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接的石厝 相守的温情

2025-11-07 09:28:27 来源:平潭网 作者:欣桐 郑也 文/摄

秋光潋滟,阳光洒进平潭芦山村村民陈富惠的院子里。院墙边,一棵三角梅长成了树一样的老桩,枝头簇拥着红艳艳的花。这座建于1967年的老厝,门牌号已有些斑驳——芦山村芦厝坑102号。

老人家见有人到来,赶忙进屋搬出长木凳,热情招呼着。小院里,有几间花岗岩砌成的屋子,每间屋墙上都有清晰的石头与水泥拼接的痕迹。

image.png

老厝内简朴的陈设。

说起石厝的建成,今年86岁的陈富惠侃侃而谈。“我在1965年5月1日结婚。那时我在平潭芦洋农场,爱人杨美菊在农场作业队里当民兵小队长兼妇女主任,我俩都吃的国家粮。”提起往事,坐在一旁的杨美菊笑说:“又说这些‘老黄历’!”

image.png

陈富惠在菜园浇水。

陈富惠接着道:“我6岁那年,父母因病去世,前后就差一周。那时我已经记事了,姐姐也才9岁,好在还有亲戚邻居的帮衬。”他说,自己16岁应征入伍,于1965年退伍回到平潭,分配到芦洋农场。

说话间,众人已走到院子最左边的偏舍。他指着那些五颜六色、形状不一的石头说,这些都是他从山上地头捡回来的,捡得多就用板车拉,小点的就用箩筐挑。

石厝一角

在平潭,建房起厝是安身立命之本。只要有村落,就会有石头厝。因岛上盛产花岗岩,勤劳聪慧的先民就地取材,用石头搭建房屋。陈富惠家的石厝与岛上多数人家一样,屋顶呈“人”字形,铺着瓦片,瓦片上压着青石,主要为了防风。

在陈富惠的院子里,还能看到平潭石头厝的一大特色——“留码头”。这种俗称“虎齿墙”的结构,在全国独一无二。“以前多数人家建房资金不足,就先盖一房一厅,剩下的房址就做成‘虎齿墙’,方便以后衔接。我家最早的一间厝是1967年盖的。那时我们有了大女儿,为了盖房起早贪黑,下班回来也会干到晚上八九点,总想着要有个自己的房子,一家人有个睡觉的地方。”陈富惠望着眼前的院子,语气感慨地说,家里这几间石厝,是他和老伴一间一间拼接建起来的。

image.png

石厝一角

陈富惠家的石厝虽不是岛上典型的四扇厝,但大门的石料却十分讲究。“这大门是请外地的师傅给做的,尺寸也按鲁班尺上的吉利数来,一般是2.9米高、2.8米宽,再根据房子高度微调。我们家地势高,运东西上来费劲。所以这块大石料打制好后,是用板车硬拖上来的。”

抬头细看门楣,横梁也是一块完整的石料。在平潭起厝,正大门必须用完整的长石料,既坚固又美观。“石头上的细碎纹,是石匠用錾子一下一下凿出来的,摸上去能感觉到纹路。”陈富惠一边说,一边用手轻抚石面,“当年抬这块石料,汗珠顺着劳动布衣服从背流到裤脚,全身湿透。现在看石板上那些印子,就像当年汗珠摔成的一朵朵小花。”

为了养活六个孩子,这位曾经当过兵的老伯还学会了水电工技能,家里的电线水管都是他自己安装的。院子菜地边装有一段水管,陈富惠的女儿陈英说:“我老爸真是个‘宝藏’老爸。他为了种菜买了水管,根据地势安装,还把井水和自来水的开关分开,这样浇菜时就用井水,喝水时就用自来水。”

说起能干的父亲,陈英和妹妹陈华仿佛有说不完的话,一边说,一边带着大家参观屋子。本以为只有四五间房,走进去左转右转,竟别有洞天:厨房、工具间、粮食间、杂物间、洗浴室、猪圈、鸡舍、停车库……一应俱全。

“这工具间放满了他修修补补的工具,有钳子、锤子,还有电动切割机、电锯等。”陈英回忆,家里无论是修猪圈还是垒鸡舍,父亲都是主力,母亲则在一旁打下手。“小时候家里不富裕,但父母亲靠着自己的双手改善生活,让我们能吃饱穿暖,开开心心地长大。”她的讲述,让人对于这对有担当的海岛父亲和温柔慈爱的母亲印象更加深刻。

“1985年,我们家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花了620块钱,在村里可是头一家。那时候,村里的老人孩子都围在这个院子里看电视。”陈英说。

陈华也感慨道:“父亲身上好像总有使不完的劲儿。他一边要做好单位的工作,一边要打理地里的庄稼,还得养猪养鸡贴补家用,里里外外拼尽了全力。”她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家里买了一台切面机,全村人都拿粮食来加工面条,一斤面挣3分钱的加工费。就这样一点点攒钱,供养着六个兄弟姐妹,有的读中专,有的上高中、考大学。

除了这些功能各异的房间,院子里还有几条通道,转角或通向院子,或连接另一间房,这四通八达的设计也出自陈富惠之手,房间外还延伸出了露台。

陈华回忆,她们姐妹在北厝中学读书时,周五放学后,邻居同学、城里同学都喜欢来家里住,一起在露台上睡,看星星,听老人讲平潭古老的故事。“就这样快快乐乐地过了一个又一个周末。”

过去了三十多年的光阴,陈华的同学任梅芳说:“我家在任厝村,离得不远,经常互相串门,真是一段美好的回忆。转眼我们都年过五旬了,当年的陈伯成了太公,他孙子的孩子都上小学三年级了。看他依然精神抖擞,精气神这么好,真是老有所乐!”

夕阳从村那边的山头缓缓落下,陈富惠从自己改造的车库里推出一辆电动车,并给老伴戴上安全帽。这两位加起来超过168岁的老人,准备骑车去中楼看闽剧演出。“这些年,只要听说哪个村有演出,我爸就带着我妈一起去看。我们支持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只能一再叮嘱‘慢点,注意安全’,就像当年我们骑车上学时他们叮嘱我们一样……”陈英说着,满目温情。

陈富惠跨上那辆老电动车,轻快地驶出村口。晚风拂过他花白的鬓角,他的身影渐渐融入金色的光影。

眼前这几间依山而建的石厝,石块垒着石块,仿佛他们一家相携相守的岁月。石墙缝里探出的三角梅,院子里晒着的地瓜干,傍晚升起的袅袅炊烟——这座斑驳而坚实的石屋,装着陈富惠一家热气腾腾的日子,也珍藏着几代人共同的记忆。

或许某个夏夜,他们曾围坐在天井里摇着蒲扇数星星;或许某个除夕,满屋飘香的年夜饭温暖了冬日的时光。这些寻常日子里沉淀下来的温暖,让这座石厝在时光中写就了一家人相亲相爱的绵长故事。

责任编辑:詹翔宇

最热评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