理人说。
傍晚,俱乐部里成了天然的影院。架起投影仪,电影光影晃动在白色幕布上。孩子们拖着小板凳抢着坐在最前排,大人们则三三两两坐在门口的藤椅上,边看边聊。虫鸣、海风、笑声与电影的对白交织在一起,这是村子特有的惬意景象。这里仿佛融进了村庄的呼吸里,不再是单独的商业空间,而是众人共享的美好夜晚。
这些细节虽不起眼,却如涓涓细流,温养着村落。没有招牌,也无须渲染,只是源于一种简单的邻里心态:把客人视作邻居,把村子当作家园。于是,商业空间的边界温柔地延伸,成了另一种形式的陪伴,在人来人往中,留下了持久的温暖。
反哺环境:用实际行动守护美好家园
“来,这是你今天换到的冰美式。”在平潭紫兰村的“喵阁”咖啡店,店主杨敏接过游客递来的袋子,里面装着从海滩捡来的海漂垃圾。店里有个长期活动:一袋海漂垃圾换一杯免费咖啡。这并非噱头,而是她亲身经历后的做出的决定。

可持续杂货铺“虞”收到不少塑料瓶子。
杨敏是一名桨板爱好者,店旁就是一片开阔的沙滩,天气好的时候,她常忍不住下海划几圈。一个下午,当她再次踏上海滩时,注意到各色塑料袋、饮料瓶、泡沫板散落在沙滩上。“那个景象实在不该出现,我觉得这片海洋承受了它不该承受的重量。”杨敏说。
从那之后,她便利用空闲时间清理沙滩。喵阁的“垃圾换咖啡”活动,也慢慢吸引了更多游客参与。“我们做不了什么大事,但至少可以从身边开始。”杨敏说,这杯咖啡不仅是一种奖励,更是一种提醒——在舒适惬意的海岛旅行里,也要记住这片蓝色海洋的脆弱与珍贵。
在平潭后田村,有家名为“虞”的可持续杂货铺。名字取自舜帝时期负责护卫山林川泽的“虞”部,相传是上古时期最早的环保部门。店主雷雷和比亿都是可持续生活的践行者。
走进店里,环保用品、木作、二手循环的物件随处可见,没有过度包装,透出一种简朴的质感。店里的“垃圾换饮品”活动也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许多游客特意拎着海漂垃圾前来兑换。拿到垃圾后,雷雷和比亿会逐一分类,将可回收的物品单独挑出来做回收处理。
更令人欣喜的是,村里的小朋友们听说这件事后,也参与了进来,用捡垃圾的方式换取喜欢的饮品。在他们明亮的眼神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件简单但有趣的事情。“真的非常欣慰,一颗小小的环保种子也许就这样悄然种下了。”雷雷在社交账号写下这样一句话。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日常里的小小坚持,就会在孩子心中生出参天的守护之树。
碧海银滩是平潭的金字招牌,但旅游活动本身也可能会给环境带来压力。用垃圾换饮品正是一次巧妙的价值转换与责任唤醒,把“消费—负担”改写为“参与—守护”。游客不再只是匆匆打卡,而是以微小举动融入在地生态。一片片海滩在游客的弯腰拾捡中恢复洁净,也潜移默化地强化着本地居民的环境认同。当清洁海滩成为日常,当孩子自觉捡起第一片塑料,可持续的意识便不再是口号,而是流淌在平潭肌理中的生活本真。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