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人智慧:言之有理·平潭卷》主编詹立新:岚岛乡音是探寻古汉语音韵的“活化石”
2025-11-07 09:32:25 来源:平潭网 作者:郑也 文/摄近日,海坛历史文化艺术中心内,《闽人智慧:言之有理·平潭卷》(以下简称《平潭卷》)主编詹立新与平潭民俗专家赖民等人,围绕岚岛乡音活化与方言文化传承等议题展开交流。“一世大人两世伲仔”“七哥莫嫌八哥,齐齐差不多”“上了踏板固想上眠床”……这些耳熟能详的平潭方言谚语,道出了深刻的生活道理。

詹立新(左一)与赖民(中)等人就岚岛乡音活化与方言文化传承议题展开交流。
如何守护岚岛乡音?詹立新以实际的行动给出自己的答案。他不仅全程参与《平潭卷》的编撰工作,还亲自为108条方言俗语录制音频,构建起一份珍贵的平潭方言“声音档案”。在他看来,平潭方言既是岚岛文化的基因密码,也是探索古汉语音韵的“活化石”,具有不可替代的语言价值与文化意义,亟待社会各方共同关注、保护与传承。他呼吁让方言重新扎根于日常生活,绽放出新的实用价值。

《闽人智慧:言之有理·平潭卷》
一句乡音,一缕乡愁
这场座谈的背后,是一段关于平潭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去年,福建人民出版社推出《闽人智慧:言之有理》丛书,以方言俗语为载体,传递积极的人生观与社会价值,助力读者领悟“闽人智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平潭卷》中,108条方言俗语附有一个小小的二维码,像一扇扇通往乡音世界的窗口。“来,大家扫扫看。”现场,詹立新掏出手机,对准书页上的二维码轻轻一扫。顿时,他淳厚的乡音便缓缓流出,在室内回荡:“草没根勿会勃芽,人没志勿会成家……”听着这熟悉的语调,大家不约而同地点头,嘴角泛起笑意。詹立新接着解释:“这句话说的是‘草无根不发芽、人无志不成家’的道理,强调立志是立身成事的根本。咱们平潭人靠着一把榔头拼出‘隧道之乡’、‘一柄橹桨下大洋’,靠的就是这股志气和拼劲。”
平潭的方言俗语,凝聚着海岛人独特的生活智慧:既有洞察世事的幽默与锐利,也饱含着坚韧豁达的生活哲学。“它们凝练着平潭人民的生活智慧与情感共鸣。在交流中适时用上一两句,常能迅速拉近距离,让人会心一笑。”詹立新说。
说起录音的经过,“60后”詹立新眼里闪着光。”遇到拿不准的读音,要请教平潭的老一辈,力求还原最纯正的乡音。有时为了一个字音,要反复推敲大半天。“很多词现在年轻人不会说了,为了便于传播和理解,所以我特意录了慢速和常速两个版本,就像教孩子说话一样,慢慢来。”
“参与《平潭卷》的编撰倍感荣幸,希望通过我的声音,把平潭方言更好传播下去。”他自豪地说。他所录制的乡音音频已成为方言范本,在全省多地传播开来,“希望更多岚岛乡音跨越山海,触动更多心灵。”

平潭白胜村渔港
环环相扣,乡音唤醒千年诗韵
方言,是一座有声的“活态博物馆”。座谈会上,这个充满画面感的比喻,引发了在场所有人的深深共鸣。
平潭方言是闽越先民与中原移民智慧交融的结晶。“它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俗语、谚语、民间故事、歌谣、曲艺的活水源头,是岚岛文化的基因密码。”平潭民俗专家赖民说,“平潭话拥有精妙的八音系统,如同八把音律的钥匙,为解读古典诗词的平仄奥秘提供了独特路径。”
“且听这首王维的《伊州歌》——”詹立新微笑着站起身,清了清嗓,先用普通话诵读:“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听众细心品味,发觉“思”、“书”、“居”等字已全不押韵。“但用我们平潭话来读。”他话音一转,醇厚的岚岛乡音随之流淌而出。原本散乱的韵脚瞬间归位,诗句立刻焕发出一种环环相扣的韵律之美。现场,大家眼中闪过惊喜的光芒。
詹立新进一步阐释,平潭话作为闽东方言的一支,保留了大量中原古音的特质。“这种多姿多彩、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群众的口语、民间文学作品和“五语”(俗语、追语、敬后语、谜语、隐语)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他强调,许多语段用普通话表达可能平淡无奇,用平潭话说出来却入木三分,形象生动。
“可以说,平潭话是探寻古汉语音韵的‘活化石’,是我们感受古典诗词音乐性的独特钥匙。”詹立新指出,无论是创作旧体诗需遵循的《词林正韵》,还是解读古地名用字,方言知识往往能提供关键线索。
眼下,平潭方言面临着传承的困难。詹立新担忧地说,如今不少年轻一代“听得懂却说不出”纯正乡音,而那些与方言血脉相连的文化瑰宝——即兴对唱的“盘诗”、风雅隽永的“折枝诗”、绘声绘色的“评话”表演,也随着方言环境的弱化而渐趋沉寂。“倘若有一天,再无人能用这古老音韵吟诵‘清风明月’,那将不仅是语言的消逝,更是一段文化记忆的淡去。”
“越是方言的,越有生命力”
就平潭乡音的传承保护,赖民从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保护策略。教育是根基,他主张推动方言“进教材、进课堂、进社团”,通过编写寓教于乐的分级读本、开设“第二课堂”、组建方言兴趣小组,让年轻一代在轻松氛围中自然习得乡音。文艺是翅膀,他鼓励创作方言歌曲、拍摄方言短剧等,“就像福州的赖董芳,他的方言歌曲在网络上广受欢迎。我们必须借助现代传播,让方言‘飞’进当代生活。”非遗是灵魂,他呼吁对“盘诗”、“折枝诗”等深植于方言的非遗项目进行创造性转化,使其重新焕发时代光彩。
詹立新则将目光聚焦于一个更为核心的命题:如何让方言重新扎根于日常生活,并绽放出新的实用价值。
作为家庭传承的坚定守护者,他身体力行,在家中与孩子坚持使用平潭话交流,更常在社区里动情地推广:“与其教孩子一口不标准的普通话,不如在家中多和他们聊聊地道的方言。普通话他们在外面有的是机会学,但纯正的方言语境一旦错过,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他同样是方言应用的创新实践者,巧妙地将乡音融入多个现实场景:在福州的平潭非遗文创市集上,他以三句精妙的平潭俗语开场,瞬间唤起满座乡愁;在面向社区的政策宣讲中,他用方言娓娓道来,让理论宣讲充满温度,直抵老年听众的心坎;在编撰地方文史资料时,他执着于用方言溯源地名,例如考证出“长江澳”实为“东江澳”(古语中“江”即“海”),为一段段导游词平添了历史的纵深与文化的趣味。
“我们要勇敢地把方言用起来,让它出现在我们的文章里、回荡在课堂中、融入到导游词里、活跃在社区活动中。”詹立新坚定地说,“一个朴素的道理是:越是方言的,就越是接地气的;而越是接地气的,就越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记者手记
让乡音串起 历史与未来

詹立新
这场小型方言座谈会让我深切体会到,方言保护,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眼下,我们面对的是双重挑战:一是物理时间的流逝,随着老一辈人的离去,纯正的方言发音与表达正悄然消失;二是时代变迁的冲击,在普通话与网络语言的浪潮中,方言的生存空间日益逼仄。
抢救乡音,共识易得,行动需聚力。除了詹立新,还有像参与《平潭卷》撰写的“60后”李积安、“70后”黑哥和“90后”林祥鹭等人,他们都是保护传承平潭乡音的行动者,为留存最地道的乡音遗韵贡献力量。
无论是以技术“抢救声音”,还是推动方言“进校园、进社区”,一切保护行动的背后,关键在于认知的重塑。方言不是过去的遗物,而是读懂历史的钥匙,更是流向未来的活水。詹立新等人的实践,无论是用平潭话吟诵唐诗的韵律之美,还是用乡音传递政策的亲和之力,都为这一认知写下了最生动的注脚。
在这场赛跑中,无人是旁观者。我们在家中与孩子交流的语言选择,对老人讲方言的态度,都在无形中决定方言的生命力。技术保存是基础,但真正的胜利,是让方言重回生活现场——在街巷中更响亮起来。
守护乡音,留住乡音。这不应只是专家的课题,它更应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自觉。愿我们都能成为乡音的守护者。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