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田间地头,聆听平潭水仙花开背后的故事
2025-11-14 09:39:39 来源:平潭网 作者:林秦东 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作为平潭区花,水仙早已融入这座海岛的基因。每年春节,一盆球茎紧实、香气清冽的水仙是平潭人家中不可或缺的年味。而在这缕芬芳背后,是一群人的坚守与创新。从陈绍岚等老一辈花农“走南闯北”开拓市场的闯荡,到“90后”新农人丁丽萍接棒,再到科技特派员张丽花用“肩对肩种植法”提升品质的探索,共同守护着这朵“凌波仙子”的百年芬芳。

平潭水仙花
眼下,正值水仙花球生长的关键期,让我们跟随记者的脚步,走进田间地头,聆听一朵水仙花开背后的故事。
从君山野卉到优良品种
十月下旬,在平潭芦洋下底楼村一座民房仓库内,堆满了水仙花球,花农们正熟练地按规格分级挑选花球。这里是平潭立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存储基地,每年这时刻,是最忙碌的时候。
“这段时间天气温度有点高,我正发愁何时能把种球下地。”“霜降后,如果降温了,花球就可以下地了……”实验区花卉协会秘书长郑祖明正与水仙花种植户李宝松交流。作为老平潭人,高级园艺师郑祖明经常为本地花农提供技术指导,大家都喜欢叫他“老郑”。
“平潭独特的海岛气候,孕育出水仙花期长、花箭多、株型矮壮的特点。它可塑性很强,挑选合适的水仙球茎,通过精心雕刻,便能打造出形态各异的艺术造型。”郑祖明说。老郑钻研水仙雕刻已三十多年。在这些年实验区举办的花卉展销会上,他那些造型各异、栩栩如生的雕刻作品,总是受到市民和游客的青睐。

十月下旬,工人们在挑选水仙花球,为下地作准备。融媒体记者 林君斌 摄
据考证,约三百年前,野生水仙随海流漂流至平潭君山,在此落地生根。1978年,经厦门市园林部门鉴定,平潭水仙花被确认为中国水仙花优良品种。此后,平潭开始系统开展野生水仙人工驯化与复壮试种,并取得显著成果。
“我的父辈就种植水仙花,我十八岁起就跟着他走南闯北,推广平潭水仙。”实验区花卉协会副会长陈绍岚也是水仙雕刻的“好手”。他自豪地说,当年他与父亲最远将水仙花销至黑龙江。“当时普通人月工资几十元,而一盆优质平潭水仙在上海就能卖到几元钱。”
平潭水仙首次登上国际舞台是在1992年。在香港国际花展上,平潭水仙与全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种名花同台竞秀,最终荣获“最佳展品奖”。
“当时我和郑老在香港的维多利亚公园看到,水仙花展台周围都是黑压压的人群,大家对平潭水仙赞誉有加。”陈绍岚回忆说,“当时我第一次感受到家乡水仙如此受大家的欢迎,那一刻格外自豪,至今难忘。”
“90后”女花农接棒
十一月初,走进平潭金井片区仙霞村的连片农田,新播下的水仙花种球正在土壤中静静生长。放眼望去,点点嫩绿点缀其间,这里是平潭最大水仙花种植基地之一,孕育着丁丽萍一家的芬芳事业。
“今年我们在苍海村、仙霞村和西大宛村扩大了种植规模,共计种植了300多亩成品花球和200多亩种球。”“90后”平潭花农丁丽萍说。

每年冬至前后,苍海村花田,水仙花开。
“三年磨剑,只争一春。”种水仙是个“苦差事”,除了要时常在田间地头忍受风吹日晒的考验,还需要有过人的耐心和毅力。平潭水仙花种植素有“三种三收”的传统。丁丽萍解释说,每年霜降时节种下花球,直到第二年芒种前刨起来,反复三次,第三年才能达到盛花期,标志着培养花球的程序完成。经过三年种植期的水仙花球因个体健壮、抗病力强、营养储备充足,才能上市销售。
丁丽萍父亲丁汶锦从事水仙行业二十多年,并创办了平潭绿联绿孚水仙花有限公司。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他就将平潭水仙销往北京市场,让平潭水仙登上2002年全国春晚舞台。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之下,丁丽萍自小就对水仙花怀有特别的感情。

丁丽萍(右一)和郑祖明等人查看水仙花种球。融媒体记者 林君斌 摄
“那时候,父亲要带着水仙先坐汽车到福州,再雇人将水仙花转到火车厢里,从平潭到北京,路上要折腾好几天。”丁丽萍说,现在交通更畅通,运输便捷多了。2023年10月,父亲丁汶锦病逝后,女儿丁丽萍毅然返乡继承父业。“水仙花是父亲一生的心血,现在轮到我来守护这份事业。”丁丽萍说。在维持传统种植工艺的基础上,她积极推进产业升级:一方面自学水仙花雕刻技艺,提升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开拓线上销售渠道,与北京、福州等地的自媒体团队合作开展直播带货。
“近期基地不仅接到越南新订单,直径26公分的特大水仙花球销量也显著增长,显示出市场对高品质水仙的需求持续升温。”丁丽萍说。采访间,她正在仓库里和工人们一起打包,动作麻利而熟练,“很期待今年水仙花开的样子。希望更多人看到平潭水仙独特的美,闻到这股沁人心脾的花香。”
“稻+花”轮作,科技护花更芬芳
平潭苍海村的农田施行“水稻+水仙花”轮作模式,实现“一田两收、效益倍增”。
“夏天种水稻,冬天种水仙,一块田种两种作物,效益翻番。”站在田埂上的丁丽萍抓起一把泥土向记者展示,“你看这土,还带着湿气,这就是轮作的好处。”
这一模式的推广离不开科技特派员的持续助力。作为实验区自然资源服务中心的林业工程师、区级科技特派员,张丽花是田间地头的“常客”,专门负责水仙花技术攻关和品种改良指导。每到种植季,她总会来到田间与花农“打成一片”,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张老师”。
毕业于福建三明农校的张丽花,多年来关注平潭水仙产业发展。她长期与福建农林大学专家合作,研发出适合平潭水仙生长的“肩对肩种植法”。“我们通过精准测算,让种球以最科学的方式排列,不仅节省空间,还能让每一株都享受到充足的光照和养分。”蹲在田埂边观察水仙花球种植情况的张丽花说。尽管裤脚沾满泥土,她的脸上却洋溢着温暖的笑。
翻开她的朋友圈,就像打开一本水仙种植日记——从土壤改良到灾害防治,从推广活动到赛事参展,记录着平潭水仙成长的每一步。
“跑了这么多年,平潭哪块地最适合种水仙,我都清楚。这些花农就像我的亲人,解决他们的种植困难和需求,就是我不断努力的目标。”张丽花心中一直怀揣着一个心愿:让更多品质优良的平潭水仙走出海岛,“让平潭水仙的芬芳,成为平潭国际旅游岛一张闪亮的香氛名片。”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