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厨师世家的“鲜味”守艺路

2025-11-21 09:52:36 来源:平潭网 作者:王焰

在厨师世家姚志强的家中有一个三代人共用的厨房,他们的拿手菜是烹饪三条不同的“鱼”。八十岁的老父亲姚成宝一生专注于炸鳗鱼,那是飘香一甲子的婚宴记忆;儿子姚志强以“平潭鱼饭”斩获全国比赛金奖,诠释了坚守与突破的匠心传承;而“90后”孙子姚森则以一道“蜂窝鲍鱼”摘得创新菜比赛的特金奖,用现代厨艺为家乡海味注入新的灵魂。

姚志强为儿子姚森整理厨师帽。

让我们走进姚志强家的厨房,聆听一段关于守护“鲜味”的温情故事。

平潭鱼饭 扬名全国赛场

2025年台州美食烹饪全国邀请赛上,三十三支来自全国各地的厨师队伍齐聚一堂。平潭闽菜大师姚志强代表福建出战,身旁站着合作多年的搭档——平潭喜盈门大酒店行政总厨叶寿山。他们此番挑战的,不仅是全国同行,更是一道经典潮汕菜:“打冷鱼饭”。

平潭鱼饭

“场面非常壮观,三十几个灶台同时开火,每个队都使出浑身解数。”叶寿山回忆道,“海南、香港的团队实力强劲,但我们大赛经验更丰富,有信心为福建拿下这份荣誉。”

在开放式厨房的喧嚣中,姚志强团队却显得格外沉着。他们将蒸至恰好的黄鱼迅速降温,随后低头持镊,精准地在金黄鱼皮与雪白鱼肉之间游走,一一剔出细刺。“我们用的是平潭大黄鱼,颜色金黄,肉质细嫩。”姚志强说,“清代海坛名儒施天章编纂的《平潭名胜纪》中就有‘东小庠黄鱼作顿,大小练紫菜名乡’的记载,这来自平潭大海的馈赠,正是我们信心的源泉。我们平潭厨师做鱼,是专业的!”

这道获奖作品展现了平潭厨师对传统的大胆突破。传统的潮汕“鱼饭”以鱼为唯一主角,而姚志强团队却匠心独运地加入了吸收鱼汤精华的秘制米饭,趁热卷进剔刺后的完整鱼肉中,让“鱼饭”之名真正名副其实。成菜后的黄鱼鱼皮金亮,肉质细嫩,米饭饱含汤汁的鲜美,再佐以清爽小菜,既保留了南方菜的清秀韵味,又蕴含着渔家菜的厚实底蕴。

“比赛因规则所限命名为‘潮汕黄鱼饭’,但这道菜的魂,是我们平潭的黄鱼。它的创意,也出自我们平潭厨师之手。”姚志强语气坚定地说,他将把这道金奖菜品带回家乡,“从今往后,它只有一个名字——‘平潭鱼饭’。”

蜂窝鲍鱼 凸显风味创新

“呲啦——”一声,裹满“蜂窝糊”的鲍鱼沉入翻滚的金浪。油温攀升,细密气泡从中挣脱、膨胀、定型。姚森凝视油锅,在蜂窝结构凸显的刹那迅速捞起,调高油温二次复炸。面皮在高温中迅速变薄透光,泛起金黄,最终形成凹凸别致的完美蜂窝。“成了。”他欣喜笑道,“我最享受这一刻——油泡‘嘭’地炸开,面糊忽地胀大。”

就在父亲姚志强捧回全国金奖的前一周,26岁的姚森也在2025年福建“新闽菜·海天鼎厨杯”创新菜大赛中斩获特金奖。他的作品“蜂窝鲍鱼”,以金黄蜂巢包裹卤制鲍鱼,盛于特选的黑石容器,一口咬下,外酥内嫩,酥脆外壳与弹牙的鲍鱼肉在齿间交织出绝妙层次。

蜂窝鲍鱼

与其他追求造型猎奇的选手不同,姚森的创意中藏着一缕返乡的滋味。“我用的就是平潭养殖的鲍鱼。”他说,“平潭鲍鱼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我们平潭的金字招牌,我想让更多人认识它。”

谈起家乡味,姚森如数家珍:“我最爱平潭的海蛎、紫菜,还有鲍鱼。鲍鱼烧红烧肉是时间的风味,若和同样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平潭坛紫菜同炖,那是‘地标相会’,鲜上加鲜。”然而姚森最终选择的,不是家常菜的做法,而是一道工序繁复、技术至上的创意菜。对于像姚森这样新一代的厨师而言,他们深植于传统,却渴望以全新的语言,让故乡味道走向更远的舞台。

“我爸拿的是黄鱼金奖,我拿的是鲍鱼金奖。”姚森笑言,“我们做的都是平潭的鱼。只不过他更重本味,我更追求赏心悦目。”

从16岁进入福州大饭店学艺,到23岁回归平潭接过父亲衣钵,姚森说,他学到最多的不是技术,而是理解——“一盘菜背后,总要有它的故事。”如今特金奖加身,他心中最清晰的念想,仍是平潭这片生养他的大海:“我想留在家乡烹饪美味,让平潭人吃到更有新意的闽菜,也让平潭的味道,走得更远。”

传家炸鳗鱼 最是乡愁味

姚志强的父亲,八十岁的姚成宝一提起鳗鱼,眼里便泛起光彩。“鳗鱼啊,我父亲年轻时就开始炸了,我也是炸了一辈子。”这位老厨师生涯中的每一天,几乎都飘着炸鳗鱼的香气。

刚出锅的炸鳗鱼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姚成宝就带着这道菜走遍了平潭的婚宴、乔迁宴、新厝落成宴。“那时候烧煤炭,油锅一热,油烟熏得人睁不开眼,旁边还有人催菜,只能忍着眼泪慢慢炸。”守在煤球灶台前,他在热浪与油烟中见证了无数平潭人的重要时刻,“这道菜,是我们姚家的根。说是‘一鱼养三代’毫不为过。”

姚志强的童年就在这香气中度过。父亲在灶边炸鳗鱼,他偷偷抓刚出锅的尝鲜。看着如今已成闽菜大师的儿子,姚成宝满脸笑意:“他从小就想学厨,看到我做菜就抢着说‘让我来’。”

这个抢着做菜的小男孩,如今最爱的仍是那盘炸鳗鱼。“一个厨师这辈子,能把几道菜做好就够了,”姚志强说,“对我来说,就是平潭的炸鳗鱼。”

他在父辈做法上进行了创新:去掉红酒糟让口味更大众,调整面糊配方让外层更酥脆,改进油温与手法让成品少出油。这道改良版炸鳗鱼一年出品达万斤,成为不少平潭厨师模仿的“新传统”。

而姚森又让老味道回归。“我还是喜欢加点红酒糟,更有福建传统味道。”他保留父亲的工序,但调整调味,更注重摆盘与风味层次,用现代厨艺表达乡愁。

在姚志强看来,最好的菜不一定是奖牌最闪亮的那道,但一定是让家人围坐、让游子思归的那一味。他用黄鱼守住了闽菜的“艺”,儿子的鲍鱼闯出了新闽菜的“路”,而代代相传的炸鳗鱼,则系住了他们的“魂”。

责任编辑:郭颖

最热评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