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 | 一枚陶片的千年回响
2025-11-17 09:08:34 来源:平潭网 作者:林彤欣/文 林君斌/摄
专家开展修复工作
一片碎陶,沉淀七千年潮汐变迁;一道纹饰,勾勒跨海洋文明轨迹。
近日,在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的文物修复室,考古技师刘军祥俯身在工作台前,手持软毛刷,轻柔地清理一件刚刚修复完成的夹砂陶罐。这件由西营遗址出土陶片拼接而成的文物,表面细密的压印纹路在清理后清晰浮现,仿佛正在诉说远古的故事。
“陶片取自西营遗址,我们采用整体提取法,将含陶片的土块运回室内,再逐层清理、拼对、加固。”刘军祥介绍,从残片到成器,需经历10天至15天的精细作业。这件陶罐的“重生”,不仅是技术的复原,更是一段文明记忆的复苏——它见证了南岛语族先民在平潭的生存轨迹,为追溯其起源与扩散提供了关键物证。
沿着苏平片区的海岸线行走,壳丘头遗址群散布在数个山丘之上,是目前福建沿海地区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之一,成功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里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包括西营、壳丘头、东花丘、龟山等,时间跨度从距今7500年持续至3000年,构建起东南沿海史前文化发展的完整序列,成为解读东南沿海史前文化的重要密码。
“陶片上的贝齿纹、戳印纹,与台湾大坌坑、金门富国墩遗址的文物纹饰相比,两者高度相似。”壳丘头遗址博物馆讲解员肖可欣向记者介绍,这些共性印证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的紧密联系。而西营遗址出土的7300年前人骨,经古DNA分析显示,其族群与我国南方、东南亚存在亲缘遗传,使平潭成为国际学界探索南岛语族起源的关键区域。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发掘历史、传承文明是考古工作的神圣使命。近年来,平潭考古工作成果丰硕。作为“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的核心区域,壳丘头遗址群的发现,改写了民众对中国东南沿海史前文化的认知,也成为展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窗口。如今,平潭厚植文化底蕴,促进考古发现成果转化,推动“考古+旅游”融合发展——壳丘头遗址博物馆内,虚拟现实技术重现先民航海场景;坛南湾的MR项目以蓝眼泪为媒,将南岛语族元素融入夜色;以陶杯为原型的文创咖啡杯、贝齿纹帆布包等产品,让文物走入寻常百姓家。
一枚陶片,见证了南岛语族先民向海而生的勇气,也见证着如今平潭推动考古事业创新发展的坚定步伐。“我们将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以守正创新的理念加强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深入挖掘、整理、阐释文物内涵,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平潭实践贡献文化力量。”实验区旅文局党组成员、旅游文化服务中心副主任李晓哲说。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