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厝留白处 花开香满院

2025-11-21 09:54:21 来源:平潭网 作者:郑也 文/摄

岚岛初冬的阳光正好,洒在平潭深坞村参差错落的石厝群间。沿着从平潭中湖小学延伸下来的斜坡小路漫步,无需刻意寻找,目光便会被一座特别的石厝牵住——适逢洛神花开的时节,它的屋前屋后,盛开着一条绚烂的花河,仿佛时光在这里停下了脚步,将最美的颜色都留给了这座老宅。

陈龙平家的老石厝外绿植葱郁。

这里是深坞村41号,75岁的陈龙平站在院前,斑驳的石墙在他身后静默,如同一位岁月的见证者。多年前,他从教师岗位上退休下来,因为喜欢安逸的乡村生活氛围,一直住在深坞村。

“这座厝,是一座‘未完成’的四扇厝。”陈龙平的声音沉稳,手掌轻抚过粗粝的石面。他解释道,完整的四扇厝规模更大,而眼前的家,在当年因种种原因,永远定格在了“未完成”的状态,独缺一个主厅。

时光倒回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盖房的每一块石头,都是父亲带着家人从对面的六秀山上一块块运回的。最重的条石,需要八个壮汉喊着号子,用八米长的杉木作杠,踏着临时铺就的门板,一寸寸艰难挪移。“工钱,一天仅两元;若实在拿不出,便用‘换工’互助。”陈龙平回忆道,乡里乡亲,就是靠着人情与力气,将这座石厝慢慢垒砌起来。

正是这份艰辛,让屋顶上那扇特殊的“门”有了沉甸甸的分量。“不懂的人总问,为啥会突兀地在墙上开门,”陈龙平指向高处,“那时的人盖房子,总想着未来能再往上加一层,那扇门,就是为明天的‘发展’留出的路口。”那是父辈对儿孙兴旺的期盼,是希望日后子孙能从此门走出去,接续新的楼宇。

“未完成”,是老厝格局的留白,也是一个家族奋斗的起点。

石厝内,是另一番温暖的人间烟火。

陈龙平的妻子陈月英笑吟吟地将我们引至屋内,一个色泽暗红、漆面斑驳的柜子静静地立在墙角。“这是我当年的彩礼柜子,跟着我几十年了,现在还在用。”她打开柜门,里面整整齐齐地收纳着家当,每一道磨损的痕迹都是岁月的注脚。陈月英至今仍熟练地使用着老式的拉风箱灶台,为一家人烹制可口的饭菜。“我早就习惯了,砍柴烧饭,哪有什么麻烦不麻烦的。”她悄悄告诉我们,与小妹的“花园梦”不同,她执着于“菜园梦”,种菜、卖菜,乐此不疲。“一天没去田里,我就浑身不自在。”

陈龙平早年间为了结婚置办的柜子。

而将这座“未完成”的石厝,变成今日“花满石厝”的,是家中小妹陈娟梅——人称“美好姑姑”。作为七个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孩子,她对花的爱,萌芽于更早的童年。在祖屋时,房前屋后的无花果树、石榴树、桑葚树,特别是那三棵苦楝树,都是她亲密的玩伴。“那苦楝树会长成四个叉,我就想坐在那边,像有靠椅的感觉,那是我的‘专座’。”她笑着说,眼里闪着光。

九岁搬来深坞村41号后,她种花的梦便在这里真正生了根。“我念小学就开始种花了。是受我大姐的影响,先种了绣球和月季。”那时她力气小,提着水桶去屋后水渠提水浇花,总是踉踉跄跄,却甘之如饴。

陈娟梅和嫂子一同查看鲜花生长情况。

大约五年前,她开始在这座石厝旁那条原本长满杂草的小道上,种植洛神花和蜀葵。这个看似“不实用”的梦想,却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大哥陈龙平默默地给小路两旁围上栅栏,铺上水泥;两位年轻的侄女也来帮忙,将那片荒地开垦出来;嫂子陈月英虽更爱种菜,却用无限的疼爱包容着小妹的浪漫。

“他们支持我,我才有办法坚持。我没办法天天下来,浇水、施肥、除虫,都是我哥在帮忙,这一帮,就是好多年。”陈娟梅感激地说。

在这个家里,建筑的“未完成”,被生活的诗意超额完成了。哥哥用他完成家庭责任的同一双手,为妹妹托起了童年的花梦;而妹妹,则用一条蓬勃的花路,为整个家族和村庄,铺就了一条通向美的路径。

陈龙平(右一)和妹妹讨论种花的心得技巧。

如今,小辈们大多去了城关,但老厝从不寂寞。它依然是家族情感的中心,逢年过节,大家都会回到这里相聚。陈龙平的退休生活平淡而充实:与亲友喝茶聊天,帮妻子种种菜,帮妹妹浇浇花,偶尔与老友们出门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

夕阳西下,为石厝和花海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色。陈龙平或许正提着水壶,细致地浇灌着每一株花草;陈月英可能在厨房里,拉着风箱准备晚饭,炊烟袅袅升起;而陈娟梅的花,在晚风中轻轻摇曳,等待着下一个黎明。

这座石厝,从当年八人抬石的艰辛奠基,到如今四季花开的温柔萦绕,它承载的从来不只是遮风避雨的功能。它是一座建筑,更是一个生命的容器,装着父辈建房的汗水与期盼,装着陈月英一日三餐的炊烟,装着陈龙平“平淡是真”的智慧,也装着陈娟梅从小到大、永不凋零的花开之梦。

那扇为未来预留的门,或许永远不会再接通新的建筑,但陈家人对生活的热爱,早已像那顽强的蜀葵花,根,深扎于传统的石缝之中;花,灿烂地绽放在每一个当下。一年又一年,他们用日常的坚守与相守,完成着另一种更为动人的“圆满”。

责任编辑:郭颖

最热评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