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漳州到非洲,一滴“东方神油”的清凉出圈之路
2025-11-06 21:47:01 来源:平潭网你可能想不到——
在非洲的街头巷尾
有一种“小绿瓶”
正悄悄成为当地人的“时尚单品”
它能提神、能防蚊
还能止痒消炎
它来自福建漳州
它,就是——水仙牌风油精


1956年
在漳州九龙江畔
一位叫蔡艺文的技术员在自家老宅里
带着几位研发人员反复实验
终于调出了那一股熟悉的“清凉味”
1972年
全国第一瓶水仙牌风油精诞生

1956年,建在蔡艺文家中的柑皮油生产工棚

20世纪50年代,在漳州香料厂的香料农场(丁香罗勒基地)劳动的职工
谁能想到
这个诞生于小作坊的产品
已陪伴几代中国人度过夏日
成为家家户户药箱里的“防蚊神器”

1977年,漳州市香料厂厂区

20世纪80年代,漳州市香料总厂门头
“我在公司干了31年”
车间主任赵毅生笑着说
“以前全靠人工包装
一个瓶子一个瓶子拧
现在早就数字化了
灌装精度能控制到1%
这是‘很高很高’的精度”

20世纪80年代,风油精包装工序现场(第四层楼)
几十年间
水仙药业已从手工操作
走向机械化、智能化
现占据全国风油精市场三成份额

你可能在电视上看到过它
却没注意——
在2015年、2019年阅兵式上
还有今年九三阅兵的观礼包里
那瓶熟悉的小绿油也在其中

“看到自家产品能出现在天安门广场
真的特别自豪”
老员工赵毅生说

从漳州小作坊走出
登上国家级舞台
靠的还有产品背后的
“五千精神”——
千方百计、千山万水
千家万户、千辛万苦、千言万语

正是这份执着
销售员们走遍全国
靠一双脚、一句话
把一瓶小绿油推向千家万户

如今
这滴“东方神油”已经漂洋过海
成为非洲人的“日常必备”
在加纳、尼日利亚、喀麦隆……
几乎每个集市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当地人给它取了个爱称——
“中国魔药”

“第一次用风油精
是中国朋友推荐的”
来自喀麦隆的Djoukam说
“后来我儿子不舒服
我也给他用了,效果很好
现在我们家里常备着
还推荐给亲戚朋友”

非洲气候炎热、蚊虫肆虐
风油精成了非洲人民的“必备神器”
止痒、提神、防蚊……
样样行

风油精出海的背后
是福建企业的创新与担当
“我们不仅在出口产品
更在搭建中非日化贸易的桥梁”
福州诺一进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爱丽说

他们把福建的“明星产品”带到非洲
同时把非洲的乳木果油等天然原料引进国内
一头连着非洲的资源
一头连着福建的制造
“未来
我们还计划请非洲明星代言
让风油精走进更多非洲人民的生活”
李爱丽笑着透露

一滴清凉,折射出天下情怀的光芒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拓展国际循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要积极扩大自主开放,推动贸易创新发展,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这瓶从漳州走出来的风油精,正是全会精神的生动注脚。
从中国漳州到非洲大陆,从“中国制造”到“世界在用”,一滴“神油”,清凉了身体,也滋润了人心;
它让世界看到中国制造的力量,在细微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正如那句话——
一滴水可以映出太阳的光辉
而一滴来自福建的风油精
折射出天下情怀的万丈光芒
出品:平潭融媒体中心
策划、编导:林婷
摄制:叶德雄、郭玉萌、卢章杰
出镜:俞秀秀
设计:张凯
监制:蒙少祥
部分图片:受访者供图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